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345 2018年 2014年
2013年 384 2007年 2006年
1995年 393 1987年 364 1982年 412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91

起源

元姓主要源自:危姓。

元姓起源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魏孝文帝拓拔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元姓起源二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弟。909年危仔倡与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元姓起源三

清乾隆时期因避庙讳改为元氏。

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记载: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

根据元永洁女士2011年整理的关于全国元氏分布情况调查: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钱塘为郡望。元氏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两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

现天津市的静海县,河南省的辉县、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林县、汤阴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凤阳市,山东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抚州市崇仁县及乐安县,福建省的宁德市霞浦县、泉州市石狮市,广东省的揭阳市惠来县、汕头市,山西省的忻州市、运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临湘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丽江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经过近二个月的查找,今建立联系的有江西抚州崇仁元家桥、福建霞浦县、广东揭阳市、湖南临湘、山东昌邑、天津静海,各处都有万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谱可考。其中天津静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庙讳改玄为元,现山东潍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东、安徽凤阳、湖北荆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陕西白水、吉林长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据悉,甘肃有元氏万余人,河南情况最为复杂,居住地很分散,这二个地区尚未建立联系。

2012年初这近一年里,建立联系的元氏人有:山西临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泽、河南辉县及信阳、河北邢台、甘肃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泽元氏为危姓所改,与江西抚州临川危氏同宗。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元”。

2、又注:“《左传》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3、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拓跋氏云: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

4、又注:“纥骨氏改为元氏,”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为元氏。”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称:“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有改为云氏”;云,当为“元”之误。

6、又注:“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

7、《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

8、又引清张澍之论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9、又据《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称:“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

10、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称:“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结、元稹;金代有元好问。

二、

元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此为元氏之始。

2、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

3、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

5、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

6、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

7、景氏改为元氏。

8、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

9、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

10、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历史名人

元姓古代名人

元宏南北朝,即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子哲南北朝(718年-770年),字子晰,号东山,河南罗山县(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北魏皇室苗裔,唐朝官员,天宝年间进士,崇仁知县。江西浯瀯元氏与乐安元氏始祖。北魏拓跋珪第十三世孙。

元淮元朝(1130-?),名仲泉,讳淮,字国泉,号水镜。今江西抚州崇仁人。诗人。元初授武德将军,任福建邵武知府。唐朝崇仁知县元子哲第十五世孙。

元结唐朝,字次山。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稹唐朝,字微之。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景皓南北朝,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五代,字明远,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后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元载(8世纪?-777年),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凤翔县)人,唐朝中期官员。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元”。

2、又注:“《左传》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3、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拓跋氏云: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

4、又注:“纥骨氏改为元氏,”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为元氏。”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称:“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有改为云氏”;云,当为“元”之误。

6、又注:“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

7、《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

8、又引清张澍之论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9、又据《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称:“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

10、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称:“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结、元稹;金代有元好问。

二、

元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此为元氏之始。

2、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

3、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

5、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

6、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

7、景氏改为元氏。

8、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

9、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

10、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姓氏源流

一、yu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元”。

2、又注:“《左传》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3、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拓跋氏云: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

4、又注:“纥骨氏改为元氏,”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为元氏。”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称:“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有改为云氏”;云,当为“元”之误。

6、又注:“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

7、《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

8、又引清张澍之论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9、又据《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称:“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

10、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称:“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结、元稹;金代有元好问。

二、

元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此为元氏之始。

2、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

3、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

5、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

6、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

7、景氏改为元氏。

8、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

9、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

10、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元”。

2、又注:“《左传》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3、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拓跋氏云: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

4、又注:“纥骨氏改为元氏,”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为元氏。”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称:“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有改为云氏”;云,当为“元”之误。

6、又注:“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

7、《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

8、又引清张澍之论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9、又据《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称:“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

10、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称:“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结、元稹;金代有元好问。

二、

元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此为元氏之始。

2、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

3、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

5、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

6、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

7、景氏改为元氏。

8、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

9、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

10、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元姓男孩取名

元洪迅元关言元信墨元盛迅元伟恒元礼荣元杰凯元航泽元培踊元良颖元嘉锋元晓柱元远辉元富仁元博兴元振烨元震奎元俊凡元伊维元博瑞元巍程元奇梁元邦园元溪赫元东艺元乐明元弘庆元浙蓄

元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元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元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元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元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元姓女孩取名

元傲秋元艺梦元圣奇元芝文元茵琳元九奚元音苓元洁婉元如雨元慕蕊元雅茜元佳舜元佳梅元琬云元依奕元如玉元娅兰元欣歆元春惠元傲欣元雨芹元美荷元青书元艾茜元山晁元菲瑶元若枫元佩秀

元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元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元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元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元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元的诗人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好问: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勋:元勋,字不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自称京兆人(《题白帝庙诗序》)。聿子。自哲宗元祐初从黄庭坚游几二十年。曾知宁国县(明嘉靖《宁国县志》卷三)。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为右朝散大夫知利州,以事贬夔州编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二十五年,诏除名勒停,未几复右朝散大夫(同上书卷一七○)。官终知随州。事见《山谷别集》卷一八《与元不伐书》及注。今录诗九首。

元结: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元问好: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元孚:元孚,字秀和,元昌弟。少有令誉。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迁左丞。

元淮:抚州临川人,字国泉,号水镜。世祖至元初以军功显于闽。官至溧阳路总管。有《水镜集》。

元晟:元晟,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玄宗天宝中师事萧颖士,曾应进士试。十三载(754)在长安,与刘太真等12人同送萧颖士赴河南参军任。后隐居杭州于潜县潜山。事迹散见皇甫冉《送元晟归潜山所居》、《唐诗纪事》卷二七。《全唐诗》存其诗1首。

