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99 2018年 100 2014年 99
2013年 101 2007年 100 2006年 101
1995年 101 1987年 90 1982年 115
明朝 91 元朝 67 宋朝 97
北宋 72

起源

汤姓主要源自:子姓、风姓。

汤(tāng)姓,源出有:

汤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汤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起源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起源四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汤姓起源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汤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汤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汤姓起源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起源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起源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250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汤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广东、江西,这五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7%。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汤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北、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广东西部、海部,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一、(湯)t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青海之西宁,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蚌埠,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水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此当以祖辈名为氏,系出子姓。

2、为殷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姓》载:“宋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名汤悦。”建隆乃宋太祖赵匡胤年号。望出中山、范阳。《南史》有道人汤休;唐贞元间有汤灵彻,道士;又有宗州剌史汤桑,并吴人;宋代有汤鹏举,金坛人,御史中丞;明代有汤显祖,临川人,戏剧家;清代有汤右曾,仁和人。

二、(湯)shā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市有分布。未祥其源。一音tāng,亦现行姓氏。参见该条。

三、(湯)

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56%。

汤姓起源:

1、系自子姓。成汤之后,以号为氏。成汤即商汤,商开国君主系黄帝曾孙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孙,原为夏时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桀无道,取尔代之,改国号为商。

2、宋时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台湾土著、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汤姓名人:

汤和,明时安徽濠州人,信国公。

郡望:中山、范阳。

历史名人

汤姓古代名人

汤厘元朝,元代理论家。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著有《画鉴》1卷。

汤世澍清朝,清代诗书画家。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书学米芾。

汤鹏清朝,字天池,南京溧水人,祖籍芜湖,铁画家(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相传,他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比较大,是铁画的创始人。

汤惠休南朝,南朝宋齐间诗人。字茂远。原为僧,宋世祖命他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常从鲍照游,以诗赠答,时人称为“休鲍”。其诗多情语,辞采绮艳。钟嵘《诗品》云:“惠休淫靡,情过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载《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以《怨诗行》较著名。事见《宋书·徐湛之传》。

汤思退南宋(?—1164),南宋臣。字进之,处州人。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正字。附秦桧,官至知枢密院事。隆兴元年,符离师败,力主和议,许割海、泗、唐、邓四州,为言者所论,旋贬居永州。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其奸邪误国,请斩。忧悸而死。

汤和明初(1326—1395),明初将领。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同乡,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张士诚。统兵取浙东、福建、四川,守备西北,均有战功。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寇。死后,追封东瓯王。

汤克宽明朝,明抗倭名将。邳州卫人。将门出身。官至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敌有功。嘉靖三十四年,又与张泾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泾。旋从俞大猷人粤,破倭寇,留驻广东。万历初年,调赴蓟镇。万历四年(1576),鞑靼攻古北口,他率军追击,遇伏战死。

汤显祖明朝(1550—1617),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临川人。万历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遂昌知县。后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居家20余年,精研词曲与传奇,以著述为事。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还魂记》最负盛名,另有诗文《玉茗堂全集》。

汤应曾明末,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苏邳州人。家贫。幼爱音乐。从蒋山人习艺。后为藩王召见,奏《胡笳十八拍》,为世所知。善弹古曲百余首。人称“汤琵琶”。曾随边军至嘉峪、张掖、酒泉等劳军,弹《塞上曲》。后辞归。明亡携母流落淮浦。

汤斌清朝(1627—1687),清朝顺臣,清末民初被列入汉奸名人榜。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人。顺治进士,官岭北道参政,乞归从孙奇逢学。康熙间应博学鸿词科。历《明史》总载官、内阁学士等。禁书坊刻小说,令州县建学社讲孝经。疏减田赋,济江北灾民。终官工部尚书。治程朱理学,也不废王守仁之说,提倡“身体力行”。有《洛学篇》、《睢州志》等。汤斌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满清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学者称其“以伪行宋学”,而“配享仲尼”,从此“伪学之风昌”,是“伪道学”。章太炎说“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

汤贻汾清朝(1778—1853),清画家。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居南京。世袭云骑尉,曾任三江守备等太平军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笔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汤球清朝(1804—1881),清史学家。字伯玕,安徽黟县人。同治举人。师从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经史,特精考据辑佚。辑有王隐等九家《晋书》,陆机等九家《晋纪》、崔鸿《十六国春秋》、谯周《古史考》等多种,贡献卓著。

汤王夏末商初,陕西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

汤思退宋朝,浙江青田人,宋宰相、封庆国公、岐国公、荣国公。

汤汉宋朝,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

汤金钊清朝,浙江萧山人,清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阁拜副相。

汤玉麟辽宁阜新人,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12,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恩伯(1898.9.20 ~1954.6.29 ),字恩伯。浙江武义县人。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期表现突出,被日军视为劲敌。

