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98 2018年 99 2014年 103
2013年 103 2007年 2006年 87
1995年 104 1987年 94 1982年 94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80

起源

常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赢姓。

常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常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常姓起源三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常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常姓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地位,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阆十八年(鲁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釐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釐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釐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閟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

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

常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辇、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常姓起源七

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

常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

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常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常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时期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

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常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常姓起源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常姓起源十三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常姓起源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常姓起源十五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肇氏、孙氏、陈氏等。

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辽宁(大连)次之。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一、chá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马关、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彝、瑶、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云:“(常氏)或言黄帝臣常先之后。”“常先为大司空”(《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黄帝相常先之后。”(《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则知常先乃黄帝族人,为重臣,其后以名为氏。

2、或为常仪之后。“黄帝使常仪占月……常姓宜出此。”(见《姓氏考略》)。

3、《唐书·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孙,食采於常,因以为氏。”康叔,乃周武王弟,卫之始封君,古常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则系出姬姓,以邑为氏。

4、《姓氏考略》注引《路吏》云:“吴后有常氏。”此亦系出姬姓。

5、或为恒氏所改。郑樵注云:“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宋真宗名赵恒,故恒氏避讳而改。

6、土族之常姓,原驻牧於肃兆羌水、解水之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之为“羌鲜人”。其所居村庄,称“羌鲜阿寅勒”,意为从羌鲜地方迁来的村庄,居者以村名为姓。羌,土族音cháng,故或取“羌鲜”之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7、裕固族之常姓,则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二、

常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63%。

常姓起源:

1、黄帝之臣常仪、大司空常先,其后均为常氏。

2、系自姬姓。周时康叔(周武王之弟)封其支孙食采于常(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因以为氏,见《世本》。

3、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

4、隋时西域鄯善右族有常氏,见《金石录补》。

5、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

6、清道光时云南马龙洲(今马龙)土知州常氏,系彝族。

7、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

8、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

9、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10、水、蒙古、满、彝、回、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常姓名人:

常惠,汉时太原人,封右将军、长罗侯。

郡望:平原、河南。

历史名人

常姓古代名人

常惠西汉,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

常璩东晋,蜀郡江原人,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著《华阳国志》。

常播汉末三国,江原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

常林三国,三国时魏国温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善南北朝,北周高阳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南北朝,北魏河内温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

常爽南北朝,北魏河内温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

常何唐朝,长安人,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唐朝,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

常粲唐朝,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

常伦明朝(1492-1525),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

常得志汉朝,京兆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

常重胤唐朝,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

常遇春明朝,安徽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

常大淳清朝,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

常玉著名画家。

常富宁福斯体育台(前身為ESPN)主播。

常东昇中国摔角大师。

常宝华中国相声演员。

常衮唐朝,宰相。

常姓近代名人

常连安(1899-1966),原名常安,北京人,满族。相声演员。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等都说相声,人称“常氏相声世家”。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常荫槐(1876-1929),祖籍山东寿光,生于吉林梨树。

常春恒(?一1928),老生演员。河北宝坻人。与周信芳、刘筱衡、李桂春并称为“海上剧坛四大金刚”。

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一、chá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马关、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彝、瑶、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云:“(常氏)或言黄帝臣常先之后。”“常先为大司空”(《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黄帝相常先之后。”(《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则知常先乃黄帝族人,为重臣,其后以名为氏。

2、或为常仪之后。“黄帝使常仪占月……常姓宜出此。”(见《姓氏考略》)。

3、《唐书·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孙,食采於常,因以为氏。”康叔,乃周武王弟,卫之始封君,古常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则系出姬姓,以邑为氏。

4、《姓氏考略》注引《路吏》云:“吴后有常氏。”此亦系出姬姓。

5、或为恒氏所改。郑樵注云:“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宋真宗名赵恒,故恒氏避讳而改。

6、土族之常姓,原驻牧於肃兆羌水、解水之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之为“羌鲜人”。其所居村庄,称“羌鲜阿寅勒”,意为从羌鲜地方迁来的村庄,居者以村名为姓。羌,土族音cháng,故或取“羌鲜”之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7、裕固族之常姓,则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二、

常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63%。

常姓起源:

