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20 2018年 20 2014年 18
2013年 20 2007年 20 2006年 22
1995年 22 1987年 20 1982年 32
明朝 24 元朝 22 宋朝 52
北宋 75

起源

罗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

罗姓起源一

《罗姓史话》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罗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

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罗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罗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⑴.明朝罗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困即来)之子。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不久,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徙之南方。适逢贵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起义军。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罗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破山都掌蛮,论功晋封为顺义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罗秉忠的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多冠汉姓为罗氏、赵氏。

③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

罗姓起源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

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罗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

⑴、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⑶、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⑶、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⑷、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⑸、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⑹、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⑺、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⑻、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罗姓起源七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民国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

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罗姓起源八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

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罗姓起源九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罗姓起源十

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罗姓起源十一

源于瑶族,瑶族罗姓有很多并非改姓而来,有些瑶族民国以前还和当地汉族罗姓共同扫坟,同当地汉族系为同源,由于瑶族喜欢单门独户的迁徒,容易跟宗亲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谱,故易失去联系。瑶族罗姓故老相传,古时罗姓与罗姓相遇,会互相问其族源来历,有周罗,姬罗,楚罗,外地罗,本地罗,北上罗。周罗特点善编织罗网,喜好养鸟,打猎,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称周罗。姬罗,源出周地姬姓,特点家传有易经的片段,零散的口诀,也有周罗的特点。此二者多为汉族瑶族。楚罗,世居楚地,特点罗卢同宗,也有易经零散片段零散口诀,此易为古老版本,连山易范围,多见与苗族罗姓。外地罗,外出大漠返还的罗姓。本地罗,世代都在楚地范围之内的,北上罗,源出罗部落北上变周罗姬罗外地罗的统称。这些不同的罗,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时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单纯的姓氏问题,还意味着族群与亲人,别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跟你同姓。意味着亲人的离与聚,意味着生存的苦难与艰辛,意味着战乱的悲苦,意味着族亲的过往和去向。民族不同没有什么关系,说什么语言没有关系。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着妈妈学语言了,有什么奇怪?不做仔细研究,就贸贸然然地说别人是改姓的,等同于被亲人抛弃,这是我的个人感觉。是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罗姓起源十二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罗姓起源十三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

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罗姓起源十四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罗姓起源十五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罗姓起源十六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

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罗姓起源十七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罗姓起源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增长达19倍之多,罗姓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以及西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6%,B型占26.1%,AB型占7.9%。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罗州:即广东省湛江市属廉江市。廉江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粤桂边界,扼粤桂两省交通要冲。廉江,古称罗州。始建前在秦朝时期属象郡地。汉朝时期属合浦县地。晋朝时期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时期为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时期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时期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南汉时期属罗州。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时期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属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时期属高州府。民国元年~三年(公元1912~1924年)属高州道。民国三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道制,属高州善后处。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一、(羅)luó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四川之峨边、合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鲜、回、壮、傣、侗、苗、瑶、彝、蒙、京、黎、怒、土、白、仫佬、布依、土家、锡伯、拉祜、仡佬、哈尼、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郑樵则注云:“(罗国),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此之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此虽皆以国为氏,然所出有别,或为妘姓;或为熊姓。

2、《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3、《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

4、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即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称“罗”。见《辞海》。

5、彝族之罗,为“烈显”(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6、锡伯族之“罗”,为托霍罗氏所改,盖取“托霍罗”之末音谐以汉姓“罗”而得。

7、土族之罗姓,源於罗古尔阿寅勒,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居者以地为单姓,或取“罗古尔阿寅勒”之首音谐以汉姓“罗”而为姓。

8、白族之罗姓,则源於其原始图腾“腊波”,以命氏族(虎氏族),亦以为姓。后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罗、腊、娄而为单姓。注(5)——(8)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9、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罗”。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东汉有罗衍;后魏有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五代吴越有罗隐,新城人,诗人;明代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当代有罗荣桓、罗瑞卿。

二、(羅)

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6%,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主要在南方,尤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多此姓,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

罗姓起源:

1、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子爵熊姓,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2、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

