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84 2018年 84 2014年 85
2013年 86 2007年 85 2006年 93
1995年 90 1987年 97 1982年 71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70

起源

贺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贺姓起源一

会稽贺氏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而会稽庆氏的来源则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源于姬姓。

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

二是源于姜姓

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

谢承的《会稽先贤传》

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

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贺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部落,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贺姓得姓始祖

贺姓各支始祖

贺宗国:字东峰,为秦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调守徐州没,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张氏:封宜人,葬兴公共冢。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

贺添民:字燎翁,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葬吉州太圳上。配陈氏:封宜人葬兴公合冢。是为江西泰和始祖。

贺应詹:贺应棋、贺应桢、贺应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乡之培塘,贺应桢: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贺应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为迁楚南湘乡祖。

贺伯景:承应詹公而居南岸,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配杨氏:葬南岸东峰冲。是为湖南湘乡贺氏始祖。

贺凭:唐会昌中自会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满居邑这良坊,没葬秋山之阴,子孙远墓面居,是为良坊贺氏始祖。

贺应詹、贺友恕:后唐庄宗时自江右迁居湘邑南岸,传至明朝,有讳宗者生六子,编号日堂,五子友恕为堂五房之祖。是为莲湘贺氏始祖。

贺汉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亲属来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黄龙巷。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礼:明嘉靖间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隶籍湘潭篁奇林。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崇寿:明永乐间避毛由江右永新迁湘潭。是为中湘贺家段贺氏始祖。

贺文亮:明永乐初自长沙移家宁乡回泷铺江家桥。是为鹅山贺氏始祖。

贺质:先祖东汉傅中,原姓庆,汗安帝父清河王禄廪貂以庆字训贺,赐姓贺,自此世为贺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贺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时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时没,葬辰州府后花园。有志。元配:黄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时生,宝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时殁,葬合夫冢。子一:旺。是为益阳祖仁支下始祖。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如今,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广平郡: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当两晋郡望兴起时,就以广平为郡望。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忻州: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今山西忻县)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密州: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明朝时期废黜。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一、(賀)h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2、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3)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索卜”,当即辽、金时之“阻卜”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索卜”、“阻卜”)之尾音,谐“胡”、“虎”、“卜”、“布”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贺”。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阻卜”;鞑靼、蒙古,土族则称“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贺”而为单姓。

4、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海扒”、“海彼”。“海”,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贺”,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贺”而得。

5、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贺”,以为姓。

6、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贺”而为单姓。

7、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贺”,盖取其首音谐“贺”而得。注(3)——(7),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賀)

贺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贺姓起源:

1、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

2、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

3、西夏人姓。

4、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

5、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

6、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

7、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

8、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贺姓名人:

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

郡望:广平、会稽、河南。

历史名人

贺姓古代名人

贺齐三国(?-227),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

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唐玄宗时秘书监。贺循

贺岳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明医会要》、《医经大旨》、《药性准绳》等。

贺劭贺齐的孙子,曾任中书令

贺修西晋,贺劭的儿子,西晋任太子太傅

贺讷十六国,代国人,太祖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皇帝的元舅,献明贺皇后(351年-396年)的兄长。他的先祖为贺兰世部的君长,四方附属贺兰世部的国家有数十个。

贺循西晋,名臣,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

贺公铸北宋,著名词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贺一龙、贺锦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

贺贻孙清代,文学家。

贺邵三国,吴末名臣,贺齐之孙

贺铸北宋,诗人

贺太平元朝,官吏,原為汉人,后改為蒙古族。

贺长龄清朝,官吏,号耐庵,湖南善化人。

郡望

广平郡: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当两晋郡望兴起时,就以广平为郡望。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忻州: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今山西忻县)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密州: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明朝时期废黜。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一、(賀)h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2、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3)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索卜”,当即辽、金时之“阻卜”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索卜”、“阻卜”)之尾音,谐“胡”、“虎”、“卜”、“布”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贺”。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阻卜”;鞑靼、蒙古,土族则称“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贺”而为单姓。

4、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海扒”、“海彼”。“海”,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贺”,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贺”而得。

5、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贺”,以为姓。

6、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贺”而为单姓。

7、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贺”,盖取其首音谐“贺”而得。注(3)——(7),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賀)

贺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贺姓起源:

1、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

2、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

3、西夏人姓。

4、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

5、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

6、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

7、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

8、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贺姓名人:

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

郡望:广平、会稽、河南。

姓氏源流

一、(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2、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3)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索卜”,当即辽、金时之“阻卜”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索卜”、“阻卜”)之尾音,谐“胡”、“虎”、“卜”、“布”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贺”。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阻卜”;鞑靼、蒙古,土族则称“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贺”而为单姓。