汤化龙民国,湖北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姓近代名人

汤一介汤用彤之子,曾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汤元普第十七任黄埔军校校长,籍贯江苏邳县,為该校第29期毕业

汤寿潜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

汤德章台湾台南人,知名律师。1947年被国民党军杀害。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一、(湯)t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青海之西宁,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蚌埠,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水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此当以祖辈名为氏,系出子姓。

2、为殷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姓》载:“宋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名汤悦。”建隆乃宋太祖赵匡胤年号。望出中山、范阳。《南史》有道人汤休;唐贞元间有汤灵彻,道士;又有宗州剌史汤桑,并吴人;宋代有汤鹏举,金坛人,御史中丞;明代有汤显祖,临川人,戏剧家;清代有汤右曾,仁和人。

二、(湯)shā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市有分布。未祥其源。一音tāng,亦现行姓氏。参见该条。

三、(湯)

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56%。

汤姓起源:

1、系自子姓。成汤之后,以号为氏。成汤即商汤,商开国君主系黄帝曾孙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孙,原为夏时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桀无道,取尔代之,改国号为商。

2、宋时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台湾土著、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汤姓名人:

汤和,明时安徽濠州人,信国公。

郡望:中山、范阳。

姓氏源流

一、(湯)t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青海之西宁,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蚌埠,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水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此当以祖辈名为氏,系出子姓。

2、为殷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姓》载:“宋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名汤悦。”建隆乃宋太祖赵匡胤年号。望出中山、范阳。《南史》有道人汤休;唐贞元间有汤灵彻,道士;又有宗州剌史汤桑,并吴人;宋代有汤鹏举,金坛人,御史中丞;明代有汤显祖,临川人,戏剧家;清代有汤右曾,仁和人。

二、(湯)shā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市有分布。未祥其源。一音tāng,亦现行姓氏。参见该条。

三、(湯)

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56%。

汤姓起源:

1、系自子姓。成汤之后,以号为氏。成汤即商汤,商开国君主系黄帝曾孙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孙,原为夏时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桀无道,取尔代之,改国号为商。

2、宋时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台湾土著、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汤姓名人:

汤和,明时安徽濠州人,信国公。

郡望:中山、范阳。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一、(湯)t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青海之西宁,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蚌埠,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水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此当以祖辈名为氏,系出子姓。

2、为殷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姓》载:“宋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名汤悦。”建隆乃宋太祖赵匡胤年号。望出中山、范阳。《南史》有道人汤休;唐贞元间有汤灵彻,道士;又有宗州剌史汤桑,并吴人;宋代有汤鹏举,金坛人,御史中丞;明代有汤显祖,临川人,戏剧家;清代有汤右曾,仁和人。

二、(湯)shā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市有分布。未祥其源。一音tāng,亦现行姓氏。参见该条。

三、(湯)

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56%。

汤姓起源:

1、系自子姓。成汤之后,以号为氏。成汤即商汤,商开国君主系黄帝曾孙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孙,原为夏时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桀无道,取尔代之,改国号为商。

2、宋时汤悦本姓殷,名崇义,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台湾土著、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汤姓名人:

汤和,明时安徽濠州人,信国公。

郡望:中山、范阳。

汤姓男孩取名

汤洪迅汤关言汤信墨汤盛迅汤伟恒汤礼荣汤杰凯汤航泽汤培踊汤良颖汤嘉锋汤晓柱汤远辉汤富仁汤博兴汤振烨汤震奎汤俊凡汤伊维汤博瑞汤巍程汤奇梁汤邦园汤溪赫汤东艺汤乐明汤弘庆汤浙蓄

汤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汤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汤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汤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汤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汤姓女孩取名

汤傲秋汤艺梦汤圣奇汤芝文汤茵琳汤九奚汤音苓汤洁婉汤如雨汤慕蕊汤雅茜汤佳舜汤佳梅汤琬云汤依奕汤如玉汤娅兰汤欣歆汤春惠汤傲欣汤雨芹汤美荷汤青书汤艾茜汤山晁汤菲瑶汤若枫汤佩秀

汤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汤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汤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汤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汤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汤的诗人

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汤允绩:[明](公元?年至约一四六七年)字公让,濠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明宪宗成化三年。为诸生。工诗,负才使气。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成数万言。忱荐之朝,少保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应对如响。稍迁至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允绩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都指挥佥事,分守孤山堡,与贼战死。允绩官京师时,与王淮、刘溥等唱酬,号景泰十才子。著有东谷集十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汤中:饶州安仁人,字季庸,号息庵。汤巾弟。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与兄千并主朱熹之学,时称大小汤。淳祐三年,以太学正召试馆职,除正字,进校书郎,转右正言。官至工部侍郎。