3、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等为罗氏。

4、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见《北梦琐言》。

5、唐时天竺人有罗氏,见《通鉴》。

6、宋时板楯蛮(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七姓有罗氏。

7、西夏人姓。

8、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今蒙古族姓。

9、明、清时云南兰州(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姓。

11、土族罗古尔氏,汉姓为罗。

12、彝族姓。又,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13、瑶族姓。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

14、芒人温糯氏,汉姓为罗。

15、台湾土著、布依、拉祜(

罗姓名人:

罗怀,汉时梁相。

郡望: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

历史名人

罗姓古代名人

罗珠汉朝,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108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企生晋朝,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隐唐朝,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朝,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朝,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存宋朝,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点宋朝,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辉宋朝,名将

洪德公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

罗良元朝,名将,福建长汀人,在闽为福建省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使都元帅。后进封晋国公,镇守汀洲、漳州两府。

罗洪先明朝,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朝,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士信唐初(595年―622年),汉族,齐州历城人。大业年间,罗士信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颇受张须陀器重。后随张须陀镇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兵败,张须陀被杀,罗士信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率部征讨王世充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与王世充为伍,不久,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武德五年(622年)在洺水城(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罗士信陷于河东军重围,城破被俘拒降,为刘黑闼河东军所杀。谥号“勇”。葬于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

罗姓近代名人

罗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两党威权统治的人

罗卓英抗日名将,第一次入缅作战远征军司令

罗荣桓湖南衡东县人。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罗盛教湖南新化县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

罗炳辉云南彝良县人。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罗青长四川,苍溪县人。建国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外交、情报、对台工作;还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罗干1935年7月-,男,汉族,山东济南人,1960年6月入党,1962年5月参加工作,民主德国富莱堡矿冶学院机械铸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罗豪才1934年3月-,男,汉族,福建安溪人,致公党成员、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罗州:即广东省湛江市属廉江市。廉江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粤桂边界,扼粤桂两省交通要冲。廉江,古称罗州。始建前在秦朝时期属象郡地。汉朝时期属合浦县地。晋朝时期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时期为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时期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时期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南汉时期属罗州。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时期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属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时期属高州府。民国元年~三年(公元1912~1924年)属高州道。民国三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道制,属高州善后处。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一、(羅)luó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四川之峨边、合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鲜、回、壮、傣、侗、苗、瑶、彝、蒙、京、黎、怒、土、白、仫佬、布依、土家、锡伯、拉祜、仡佬、哈尼、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郑樵则注云:“(罗国),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此之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此虽皆以国为氏,然所出有别,或为妘姓;或为熊姓。

2、《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3、《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

4、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即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称“罗”。见《辞海》。

5、彝族之罗,为“烈显”(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6、锡伯族之“罗”,为托霍罗氏所改,盖取“托霍罗”之末音谐以汉姓“罗”而得。

7、土族之罗姓,源於罗古尔阿寅勒,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居者以地为单姓,或取“罗古尔阿寅勒”之首音谐以汉姓“罗”而为姓。

8、白族之罗姓,则源於其原始图腾“腊波”,以命氏族(虎氏族),亦以为姓。后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罗、腊、娄而为单姓。注(5)——(8)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9、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罗”。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东汉有罗衍;后魏有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五代吴越有罗隐,新城人,诗人;明代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当代有罗荣桓、罗瑞卿。

二、(羅)

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6%,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主要在南方,尤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多此姓,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

罗姓起源:

1、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子爵熊姓,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2、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

3、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等为罗氏。

4、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见《北梦琐言》。

5、唐时天竺人有罗氏,见《通鉴》。

6、宋时板楯蛮(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七姓有罗氏。

7、西夏人姓。

8、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今蒙古族姓。

9、明、清时云南兰州(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姓。

11、土族罗古尔氏,汉姓为罗。

12、彝族姓。又,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13、瑶族姓。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

14、芒人温糯氏,汉姓为罗。

15、台湾土著、布依、拉祜(

罗姓名人:

罗怀,汉时梁相。

郡望: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

姓氏源流

一、(羅)luó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四川之峨边、合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鲜、回、壮、傣、侗、苗、瑶、彝、蒙、京、黎、怒、土、白、仫佬、布依、土家、锡伯、拉祜、仡佬、哈尼、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郑樵则注云:“(罗国),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此之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此虽皆以国为氏,然所出有别,或为妘姓;或为熊姓。