4、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海扒”、“海彼”。“海”,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贺”,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贺”而得。

5、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贺”,以为姓。

6、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贺”而为单姓。

7、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贺”,盖取其首音谐“贺”而得。注(3)——(7),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賀)

贺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贺姓起源:

1、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

2、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

3、西夏人姓。

4、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

5、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

6、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

7、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

8、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贺姓名人:

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

郡望:广平、会稽、河南。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一、(賀)h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2、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3)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索卜”,当即辽、金时之“阻卜”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索卜”、“阻卜”)之尾音,谐“胡”、“虎”、“卜”、“布”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贺”。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阻卜”;鞑靼、蒙古,土族则称“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贺”而为单姓。

4、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海扒”、“海彼”。“海”,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贺”,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贺”而得。

5、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贺”,以为姓。

6、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贺”而为单姓。

7、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贺”,盖取其首音谐“贺”而得。注(3)——(7),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賀)

贺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贺姓起源:

1、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

2、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

3、西夏人姓。

4、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

5、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

6、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

7、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

8、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贺姓名人:

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

郡望:广平、会稽、河南。

贺姓男孩取名

贺洪迅贺关言贺信墨贺盛迅贺伟恒贺礼荣贺杰凯贺航泽贺培踊贺良颖贺嘉锋贺晓柱贺远辉贺富仁贺博兴贺振烨贺震奎贺俊凡贺伊维贺博瑞贺巍程贺奇梁贺邦园贺溪赫贺东艺贺乐明贺弘庆贺浙蓄

贺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贺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贺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贺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贺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贺姓女孩取名

贺傲秋贺艺梦贺圣奇贺芝文贺茵琳贺九奚贺音苓贺洁婉贺如雨贺慕蕊贺雅茜贺佳舜贺佳梅贺琬云贺依奕贺如玉贺娅兰贺欣歆贺春惠贺傲欣贺雨芹贺美荷贺青书贺艾茜贺山晁贺菲瑶贺若枫贺佩秀

贺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贺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贺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贺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贺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贺的诗人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铸: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兰进明:贺兰进明[唐](约公元七四九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登进士第。安禄山之乱,进明以御史大夫为临淮节度。巡遂陷没。肃宗时,为北海太守。诣行在,以为南海太守,摄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后贬秦州司马。进明好古博雅,经籍满腹,著文一百余篇,古诗乐府数十篇,《唐才子传》均传于世。

贺朝:贺朝[唐](约公元711年前后在世)(旧唐书误作贺朝万。此依《国秀集》及《搜玉集》),字不详,越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睿宗景云中前后在世。工诗。神龙中(公元708年左右)与贺知章、万齐融、张若虚、邢巨、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上京。官止山阴尉。今存诗八首。

贺遂亮:生卒年不详。高宗显庆中,官侍御史,与同在宪台之韩思彦有诗赠答。五年(660),出为陵州长史。一作陵州刺史,误。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金石萃编》卷五三。《全唐诗》存其《赠韩思彦》诗1首。

贺及: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贺亢:贺亢,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真宗东封时谒于道,自称晋水部员外郎(《齐乘》卷六)。《苏轼诗集》卷二九《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叙》称其为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贺兰朋吉:贺兰朋吉,与贾岛同时。诗一首。

贺德英:宋潭州湘乡人。七岁能文。孝宗淳熙间父以讼系狱,德英诣县自乞面试以赎父罪。县令出题,多以《毛诗》、《春秋》语对之,援笔立就诗赋各一。遂荐于朝,试第一。卒仅十四岁。

贺允中:贺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授颍昌府学教授。累官著作郎,假太常少卿使金贺正旦归,迁司门员外郎。靖康改元,致仕归,寓居临海(《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起为江西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历福建路转运副使,以忤秦桧,主管崇道观。桧死,累官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孝宗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贺公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贺遂涉:生卒年不详。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二〇,《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二、二五,《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全唐诗》存其《嘲赵谦光》诗1首。谦光乃高宗咸亨中进士。

贺敱:贺敱,唐朝人,历官率更令,崇文馆学士。留有《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诗一首。

贺甫:贺甫,男,七岁在本村私塾和小学读书,稍长辍学务农。

贺双卿:贺双卿(1715~1735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江苏金坛薛埠丹阳里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贺敬之:贺敬之,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诗人、剧作家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贺承:贺承,男,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00级毕业生,2007年设计作品获得国际工业设计(RED DOT)“红点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