汤巾:饶州安仁人,字仲能,号晦静。汤千弟。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兄主朱熹之学,巾则主陆九渊之学。初为繁昌簿,历制置司干官,仕至郡守。

汤乂:汤乂,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乐清县(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七)。

汤仲友:一作汤仲元。宋元间平江人,名益,以字行,更字端夫。号西楼。淹贯经史,气韵高逸。学诗于周弼。宋亡,浪迹湖海。有《壮游诗集》。

汤宾尹:(1568—?)明宁国府宣城人,字嘉宾,号霍林。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为攻击东林党人的“宣昆党”之首。三十八年,以詹事府庶子充会试同考官,次年进国子监祭酒。以会试舞弊被劾。被吏部尚书孙丕扬置察典,褫官归。有《易经翼注》、《睡庵初集》。

汤思退: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龙泉人。

汤炳龙:汤炳龙(1241-1323),元诗人、学者。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其先山阳(今淮安)富家,家破后流寓京口(今镇江)。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于《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著有《北村诗集》。年八十余卒。

汤惠休:汤惠休,南朝宋诗人,字茂远。生卒年不详。早年为僧,人称“惠休上人”。因善于写诗被徐湛之赏识。孝武帝刘骏命其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钟嵘《诗品》作“齐惠休上人”,可能卒于南齐初。

汤悦:殷崇义(912年~984年),字德川,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南唐宰相、重臣。唐末诗人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进士 [2]  。事南唐嗣主,历官学士承旨、枢密使。嗣主迁南都,辅太子留守金陵。后主时,进左仆射、平章事,后罢为润州节度使,仍同平章事。复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亡入宋,授光禄卿。初避宋宣祖之讳而改姓为“商”,又避宋太宗讳易姓名为“汤悦”。后奉宋太宗命,与修《江南录》、《太平御览》。

汤恢:汤恢是宋代一个词人。

汤莘叟:汀州宁化人,字起莘。少好吟咏。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官终饶州推官。

汤夏:汤夏,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一)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

汤乔年:镇江丹阳人,字寿隆。汤东野从子。博学能文。入太学,升内舍,以选为前郎。高宗绍兴中,秦桧欲招至门下,不从。后以特恩对策入等,授迪功郎、韶州推官,不赴。

汤清伯:汤清伯,南丰(今属江西)人。宋末学举子业。事见《隐居通议》卷一○。

汤志道:汤志道(?-1258)宋代道士。字东野,号灵宝先生。镇江丹阳(今属江苏省)人。上清派第三十七代宗师。苦志修行,炼气聚神,居大茅山顶三十年,“誓不出山”,因而颇有功力。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其师上清派第三十六代宗师鲍志真传之以上清印剑,遂为宗师。宝祐六(1258),讲道说法,辞中有云“笑入寥天一”,乃一笑而逝。弟子蒋宗瑛袭其法衣。

汤洙:与殷琮同时。世次不详。

汤七:汤七,名不详。泗州秀才,与强至同时。事见《祠部集》卷七《再和都官见答》。

汤弥昌:汤弥昌[元]字师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博学能文,善书。《袁易静春集、詹氏小辨》有记。

汤黄中: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汤雷奋:汤雷奋,宋遗民。今录诗三首。

汤道亨:汤道亨,人称清音子,自号赤脚道人。宋末构庵延游方道士。终年八十一。事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三一。

汤模:汤模,字元楷,金坛(今属江苏)人(嘉定《镇江志》卷一九)。

汤汉:饶州安仁人,字伯纪,号东涧。汤千从子。理宗淳祐四年进士。初为真德秀宾客,曾长象山书院。历上饶簿、国史实录院校勘、太学博士、秘书郎。上言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累官知隆兴府。度宗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谥文清。有文集。

汤起岩:汤起岩,字梦良,贵池(今属安徽)人。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进士。知营道县,秩满归。宁宗开禧初通判徽州,寻又奉祠归(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有《诗海遗珠》、《论语义》,已佚。事见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七。

汤珍:苏州府长洲人,字子重。以岁贡授崇德县丞,迁唐王府奉祀,不赴。有《迪功集》。

汤胤勣:汤胤勣,字公让,明开国重臣汤和曾孙,为诸生,工诗,负才使气。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忱荐之朝。少保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通问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

汤养宗:汤养宗,男,汉族,出生于1959年9月27日,福建霞浦人,当过导弹护卫舰的声纳兵。退伍后在一个剧团里写了八年的剧本,后又在县文联坐了八年的班,主要从事诗歌写作。

汤右曾:(1656—1722)清浙江仁和人,字西厓。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条议甚众。工诗,继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汤复:明天启、清顺治(一六二一至一六六一)间木版画刻工。顺治二年(一六四五)萧云从绘离骚经图为其所刻。《中国版画研究重要书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