2、《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3、《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

4、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即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称“罗”。见《辞海》。

5、彝族之罗,为“烈显”(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6、锡伯族之“罗”,为托霍罗氏所改,盖取“托霍罗”之末音谐以汉姓“罗”而得。

7、土族之罗姓,源於罗古尔阿寅勒,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居者以地为单姓,或取“罗古尔阿寅勒”之首音谐以汉姓“罗”而为姓。

8、白族之罗姓,则源於其原始图腾“腊波”,以命氏族(虎氏族),亦以为姓。后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罗、腊、娄而为单姓。注(5)——(8)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9、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罗”。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东汉有罗衍;后魏有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五代吴越有罗隐,新城人,诗人;明代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当代有罗荣桓、罗瑞卿。

二、(羅)

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6%,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主要在南方,尤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多此姓,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

罗姓起源:

1、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子爵熊姓,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2、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

3、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等为罗氏。

4、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见《北梦琐言》。

5、唐时天竺人有罗氏,见《通鉴》。

6、宋时板楯蛮(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七姓有罗氏。

7、西夏人姓。

8、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今蒙古族姓。

9、明、清时云南兰州(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姓。

11、土族罗古尔氏,汉姓为罗。

12、彝族姓。又,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13、瑶族姓。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

14、芒人温糯氏,汉姓为罗。

15、台湾土著、布依、拉祜(

罗姓名人:

罗怀,汉时梁相。

郡望: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一、(羅)luó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四川之峨边、合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鲜、回、壮、傣、侗、苗、瑶、彝、蒙、京、黎、怒、土、白、仫佬、布依、土家、锡伯、拉祜、仡佬、哈尼、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郑樵则注云:“(罗国),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此之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此虽皆以国为氏,然所出有别,或为妘姓;或为熊姓。

2、《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3、《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

4、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即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称“罗”。见《辞海》。

5、彝族之罗,为“烈显”(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6、锡伯族之“罗”,为托霍罗氏所改,盖取“托霍罗”之末音谐以汉姓“罗”而得。

7、土族之罗姓,源於罗古尔阿寅勒,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居者以地为单姓,或取“罗古尔阿寅勒”之首音谐以汉姓“罗”而为姓。

8、白族之罗姓,则源於其原始图腾“腊波”,以命氏族(虎氏族),亦以为姓。后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罗、腊、娄而为单姓。注(5)——(8)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9、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罗”。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东汉有罗衍;后魏有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五代吴越有罗隐,新城人,诗人;明代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当代有罗荣桓、罗瑞卿。

二、(羅)

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6%,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主要在南方,尤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多此姓,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

罗姓起源:

1、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子爵熊姓,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2、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

3、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等为罗氏。

4、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见《北梦琐言》。

5、唐时天竺人有罗氏,见《通鉴》。

6、宋时板楯蛮(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七姓有罗氏。

7、西夏人姓。

8、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今蒙古族姓。

9、明、清时云南兰州(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姓。

11、土族罗古尔氏,汉姓为罗。

12、彝族姓。又,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13、瑶族姓。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

14、芒人温糯氏,汉姓为罗。

15、台湾土著、布依、拉祜(

罗姓名人:

罗怀,汉时梁相。

郡望: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

罗姓男孩取名

罗洪迅罗关言罗信墨罗盛迅罗伟恒罗礼荣罗杰凯罗航泽罗培踊罗良颖罗嘉锋罗晓柱罗远辉罗富仁罗博兴罗振烨罗震奎罗俊凡罗伊维罗博瑞罗巍程罗奇梁罗邦园罗溪赫罗东艺罗乐明罗弘庆罗浙蓄

罗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罗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罗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罗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罗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罗姓女孩取名

罗傲秋罗艺梦罗圣奇罗芝文罗茵琳罗九奚罗音苓罗洁婉罗如雨罗慕蕊罗雅茜罗佳舜罗佳梅罗琬云罗依奕罗如玉罗娅兰罗欣歆罗春惠罗傲欣罗雨芹罗美荷罗青书罗艾茜罗山晁罗菲瑶罗若枫罗佩秀