1、黄帝之臣常仪、大司空常先,其后均为常氏。

2、系自姬姓。周时康叔(周武王之弟)封其支孙食采于常(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因以为氏,见《世本》。

3、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

4、隋时西域鄯善右族有常氏,见《金石录补》。

5、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

6、清道光时云南马龙洲(今马龙)土知州常氏,系彝族。

7、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

8、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

9、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10、水、蒙古、满、彝、回、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常姓名人:

常惠,汉时太原人,封右将军、长罗侯。

郡望:平原、河南。

姓氏源流

一、chá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马关、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彝、瑶、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云:“(常氏)或言黄帝臣常先之后。”“常先为大司空”(《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黄帝相常先之后。”(《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则知常先乃黄帝族人,为重臣,其后以名为氏。

2、或为常仪之后。“黄帝使常仪占月……常姓宜出此。”(见《姓氏考略》)。

3、《唐书·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孙,食采於常,因以为氏。”康叔,乃周武王弟,卫之始封君,古常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则系出姬姓,以邑为氏。

4、《姓氏考略》注引《路吏》云:“吴后有常氏。”此亦系出姬姓。

5、或为恒氏所改。郑樵注云:“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宋真宗名赵恒,故恒氏避讳而改。

6、土族之常姓,原驻牧於肃兆羌水、解水之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之为“羌鲜人”。其所居村庄,称“羌鲜阿寅勒”,意为从羌鲜地方迁来的村庄,居者以村名为姓。羌,土族音cháng,故或取“羌鲜”之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7、裕固族之常姓,则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二、

常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63%。

常姓起源:

1、黄帝之臣常仪、大司空常先,其后均为常氏。

2、系自姬姓。周时康叔(周武王之弟)封其支孙食采于常(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因以为氏,见《世本》。

3、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

4、隋时西域鄯善右族有常氏,见《金石录补》。

5、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

6、清道光时云南马龙洲(今马龙)土知州常氏,系彝族。

7、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

8、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

9、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10、水、蒙古、满、彝、回、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常姓名人:

常惠,汉时太原人,封右将军、长罗侯。

郡望:平原、河南。

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一、chá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马关、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彝、瑶、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云:“(常氏)或言黄帝臣常先之后。”“常先为大司空”(《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黄帝相常先之后。”(《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则知常先乃黄帝族人,为重臣,其后以名为氏。

2、或为常仪之后。“黄帝使常仪占月……常姓宜出此。”(见《姓氏考略》)。

3、《唐书·世系表》云:“出康叔支孙,食采於常,因以为氏。”康叔,乃周武王弟,卫之始封君,古常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则系出姬姓,以邑为氏。

4、《姓氏考略》注引《路吏》云:“吴后有常氏。”此亦系出姬姓。

5、或为恒氏所改。郑樵注云:“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宋真宗名赵恒,故恒氏避讳而改。

6、土族之常姓,原驻牧於肃兆羌水、解水之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之为“羌鲜人”。其所居村庄,称“羌鲜阿寅勒”,意为从羌鲜地方迁来的村庄,居者以村名为姓。羌,土族音cháng,故或取“羌鲜”之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7、裕固族之常姓,则为常曼氏所改。常曼,本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常”以为单姓。

二、

常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63%。

常姓起源:

1、黄帝之臣常仪、大司空常先,其后均为常氏。

2、系自姬姓。周时康叔(周武王之弟)封其支孙食采于常(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因以为氏,见《世本》。

3、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

4、隋时西域鄯善右族有常氏,见《金石录补》。

5、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

6、清道光时云南马龙洲(今马龙)土知州常氏,系彝族。

7、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

8、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

9、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

10、水、蒙古、满、彝、回、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常姓名人:

常惠,汉时太原人,封右将军、长罗侯。

郡望:平原、河南。

常姓男孩取名

常洪迅常关言常信墨常盛迅常伟恒常礼荣常杰凯常航泽常培踊常良颖常嘉锋常晓柱常远辉常富仁常博兴常振烨常震奎常俊凡常伊维常博瑞常巍程常奇梁常邦园常溪赫常东艺常乐明常弘庆常浙蓄

常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常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常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常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常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常姓女孩取名

常傲秋常艺梦常圣奇常芝文常茵琳常九奚常音苓常洁婉常如雨常慕蕊常雅茜常佳舜常佳梅常琬云常依奕常如玉常娅兰常欣歆常春惠常傲欣常雨芹常美荷常青书常艾茜常山晁常菲瑶常若枫常佩秀

