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40 2018年 40 2014年 44
2013年 40 2007年 41 2006年 40
1995年 47 1987年 51 1982年 61
明朝 35 元朝 39 宋朝
北宋 90

起源

余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

源流一: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源流二:夏禹之第三子「罕」封於余山(或作涂山),後裔以余為姓,另一支以涂為姓。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之秦國上大夫由余后。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详见史记·秦本记。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由余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源于党項羌人,属于汉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西夏书事》载:“(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凉府。蒙古主进兵攻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扎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由于是“启门降”,蒙古军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西凉的党项族大户得以保全了家业。余阙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铣节家族生活在凉州南山,到余阙祖父时,蒙古军队扩充兵源,把西凉州的唐兀色目人编为军户,开拨内地同南宋作战。余阙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统治者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生子五改汉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阙、福。第四子即忠宣阙公余阙。沙喇藏卜即为合肥余氏追认始祖。

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七:源于赤狄、傈僳族、羌族、锡伯族、古氐族,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详见百度文库余姓来源)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乌”,汉意为“鱼”,遂以为姓,或以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姓。

3、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改为单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鱼”。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单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余”而为之姓。注(2)——(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历史名人

余姓古代名人

余善春秋,

余昭元晋朝,

余深北宋,

余天锡北宋,

余复南宋,

余继登明朝,

余子俊明朝,

余曰德明朝,

余朝贵清朝,

余三胜清朝,

余靖北宋,宋仁宗时期的谏议大夫。

余隱之北宋,著作:尊孟辨。

余志明朝,天順進士福建建宁縣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進士,明朝政治人物,擔任广州府通判、右阡县知县。

余姓近代名人

余秋里(开国中将,国务院副总理,原总政治部主任)

余立金(开国中将,原空军政委)

余成斌(开国少将)

余光茂开国少将

余非开国少将

余潜开国少将

余克勤开国少将

余国祯革命烈士

余贵(烈士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

余天云(红军高级指挥官,革命烈士)

余嗣贵开国少将

余致泉开国少将

余鲁生少将

余起芬少将

余庭少将

余爱水空军少将

余汉谋民国一级上将

余伯泉民国二级上将

余禄庆民国中将

余俊贤监察院长,正国级

余政宪内政部长余井塘:民国部长

余锦源民国中将

余仁美民国部长

余启佑民国少将

余占鳌民国少将

余辉庭民国少将

余跃龙民国少将

余子武民国少将

余洒度民国少将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详见百度文库余姓来源)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乌”,汉意为“鱼”,遂以为姓,或以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姓。

3、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改为单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鱼”。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单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余”而为之姓。注(2)——(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乌”,汉意为“鱼”,遂以为姓,或以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姓。

3、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改为单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鱼”。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单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余”而为之姓。注(2)——(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详见百度文库余姓来源)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乌”,汉意为“鱼”,遂以为姓,或以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姓。

3、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改为单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鱼”。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单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余”而为之姓。注(2)——(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余姓男孩取名

余洪迅余关言余信墨余盛迅余伟恒余礼荣余杰凯余航泽余培踊余良颖余嘉锋余晓柱余远辉余富仁余博兴余振烨余震奎余俊凡余伊维余博瑞余巍程余奇梁余邦园余溪赫余东艺余乐明余弘庆余浙蓄

余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余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余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余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余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余姓女孩取名

余傲秋余艺梦余圣奇余芝文余茵琳余九奚余音苓余洁婉余如雨余慕蕊余雅茜余佳舜余佳梅余琬云余依奕余如玉余娅兰余欣歆余春惠余傲欣余雨芹余美荷余青书余艾茜余山晁余菲瑶余若枫余佩秀

余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余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余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余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余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余的诗人

余叔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迪: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某:余某,名不详。孝宗时曾官福州通判。

余萼舒:余萼舒,德兴(今属江西)人。芑舒弟,兄弟以理学齐名。授集庆学录。有《武陵遗稿》,已佚。事见《江西诗徵》卷二○。

余越: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靖:(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余芑舒: 饶州德兴人,号息斋。余季芳子。尝辟补学录不就。喜诵研朱熹之学。有《易解》、《书传解》、《读孝经刊误》、《息斋集》等。

余观复:余观复,字中行,旴江(今江西南城)人。与吴汝一(伯成)有唱和。《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北窗诗稿》。事见《北窗诗稿》小传。今录诗十一首。

余淳礼:余淳礼,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海康令。事见清康熙《广东通志》卷二三。

余谦一:兴化军莆田人,字子同。度宗咸淳元年进士。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官至知化州。宋亡不仕。好为古学,多著述。

余愚:余愚,字子明,壁水(今重庆璧山)人(影印《诗渊》册三页一六二六)。

余良肱:洪州分宁人,字康臣。仁宗天圣四年进士。历通判杭州,筑石堤二十里以障江潮,民无潮患。改知虔州,悉力振护死岭外士大夫之弱子寡妇。徙知明州,留提举汴河司,与执政争治河议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奉祠卒,年八十一。

余瀚:余瀚,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江西诗徵》卷二○)。

余子侯: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洪道:余洪道,号梅檐,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与俞文豹同时。