罗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罗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罗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罗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罗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罗的诗人

罗隐: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颖:罗颖(?—?),字号不详。江西南昌人。五代南唐后主年间(961─975)邓及榜进士第二人。罗颖少时读书刻苦,但在科考时被考官排在倒数第一。幸亏后主李煜很赏识罗颖的答卷《销刑鼎赋》,圈点其名,拔为第二。宋军南下,罗颖再应科举不第,路过汉祖庙,顿生感慨,题诗于壁。少顷,辄自免冠,鞠伏庙庭,陈自咎之言。人扶离去,数日卒。

罗家伦: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

罗洪先: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罗绮: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邺:罗邺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罗与之:罗与之,字与甫,螺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本集卷一《下第西归》),遂弃去,浪迹江湖间。其诗为刘克庄称赏。有《雪坡小稿》二卷。罗与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坡小稿》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简称江湖集)、顾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并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罗让:字景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以文学而有誉。举进士贤良方正皆高第。宪宗时,历迁江西观察使。工行书,贞元五年(七八九)庐群所撰唐襄州新学记为其所书。

罗学瓒:罗学瓒(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为同班同学。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后为第一批会员,并成为骨干。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1930年牺牲于杭州,年仅37岁。

罗点:(1150—1194)抚州崇仁人,字春伯,号此庵。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为皇孙教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迁兵部尚书。光宗不朝重华宫,点与侍从同列奏请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六十章。宁宗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卒谥文恭。有《奏议》、《书春秋孟子讲义》。

罗珦:罗珦(生卒年未详),会稽人。唐代宗宝应(762—763)年间赴京师上书,授太常寺太祝。

罗大经:吉州庐陵人,字景纶。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历容州法曹掾、抚州军事推官,坐事被劾罢。有《鹤林玉露》。

罗孟郊:循州兴宁人,字耕甫。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早年读书罗浮,从游者甚众。累官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乞归养母,以孝行闻。

罗公升: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永丰(今属江西)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宋亡,倾资北游燕、赵,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后人合为《沧洲集》五卷。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二四有传。罗公升诗,以清金氏文瑞楼钞《宋人小集六十八种·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沧洲集》(简称四库本)。

罗道成:罗道成,郴州(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间道士。事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七。今录诗三首。

罗诱:罗诱,乡贡进士,官袁州州学教谕,与祖无择同时(《祖龙学文集》卷六)。

罗茂良:罗茂良,号竹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大经父。与杨长孺、曾三异相唱和。事见《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六,乙编卷五,《象台首末》卷三。今录诗三首。

罗虬:[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在世)字不详,台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词藻富赡,与隐、邺齐名,世号“三罗”。累举不第。广明乱后,去从鄜州李孝恭。为人狂宕无检束。籍中有善歌妓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已为副戎所聘,不令受。虬怒,拂衣起;明日,手刃杀之。孝恭坐以罪,会遇赦释之。虬追念红儿之冤,于是取古之美女,有姿艳才德者,作绝句一百首,以比红儿,名曰《比红儿诗》。盛传于世。

罗鉴:罗鉴,字正仲,崇仁(今属江西)人。点从弟。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曾应邀纂邑志,累年而成。有《磬沼集》,已佚。事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五九有传。今录诗四首。

罗相:罗相,号容谷散人,馀杭(今浙江馀杭西南)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嘉定十三年(一二二○)为监察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二五)。事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今录诗三首。

罗处纯:(960—992)益州华阳人,字思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

罗必元:(1175—1265)隆兴府进贤人,字亨父,号北谷山人。宁宗嘉定十年进士。曾从危稹、包逊学。累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夺民荔枝园,为伸直之。理宗淳祐中通判赣州,上疏论贾似道克剥至甚。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

罗椿:罗椿,字永年,自号就斋,永丰(令江西广丰)人。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始谒杨万里,为其高足。五年,应礼部试,累举不第。事见《诚斋集》卷七七《送罗永年序》、《鹤林玉露》卷二。

罗珊:罗珊,字世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累官刑部侍郎。事见清同治《新喻县志》卷八、一○。

罗寿可:罗寿可,失其名,生平未详,罗公升友(《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卷二《蔡州》)。

