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65 2018年 65 2014年 66
2013年 67 2007年 64 2006年 66
1995年 60 1987年 55 1982年 69
明朝 54 元朝 38 宋朝 76
北宋 154

起源

夏姓主要源自:妫姓。

出于夏朝后裔,是姒姓主要分支之一。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後人為夏氏。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國(今河南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公子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食邑,尊为侯爵,称为夏侯(复姓),其許多後裔,簡以夏为姓。

出自妫姓,是舜的后代,春秋时期,陈国陈宣公幼子公子夏,其孙以夏字命氏,称夏徵舒,后代遂为夏姓。

孔子弟子子夏的後裔。

各少數民族,如回族、满族、土家、蒙古族等族亦有夏姓。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二、

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

夏姓起源:

1、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

3、西夏人姓。

4、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

5、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今满族姓。

6、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

7、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

8、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夏姓名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

郡望:会稽。

历史名人

夏姓古代名人

夏区夫春秋(?-前482),春秋时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春秋,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战国,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宽汉朝,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朝,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贺良西汉(?-前5),西汉重平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夏勤东汉,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东汉(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瞻晋朝,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朝,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南宋,钱塘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远唐朝,光庭公讳远字行一,号三斗,浙江会稽金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唐肃宗上元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元年壬寅上书言尚书李国辅奸,谪武宁宰。武宁多崇山峻岭,经禄山之乱,强悍多据焉!公至劝归农业,立学校,日与士民讲求圣贤仁义之学,俗遂醇美,文风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为集贤殿侍制,公固辞不赴,遂家于武之三斗坪(今武宁县里溪乡下坊村下坊夏家)。

夏承皓北宋(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夏竦北宋(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1]。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夏执中宋朝,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元鼎南宋,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朝,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朝,元代作家。

夏迪元朝,元代画家。

夏原吉明朝(1367-1430),湖广湘阴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

夏昶明朝(1388—1470),明代著名画家。

夏白眼明朝,明代榄雕“圣手”。

夏言明朝(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负,明史曰:豪迈有俊才,纵横辨博,人莫能屈。死后谥文愍。

夏允彝明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人,夏完淳之父。

夏完淳明朝(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被俘後怒斥洪承畴,拒不降清,名扬后世。

夏姓近代名人

夏敬渠清朝,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燮清朝,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伦著名戏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抗日战争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二、

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

夏姓起源:

1、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

3、西夏人姓。

4、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

5、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今满族姓。

6、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

7、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

8、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夏姓名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

郡望:会稽。

姓氏源流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二、

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

夏姓起源:

1、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

3、西夏人姓。

4、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

5、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今满族姓。

6、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

7、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

8、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夏姓名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

郡望:会稽。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二、

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

夏姓起源:

1、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

3、西夏人姓。

4、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

5、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今满族姓。

6、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

7、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

8、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夏姓名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

郡望:会稽。

夏姓男孩取名

夏洪迅夏关言夏信墨夏盛迅夏伟恒夏礼荣夏杰凯夏航泽夏培踊夏良颖夏嘉锋夏晓柱夏远辉夏富仁夏博兴夏振烨夏震奎夏俊凡夏伊维夏博瑞夏巍程夏奇梁夏邦园夏溪赫夏东艺夏乐明夏弘庆夏浙蓄

夏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夏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夏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夏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夏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夏姓女孩取名

夏傲秋夏艺梦夏圣奇夏芝文夏茵琳夏九奚夏音苓夏洁婉夏如雨夏慕蕊夏雅茜夏佳舜夏佳梅夏琬云夏依奕夏如玉夏娅兰夏欣歆夏春惠夏傲欣夏雨芹夏美荷夏青书夏艾茜夏山晁夏菲瑶夏若枫夏佩秀

夏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夏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夏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夏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夏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夏的诗人

夏完淳: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明翰: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出生在湖北秭归,12岁随全家回乡。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极力主张武装农民。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农历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

夏征农

夏言:夏言(1482—1548),字公谨,汉族,江西贵溪人。明正德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世宗继位,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悉夺还民产。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其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

夏竦: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夏元鼎:夏元鼎[约公元1201年前后在世]字宗禹,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南宋时期人。

夏龙五:夏龙五,字跃渊,号腾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朝曾知洪州。致仕后卜居贵溪,别号拙崖。事见同治《贵溪县志》卷八。

夏世雄:夏世雄,高宗绍兴末官合州巴川县主簿、权赤水县尉(《金石苑》)。今录诗二首。

夏侯孜:夏侯孜,字妤学,亳州谯人,累迁婺州剌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自兵部侍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唐懿宗登基,进司空,寻罢,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唐代宰相。