元德明:金忻州秀容人,号东岩。幼嗜书。布衣蔬食,处之自若。人负债不能偿,往往毁券。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饮酒赋诗以自娱。卒年四十八。有《东岩集》。

元无名氏:无名氏(1917年—2002年),本名卜宁、卜宝南,又名卜乃夫,当代小说家。香港著名报人卜少夫之弟。原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无名氏中学未毕业就只身去北京,旁听于北京大学。自学成名。20世纪三十年代即从事写作。抗战时做过记者和教育部职员。1917年1月1日出生于南京下关天保里一幢石屋门房子里,祖父卜庭柱原为山东滕县人,走江湖卖大布为生,中年定居江苏扬州北郊方家巷镇,置田一百余亩。其父原名卜世良,后改名卜善夫,自学中医有成,在镇江、南京一带行医,曾列南京中医考试第一名,颇负医名。母卢淑贞,扬州北郊黄钰桥镇人氏。无名氏原本兄弟六人,无名氏排行第四。大哥、三哥、五弟早夭,二哥卜宝源,后改名卜少夫,1937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曾任《中央日报》总编辑,后创办和主编香港《新闻天地》;六弟卜宝椿,后改名卜幼夫,是台湾《展望》杂志创办人。1940年去西安独居华山一年。1944年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后隐居杭州,从事写作

元季川:生卒年不详。一云名融。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元结从弟。天宝中从元结学于商余山。生平散见元结《箧中集序》、《唐诗纪事》卷三二、《唐才子传》卷三《张众甫传》。孙望撰《箧中集作者事辑》有元季川条。季川与于逖、赵微明等人俱为山巅水涯苦学贞士,咏吟性灵,多写隐逸生活,质朴淡泊,为元结所重,选其诗4首入《箧中集》。

元万顷:[唐](公元?年至约六八九年)字不详,洛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武后永昌元年。[1]  。乾封中,(公元六六七年)从李积征高丽,为辽东总管记室。尝奉令作文檄高丽,有讥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语。高丽遂移兵固守鸭绿,官军不得入,万顷坐是流于岭外。遇赦还,拜著作郎时武后讽高宗召诸文士论撰禁中,万顷与选。朝廷疑议表疏,皆密使参处,以分宰相权。时号“北门学士”。武后临朝,迁凤阁舍人,寻擢凤阁侍郎。万顷素与徐敬业兄弟友善,因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而死。

元友让:元友让(767—?),号浯溪山客,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元结季子。宪宗元和中任宝鼎尉。十三年(818)摄道州长史,路出永州祁阳浯溪,以资请祁阳令豆卢氏修复其父旧居。敬宗宝历元年(825)闲居浯溪。事迹见韦词《修浯溪记》、《金石萃编》卷一〇八。《全唐诗》存诗1首。

元希声:(六六二―七0七)唐朝洛阳人。隋兵部尚书岩曾孙,三岁便善草隶书,客有闻而谬之者,援豪立就,动有楷则,当时目曰神童。举进士,徵拜司礼博士,擢吏部侍郎。卒年四十六。《文苑英华、唐书宰相世系表》

元晦:唐代文学家。河南(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敬宗至唐武宗时期。元稹之侄,饶州刺史元洪之子。宝历元年(825)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会昌初年任桂管观察使,官终散骑常侍。《全唐诗》卷547存诗仅2首。《全唐文》卷721存文2篇,《唐文续拾》卷5存文1篇。

元载:元载(713~777年),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岐山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和王缙,全家坐罪赐死。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感念翊戴之功,诏复官职,许以改葬,谥号成纵。唐文宗即位,追谥为忠。

元绛:元绛(1008—1083),字厚之,钱塘人,一说字厚之。北宋大臣、文学家。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江西省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而敏悟,5岁能作诗。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迁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侬智高反岭南,宿军邕州;绛供军饷有功。累迁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后罢知颍州,以太子太保致仕。神宗元丰六年卒,年76,谥“章简”。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

元寂: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元凛:生平无考。《唐诗纪事》卷二八存其诗2首,《全唐诗》据之收入。

元友直:元友直,生卒年不详。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元结之子。代宗大历中曾应进士试,德宗建中元年(780)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京畿尉。贞元中历官度支员外郎、度支郎中。十一、二年(795、796)间尚在朝,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结)表墓碑铭并序》、《元和姓纂》卷四、《唐会要》卷七六、《新唐书·顾少连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三及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

元卿: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元溥:名或作簿。宋常州宜兴人,字泉卿,号耘轩。幼业进士,见宋室将危,辄弃去,宋亡绝意仕进。喜为唐诗,处约安贫,时论尚之。

元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元淳:元淳 生卒年不详。晚唐僖宗时洛阳女道士。今存诗二首。

元居中:元居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诗纪事》卷一五)。仁宗康定元年(一○四○)知天台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后知宿州(《宋诗纪事》卷二二引《泗上录》)。今录诗三首。

元础:元础,生卒年不详。会昌、大中间诗僧。段成式曾向友人诵其佳句。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七。《全唐诗》存断句4。

元在庵主:元在庵主人,失其名。淳熙辛亥(当作绍熙辛亥,公元一一九一)曾游桂林华景洞,作《石堂歌》。事见《金石续编》卷一九。

元遗山: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县人。曾任行尙书省左司员外郞等职,金亡不仕,是金元之际文学家。

元和举子:失姓名。生卒年、籍贯俱不详。曾应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试。时中书舍人李逢吉取高澥等33人,多为寒素,有举子作诗咏之。事见《唐摭言》卷七。《全唐诗》存录此诗。

元宣:字伯常,元之遗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