罗少微: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衮:[约公元九oo 年前后在世]字子制,临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光化末前后在世。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左右)历左拾遗、起居郎。仕梁为礼部员外郎。时梁太祖拜罗隐为夕郎,不就,衮作诗劝勉,有"谗书虽盛一名休"之句。衮著有诗集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罗烨:元间吉州庐陵人。生平不详。搜集当时传奇、杂俎,编辑《醉翁谈录》十集二十卷。其中保存不少研究话本小说之珍贵史料。另有汴梁人金盈之著有《醉翁谈录》,记述唐代遗事、北宋人诗文和汴京风俗,与罗著另为一书。

罗愿:罗愿 (1136~1184) 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呈坎人。汝楫子。荫补承务郎。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 ,历任鄱阳知县、赣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称罗鄂州。精博物之学,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 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所撰《新安志》10卷,体例完备,章法严密,舍取并合随主旨而定, 尤详物产。提出编纂方志要注重民生,为后世学者重视。著有《尔雅翼》20卷、《鄂州小集 》7卷。

罗大全:罗大全,生卒年不详。与孙道夫(太冲)有交。

罗庆:罗庆,1948年生,蒙古族,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国家一级作曲家。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内蒙音协主席团委员、通辽市音协主席、文联主席。

罗绍威:罗绍威(《旧唐书》作罗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军阀,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888年,罗绍威被任命为魏博节度副使。898年,继任节度使。后升为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郡王。904年,罗绍威因营建洛阳太庙有功,加检校太尉、进封邺王。905年,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续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只得依附朱温。后梁建立后,罗绍威被加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深受梁太祖朱温信任。910年,罗绍威病逝,年仅三十四岁,在镇十七年。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庄。

罗丙: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立言:罗立言,(?—835),宣州人,中晚唐诗人,出身商贾之家,父名欢。自幼聪慧过人,勤于读书;在家耳濡目染,也精通经营之道。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考中进士。

罗禧:罗禧,字天锡,歙(今属安徽)人(《潨川足徵集》文部卷一六)。今录诗三首。

罗椅:罗椅(1214—1292) 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子远,号涧谷(一作间谷)。宋宝佑丙辰(1256)以“四贡元”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进士,知赣州信丰县。选潭州军学教授,占籍茶陵,后擢京榷提举,朝请大夫,迁监察御使。时贾似道专权蔽主,椅上书直言,遭报复。公以国事不可为,忧郁成疾,往来潭、吉间,茶陵乃必经之地,竟爱上茶陵的云山洣水,宋景炎丁丑(1277)以疾卒于署。

罗仲舒:罗仲舒(一一五六~一二二九),字宗之,学者称罗江先生,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魁上舍,除安庆教授。十四年进士,调常德教授。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监行在场门。五年,知宜兴县。十年,除国子录,累迁著作郎。十六年,提举福建常平。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点江东刑狱。召为国子司业,以直显谟阁学士致仕。绍定二年卒,年七十四。有《罗江集》,已佚。事见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五何大圭所撰行状。今录诗十首。

罗君章:字君章,东晋贵阳耒阳人(今湖南耒阳南)。擅文章,谢尚、桓温称之为“湘中之琳”,“江左之秀”。历任桓温别架、宜都太守、长沙相。致仕后,居于荆州城西小洲之上,竹篱茅舍,布衣蔬食,怡然自乐。《晋书》有传。

罗惜惜:出自小说《后宫甄嬛传》,为歧王府引荐的侍女,善弹月琴,被选入宫,初封瑃常在,又晋贵人、嫔。在胡蕴蓉得势时曾与韵贵嫔赵仙蕙一同去奉承巴结。

罗松野:罗松野,失其名,生平未详,罗公升叔。

罗志仁:罗志仁,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寿可,号秋壶,清江(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人。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预乡荐。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应荐为天长书院山长。清同治《清江县志》卷八有传。罗志仁曾作诗颂文天祥,饥留梦炎,几得祸,逃而免。与刘将孙交厚。《全宋词》录有其词7首。厉鹗在《论词绝句十二首》(其九)中论其词说:“送春苦调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在词中,罗志仁亦是用奇绝之笔抒写自己的亡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情词凄苦,沉郁悲壮。