夏侯审:[唐](约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详,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亦均不祥,约唐代宗大历末前后在世。建中元年,(公元七八o年)试“军谋越众”科及第。授校书郎,又为参军。仕终侍御史。初于华山下购买田园为别业,水木幽闲,云烟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审吟诗颇多,但传世甚少。

夏之中: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夏鸿: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文宗开成时登进士第。与王继勋友善,有诗唱和。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全唐诗》存诗1首。

夏噩:夏噩,字公酉(《苏轼诗集》卷二四《王中甫哀辞叙》),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初为州观察推官。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登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光禄寺丞。六年,于知长洲县任时坐私贷民钱勒停。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至元丰七年(一○八四)间卒(《王中甫哀辞叙》)。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六、一九四。

夏侯楚:世次不详。进士。《全唐诗》存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三。

夏侯嘉正:(952—988)宋江陵人,字会之。太宗太平兴国中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尝使巴陵,作《洞庭赋》,人多传写。端拱初,擢右正言、直史馆兼直秘阁。以疾早卒。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后家济州钜野。生于周太祖广顺三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年五十二岁。幼好学,弱冠以词赋称。又善鼓琴,淳谨无过。太平兴国初,(公元九七六年)举进士甲科。起家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又判吏部选事。素好道,留意养身,少患疾病。景德元年,忽中风眩而卒。

夏倪:夏倪,字均父,约公元1122年前后在世,蕲州人,光庭公十二世孙。宣和中,自府曹左官祈阳监酒过涪台,爱其山水奇秀,作减字木兰花词。倪文辞富瞻,有远游堂集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其诗派属江西诗派。尝以“天寒霜露繁,游子有所之”十字为韵作十首诗,为吕本中《宗派图》成员之一。卒于建炎元年,著作已散佚。有著名词《减字木兰花(宣和庚子登浯台作)》留世。

夏天民: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夏方庆:夏方庆,贞元中进士,诗一首

夏侯子云:唐道士。初住峨眉山,后投司马承祯门下。二十岁时,状貌甚古。历十余年,夙兴夜寐,未尝怠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承祯卒,子云移住馀杭大涤山,筑药圃,种芝术。好作诗,成辄弃其稿。

夏寅:松江府华亭人,字正夫,一字时正,号止庵。正统十三年进士。除南京吏部主事,历郎中。成化初迁江西按察副使,官至山东右布政使。清直无党援,曾谓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弘治初致仕。

夏煜:应天府江宁人,字允中。有俊才,工诗。初为中书省博士。曾与刘基侍朱元璋击陈友谅。洪武元年,总制浙东诸府,以伺察搏击为事。后坐事死。

夏云英:夏云英(1395~1418年),明宫庭才女,主要传世作品有《端清阁诗》、《法华经赞》等诗集,惜红颜薄命,年仅24岁即逝。《中国人名大辞典》记:“夏云英,明莒州女子,年十三岁被选为周宪王宫女,姿色绝伦,琴棋音律,剪裁结簇,一经耳目,便皆隽妙。”

夏侯湛:(243—291)西晋谯国谯人,字孝若。幼有盛才,文章宏富。美容貌,少与潘岳友善,时称连璧。为太尉掾。武帝泰始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后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为野王令。惠帝立,以为散骑常侍。性豪侈,将死,遗命薄敛。曾著《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坏己书而罢。今存《夏侯常侍集》。

夏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夏宇:夏宇,本名黄庆绮,笔名李格弟、童大龙。1956年生,毕业于国立艺专影剧科。十九岁开始写诗,是一位发迹甚早的女诗人,早期曾参加草根诗社,诗集未出之时,即入选1981年由张默所编的《现代女诗人选集》可见其受瞩目的程度,且在1984年获得《中外文学》举办第一届现代诗选拔第二名。

夏孙桐:宇闰枝,晚号闰庵。出身书香世家。光绪壬午举人,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戊戌、癸卯两充会试同考官,庚子、辛丑简任四川、广东乡试副主考。丁末,出任浙江湖州知府。民国初,夏应聘入都,纂修清史稿。徐世昌辑清儒学案、晚晴簃诗汇,夏孙桐曾主其事。夏是近代著名词人,著有悔龛词。诗作有观所尚斋诗存。享年八十五岁(一八五七—一九四二)。

夏曾佑:夏曾佑,字穗卿,钱塘人。光绪庚寅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泗州知州。有《碎佛师杂诗》。

夏仁虎: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夏仁虎自幼聪慧,在兄弟五人中,以他的学问事业最为突出。

夏承焘: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