常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常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常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常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常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常的诗人

常建: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常理:常理,玄宗天宝以前人。生平不详。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玉台后集》。事迹据《初唐诗纪》卷五九。《全唐诗》存诗2首。

常秩:(1019—1077)宋颍州汝阴人,字夷甫。以经术著称。初隐居,屡召不起,欧阳修、王安石等皆称荐之。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变法,秩极赞同,一召即起。历官右正言、宝文阁待制兼侍读。于政事无所建明,闻望日损。

常达:常达,是陕州陕县人,在隋朝做官任鹰击郎将。曾经跟随高祖(李渊)征战,与宋老生一起在霍邑作战,战败后自己隐藏起来,高祖以为他战死了,过了很久他却回来了。高祖十分高兴,任命他作统军,拜授陇州刺史。等到薛仁杲被平定后,高祖召见他,慰劳他说:”你的忠节,只有在古人中才能找到。接着抓来仵士政并杀了他,赏给常达三百段布帛。又封他为陇州刺史,死了。

常勉: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常慧: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旋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善文,长于言辩,德才均堪称同代僧俗师表。

常雅:姓名:常雅,朝代:唐末五代,诗人籍贯:福建

常衮:常衮(729年-783年),字夷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使。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建中四年(783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常均:指庸常之人

常浩: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唐妓女,能诗,事迹见《又玄集》卷下。《全唐诗》存诗2首。

常楚老:常楚老,长庆进士,官拾遗。诗二首。相关作品《祖龙行》《江上蚊子》《句》。

常楙:(?—1282)宋邛州临邛人,寓居嘉兴,字长孺。常同曾孙。理宗淳祐七年进士。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以繁裁剧称。历通判临安,知广德军。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为两浙转运使,禁戢吏奸,新筑海晏塘。知平江府,改浙东安抚使,皆有惠政。恭帝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次年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

常某:常某,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敕使朱勔置应奉局于平江,搜刮南方奇花异石,民怨沸腾,作蟹诗讥刺。

常不轻:常不轻,僧人,生平不详,以咏梅花句得名。与杨冠卿有交,《客亭类稿》卷一三有《诗僧常不轻以梅花句得名以时雪后踏月相过论诗终夕退得二绝以谢》等诗。

常令孙:常令孙,号适轩,海盐澉浦(今属浙江)人。为国学免解进士,宁宗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书《鲍郎场题名记》上石。事见《澉水志》卷下。

常非月:常非月,唐肃宗宫人。

常省元: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常沂: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一〇。《全唐诗》存其诗1首。

常颛孙:常颛孙,海盐澉浦(今属浙江)人。尝官判曹(《澉水志》卷下)。

常挺:常挺,字方淑,号东轩,连江县东岳铺(今凤城镇)人。生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任正奏,历官右垣,转给事中。淳祐中(1241~1252年)官校书郎,改秘书郎。宁宗宝祐二年(1254年),迁著作郎,出知衢州。咸淳元年(1265年),召为权礼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进献《帝学发题》,擢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年),任端明殿学士;不久,任通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升任同知枢密事兼代参知政事,封合沙郡公。咸淳四年(1268年)乞归,拜资政殿学士,致仕。著有《诸儒性理文锦》八卷。

常祎:常祎,邛州(今四川邛崃)人。孝宗乾道间知潮州。事见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常伦:明山西沁水人,字明卿,号楼居子。正德六年进士。除大理寺评事,谪寿州判官。以庭詈御史,罢归。善骑射,纵情酒色。以醉坠水死,年三十四。有《常评事集》。

常国武:常国武,男,1966年8月出生,汉族,河南南阳人。200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双硕士学位。

常燕生:常燕生(1898-1947)是中国青年党首领之一,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等。

常清:(?—1865)清宗室,镶蓝旗人。道光间授三等侍卫,累擢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咸丰间历任库车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叶尔羌参赞大臣,擢伊犁将军。同治间发生反清起事,伊犁城破,被杀。

常纪:常纪,字铭勋,号理斋,承德人。乾隆辛卯进士,历官崇庆知州。殉难,赠道衔。有《爱吟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