罗孝芬:平江人,字廷扬。徽宗宣和三年进士。累擢吏部郎中。钦宗靖康初致仕。高宗绍兴中起为永州通判,仕至直秘阁提举荆湖南路茶盐公事。有《鸡肋集》。

罗太岊: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尚友:袁州萍乡人,字明善。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授武昌军节度推官。时李常以中丞为帅,每宴集,必召尚友,凡乐语诗词,皆即席而成,因目为席上才子。

罗炯:罗炯 男,湖南邵阳人,生于1966年10月,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罗颂:罗颂(?~一一九一),字端规,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汝楫子。高宗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以荫补承务郎。历湖北帅司主管机宜文字,行在检点赡军酒库所干办公事。擢通判镇江府,知郢州。光宗绍熙二年卒。有《狷庵集》,已佚。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四《罗郢州墓志》,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清道光《歙县志》卷八有传。

罗克开:(1141—1209)吉州龙泉人,字达甫。孝宗乾道八年进士。宰广昌,擢大理正,历知郴州、苏州、袁州,处事立断,有惠政。

罗时用:罗时用,高宗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为安溪县尉(明嘉靖《安溪县志》卷三)。

罗荣祖:罗荣祖,字仁甫,号东舒,歙县(今属安徽)人。入元,与萧魁等同被徵,荣祖书《答招隐》见志。事见《潨川足徵录》文部卷七、《宋季忠义录》卷一五。今录诗五首。

罗巩:罗巩,乐平(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五○)。历泾县尉(清嘉庆《泾县志》卷一三),知昆山县(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五)。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主管官告院,六年,为监察御史。今录诗二首。

罗处约:(960—992)益州华阳人,字思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

罗子衎:罗子衎,代表作品《全宋词》。

罗附凤:罗附凤,字桐江,生平不详。有挽赵必?诗。

罗太亨:罗太亨(一二二○~?),平江(今属湖南)人。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预平江九老会,时年六十。事见清乾隆《平江县志》卷二二。

罗南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泰: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与苑䛆、崔藩同应礼部进士试。文宗大和五年(831)任补阙,与崔玄亮等14人共请以宋申锡狱付外。事迹见《旧唐书·宋申锡传》,另参苑䛆。《全唐诗》存诗1首。

罗愚:罗愚,字季能,号北林,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点子。以荫补监丹阳县延陵镇税(《絜斋集》卷一二《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罗公行状》附)。为新淦县令(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五)。召除籍田令,出知兴国军,迁湖南提点刑狱。理宗嘉定间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五一)。卒年五十七。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有传。

罗一龙:罗一龙,进贤(今属江西)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景定中知信丰县。事见清乾隆《信丰县志》卷三、同治《进贤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五首。

罗垚:罗垚,男,博士,1983年11月出生,武汉大学教师。

罗永之:罗永之,字林隐(《梅仙观记》)。

罗汝楫:(1089—1158)徽州歙县人,字彦济。徽宗政和二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与何铸论罢岳飞兵权,且劾王庶、刘子羽等有异议者。迁起居郎兼侍讲,除右谏议大夫,进侍御史、吏部尚书,出知严州。

罗源民: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一鹗:罗一鹗,进贤(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进士,为赣县簿。事见清同治《进贤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三首。

罗疸: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知古:罗知古,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调知建安县,擢通判兴化军。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三、三五。今录诗二首。

罗浮狂客: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罗太瘦:罗太瘦,宋末贡士(《元诗选》癸集甲)。今录诗二首。

罗拯:开封祥符人,字道济。登进士第。历知荣州,筑东西二堤除水患。累官江淮发运使,所至有政绩。性和柔,不与人校曲直,不记私怨,时论服其为长者。加天章阁待制,徙知永兴军、青、颍、秦三州。卒年六十五。

罗杞:罗杞,字世材,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官至通直大夫。事见清同治《新喻县志》卷八、一○。今录诗二首。

罗原知:罗原知,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间为屯田郎中,致仕后家居。清同治《新喻县志》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罗之纪:筠州高安人,字国张,号筠心居士。宁宗嘉定中为孝感尉,摄云梦县事。以上官不为礼,遂弃官归,遇方士授丹经修养法,葺一室以居,静逸成趣。有《易传》及文集。