余壹:余壹,字进道,江阴(今属江苏)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特奏名。为福建提刑司干官。事见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

余延寿:余延寿,唐诗人。一作徐延寿,误。江宁(今南京)人。玄宗开元间处士。工诗,有诗名,殷璠汇集储光羲、包融、丁仙芝、殷遥、沈如筠、余延寿等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已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南州行》写南国风光,《人日剪缙》、《折杨树》写妇情闺怨。

余复:福州宁德人,字子叔。光宗绍熙元年进士第一。后入史馆,兼实录检讨,官至秘书郎。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余知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湜:余湜,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古田县志》卷二八)。

余国宝:余国宝(1895年-1933年),男,江西省铅山县人,生前为红军战士。

余良弼:(?—1166)宋顺昌人,字岩起。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累迁枢密院计议官,通判漳、泉二州。以参政陈康伯荐,召为将作监丞,改广西转运使,迁提点刑狱,除知静江府,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终直秘阁。家聚书万卷。有《龙山文集》。

余俦:饶州鄱阳人,字季伦,号痴斋。以诗名,为赵蕃所喜。尝访韩淲,至门候谒甚久,犹未出见,遂题诗壁间,拂袖而去。滤见诗,遣人追之,不返。有《蛙吹集》。

余大雅:(1138—1189)信州上饶人,字正叔。闻朱熹讲道闽中,登门从之学,勤奋为熹所嘉。编有《朱子语录》。

余宏孙:余宏孙,字升伯,号白石,平江(今属湖南)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预乡荐。事见《沅湘耆旧集》卷二六、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三八。今录诗二首。

余翼:余翼,仁宗天圣中为藤幕。事见《高要金石略》卷二。今录诗二首。

余伯皋:余伯皋,生平不详,与翁卷有交(《苇碧轩集·呈余伯皋》)。

余子畏:余子畏,名不详。与陈藻为友,多有唱和。事见《乐轩集》卷二、三。

余季芳:饶州德兴人,字子初,号桃谷。幼孤苦学。理宗淳祐七年进士。上书乞归养,特授九江司法以荣之。既归则课徒讲道,昌明朱熹之绪。有《桃谷集》。

余凤:余凤(一一二五~一一七九),字季鸾,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历长溪县主簿,知宁德县,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通判吉州。事见《网山集》卷四《吉州通判余府君墓志》。

余桂英:余桂英,女,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计量大学的教授。

余力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余阙:(1303—1358)元庐州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先世为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为中书刑部主事,以忤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二年,任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守安庆,御来犯军,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拜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十月,为陈友谅、赵普胜军包围。次年正月,城陷,自刭。谥忠宣。为文有气魄。有《青阳集》。

余玠:余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金水芳山(今属浙江省开化县)人。南宋名将。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

余怀:(1616—?)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字澹心,号无怀,又号曼翁、鬘持老人。居南京。作《板桥杂记》,述秦淮妓女事。诗清而能绮,丽而不靡,有《味外轩稿》、《东山谈苑》。

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善:善字复初,玉峰清真观道士。

余尧臣:元明间浙江永嘉人,字唐卿。早年以文学著,客居会稽,镇将多次荐举,无意仕进。迁居吴中,与高启、张羽、王行等称“十才子”,因家近北郭,又号“北郭十友”。为张士诚延为幕客。士诚败,与杨基、徐贲同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县丞。

余英时: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安徽潜山,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余菊庵:余菊庵,名潜,宇行,号海棠花馆主。为我国当代书画家、诗人,擅长中国画、篆刻,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同时他也被艺术界公认为艺坛上继陈子庄黄秋园之后的又一被发现的,被誉为走中国传统艺术一路的,“诗、书、画、印”造诣达到“四绝”境界的艺术家。

余刚:余刚(1968年~)湖南汉寿人,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2014年7月2日,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与他人通奸,被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后双开。

余秀华: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 

余怒:余怒,男,汉族,1966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1999年出版诗集《守夜人》,2005年出版诗集《余怒诗选》。其人其诗被一些评论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诗歌现象”。

余笛:余笛  ,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师  。2014年与上海音乐学院歌剧系校友宋罡、王志达组建中国流行美声组合“Vocal Force力量之声”  。

余深:(?—1132)福州罗源人,字原中,一作源中。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多得其助。官至门下侍郎,累进加少傅,封卫国公。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京失势,累被弹劾,高宗建炎中贬临江军居住。

余文涵:余文涵(1918-1949),四川长宁人,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勤奋好学,在开明老师的启蒙教育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32年至1935年,在成都读中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读书会”,经常研讨国家大事,立志献身祖国。。1949年6月9日,在检查支部工作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入狱后,教育争取了看守,在看守的帮助下,越狱逃脱虎口,逃离途中又被敌人追捕入狱。在狱中,他身带锁链,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为了获取川南地下党的机密,对其进行“三堂会审”,面对敌人的屠刀,他舌战群魔,毫无惧色。同年6月27日,敌人以解送宜宾为名,在南溪县牟坪场将其秘密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余文涵殉难地修建了纪念碑。

余鸿:余鸿,女,汉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

余楍:余楍,字生生,号钝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后,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宁波)。其所居名借鉴楼,结“七子诗社”,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作品传于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