罗舜举:罗舜举,与廖行之有唱和。

罗玘: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学者称圭峰先生。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读。著有《圭峰文集》《续集》《类说》《圭峰奏议》等。

罗颀:浙江山阴人,字仪甫。以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不能黜伪崇真,更著《物原》一书。然其书不著出处,合众说为一,粗疏错谬处亦极多。

罗伦:(1431—1478)明江西永丰人,字应魁,改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能诗,有《一峰集》。

罗周:罗周,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罗寄一:罗寄一,安徽省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20世纪40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1949年后为新闻从业人员,有多种译著问世。就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诗作数量不多,迄今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罗门:罗门(1928年-2017年1月18日),原名韩仁存,男,生于海南文昌县铺前镇地太村。 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搞远洋航海生意,是当地唯一拥有3条大木船往来南洋一带的富翁。罗门兄弟13人,他是老三。

罗青:罗青,男,蒙古族,1977年5月出生,山西原平人,2005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罗西:罗西,1979年2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乌比诺。他继承了父亲在摩托车运动中的天赋。1990年从迷你-摩托赛事开始他的职业生涯,1993年参加了意大利125cc组的冠军赛,在第一个赛季就获得了分站冠军。1994年,获得了总冠军。1995年,罗西进入埃普利亚车队参加欧洲挑战赛,第一个赛季取得年度第3,同年,他仍然是意大利125cc组的全国冠军。1996年,罗西走上最顶级赛事世界摩托车锦标赛的舞台。世界锦标赛MotoGP12岁时首次参加摩托车比赛,迅速便崭露头角。不仅在意大利国内,而且在整个欧洲都获得了多次胜利。96年初次参加世界锦标赛125cc级别比赛之后,到02年,成为史上第二个获得3种级别比赛冠军的车手。2004赛季入籍雅马哈车队,获得9次胜利,为雅马哈带来了阔别12年之久的车手冠军,成为历史上首位在两支不同车队连续两年获得GP车手总冠军的车手。他那卓越的赛车控制技术、飞快的速度、出众的表现以及亲切的性格令众多车迷为之倾倒。2008年9月28日,罗西获得日本茂木赛道的分站冠军,在积分榜上领先第二名的Stoner 92分,提前3站获得年的年度冠军,成为八冠王。2009年10月25日在马来西亚雪邦赛道提前1站赢得

罗元贞:罗老先生于建国初曾建议毛泽东主席改过诗中一个字,毛主席于一九五二年一月亲笔复信致谢。一时传为美谈,也因此 而得“一字师”美誉。

罗锦堂:罗锦堂,字云霖。中国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一生旅居,结识了诸多好友,并写下了很多力作,他把这些作品合写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乡的作品,也有展现志向的作品,还不乏展现异域生活的作品。无论哪种作品,都能体现罗锦堂特有的作品风格。罗锦堂晚年仍不忘弘扬国学,曾去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讲学,为国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研究,是元曲专家,著作有《中国散曲史》、《锦堂论曲》、《罗锦堂词曲选集》等十余种。

罗从彦:(1072—1135)南剑州剑浦人,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从杨时学,又问学于程颐。高宗建炎四年,以特科授博罗主簿。后入罗浮山静坐,研习学问,绝意仕进,为朱熹所推尊。卒谥文质。有《豫章文集》等。

罗适:(1029—1101)台州宁海人,字正元,别号赤城。胡瑗私淑弟子。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历知五县,官至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慷慨建白,务恤民隐,尝与苏轼论水利,凡兴复陂塘五十有五,秩满去,民为立祠。有《易解》、《赤城集》、《伤寒救俗方》。

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肃:(公元一四一八年前后在世)(一作名简)字汝敬,号寅庵,庐陵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前后在世。永乐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就文渊阁读书。不称旨,即日遣戍。自此努力学问,累迁侍讲。仁宗时,忤旨下狱。既而起用,改御史,直声震一时。宣宗时,擢工部右侍郎,两吏安南。还,督两浙漕运,理陕西屯田,多有建置。以疾告归,卒。肃著有寅庵集三卷,外集四卷,(均《四库总目》)传于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