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21 2018年 21 2014年 21
2013年 21 2007年 21 2006年 21
1995年 21 1987年 23 1982年 22
明朝 15 元朝 13 宋朝 20
北宋 7

起源

郑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郑姓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历史名人

郑姓古代名人

郑国战国,新郑,水利家

郑当时西汉,陈县,历任侍郎、太子舍人

郑吉西汉,?-前49年,浙江绍兴,将领,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郑兴东汉,河南开封,经学家

郑众东汉,? - 83年,河南开封 郑兴之子,经学家、官员、名儒,世称先郑、郑司农

郑崇东汉,山东高密,汉代尚书仆射

郑弘东汉,?-86年,会稽山阴

郑玄东汉,127年-200年,山东高密,经学大师。

郑道昭北魏,455年-516年,河南荥阳,书法家。

郑愔唐代 ?- 710年,河北沧县(属沧州) 诗人、宰相

郑虔唐代,691年-759年,河南荥阳,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郑珣瑜唐代,738年-805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 唐代宰相

郑余庆唐代,748年-820年,荥阳,宰相

郑絪唐代,752年 - 829年,荥阳,南郑相

郑注唐代,?-835年,绛州翼城,工部尚书,凤翔节度使。

郑瀚唐代,776年-839年,荥阳

郑覃唐代,?-842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郑珣瑜长子,唐朝大臣,官至太子太师

郑朗唐代,?-856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郑覃之弟,宰相

郑畋唐代,825年-883年,荥阳,宰相、诗人。

郑从谠唐代,?-887年,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郑余庆之孙,宰相

郑延昌唐代,荥阳,官至尚书左仆射

郑买嗣唐代,?-909年,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大长和国国君

郑光业唐代,状元

郑谷唐代,约851年 - 约910年,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郑獬北宋,1022年-1072年,江西宁都,状元

郑樵两宋,1104年-1162年,福建莆田,史学家、目录学家。

郑芝秀南宋,南宋,贵溪(今属江西)人称文章伯

郑会南宋,南宋,贵溪(今属江西)宋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郑光祖元代,山西襄汾,杂剧家、散曲家

郑廷玉元代,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戏曲作家

郑公智明代,?-1402年,江浙行省台州路宁海县(今浙江宁波) 早年师从方孝孺,以贤良被举荐,担任监察御史有声名

郑和明代,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航海家

郑成功明末清初,1624年-1662年,福建泉州南安,民族英雄。

郑燮清代,1693年-1765年,江苏兴化,诗人、书画家,即郑板桥。

郑之侨清代,1707年-1784年,广东汕头,湖广安襄郧兵备道。

郑复光清代,1780年-约1853年,安徽歙县,物理学家。

郑姓近代名人

郑坤清末民初,1885年-1914年,广东梅州,民主革命义士。

郑作民民国,1902年-1940年,湖南新田,国民党将领。

郑廷珍民国,1883年-1937年,河南柘城,追赠陆军中将。

郑少愚民国,1911年-1942年,四川渠县,抗日英雄。

郑振铎现代,1898年-1958年,浙江温州,社会活动家、作家。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姓氏源流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郑姓男孩取名

郑洪迅郑关言郑信墨郑盛迅郑伟恒郑礼荣郑杰凯郑航泽郑培踊郑良颖郑嘉锋郑晓柱郑远辉郑富仁郑博兴郑振烨郑震奎郑俊凡郑伊维郑博瑞郑巍程郑奇梁郑邦园郑溪赫郑东艺郑乐明郑弘庆郑浙蓄

郑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郑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郑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郑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郑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郑姓女孩取名

郑傲秋郑艺梦郑圣奇郑芝文郑茵琳郑九奚郑音苓郑洁婉郑如雨郑慕蕊郑雅茜郑佳舜郑佳梅郑琬云郑依奕郑如玉郑娅兰郑欣歆郑春惠郑傲欣郑雨芹郑美荷郑青书郑艾茜郑山晁郑菲瑶郑若枫郑佩秀

郑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郑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郑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郑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郑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郑的诗人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郑光祖: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郑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

郑文宝: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无党: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郑澣:郑澣(776年—839年),唐郑州荥阳人,本名涵,郑馀庆子。德宗贞元进士。累迁右补阙。敢言不讳,迁考功员外郎。文宗立,入为侍讲学士,累迁尚书左丞。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户部尚书召,未拜而卒,谥宣。 集三十卷,今存诗五首。

郑文焯: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郑獬: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郑鏦:邯郸侠少年[唐]郑鏦夜渡浊河津,衣中剑满身。兵符劫晋鄙,匕首刺秦人。

郑之珍: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郑刚中: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郑樵: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郑畋:郑畋(823-882),字台文,河南 荥阳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拒巢贼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诗一卷,。《全唐诗》录存十六首。性宽厚,能诗文。

郑启:生卒年不详。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郑谷兄,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3首。

郑合:郑合,乾符三年登第。终谏议大夫。诗一首。

郑锡: [唐]郑锡,登宝应进士第。宝历间,为礼部员外。诗风朴实,擅长五律,《全唐诗》存诗十首。有传世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此句出自其《日中有王子赋》。

郑絪:郑絪(752年-829年),字文明,荥阳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卒于文宗太和三年,年七十八岁。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累迁中书舍人。唐德宗时宰相。宪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后自河中节度入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絪守道寡欲,治事笃实,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曰宣。絪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郑颋:为王世充御史大夫。太宗围城时,乞为浮屠,世充恶而杀之。诗一首。

郑虔:郑虔(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〇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郑侠:(1041—1119)福州福清人,字介夫,号大庆居士、一拂居士。英宗治平四年进士。调光州司法参军。秩满入京,对王安石言新法不便。久之,监安上门。神宗熙宁七年,久旱不雨,流民扶携塞道,绘流民图上之,奏请罢新法,次日,新法罢去者十有八事。吕惠卿执政,又上疏论之,谪汀州编管,徙英州。哲宗立,始得归。元符七年,再贬英州。徽宗立,赦还,复故官,旋又为蔡京所夺,遂不复出。有《西塘集》。

郑会:郑会,字文谦,一字有极,号亦山,贵溪(今属江西)人。少游朱熹、陆九渊之门。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十年,擢礼部侍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史弥远专政,引疾归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已佚。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八有传。郑会诗,据《全芳备祖》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郑氏:郑氏,平阳(今属浙江)人。黄友母。事见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七。

郑广:郑广,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与郑庆等率众入海,自号滚海蛟。六年,受招安,主延祥兵。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九、一○二、一○四。

郑遨:郑遨(866-939),字云叟,唐代诗人,滑州白马(河南滑县)人。传他“少好学,敏于文辞”,是“嫉世远去”之人,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

郑清之: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耕老:(1108—1172)兴化军莆田人,字榖叔。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为明州教授。以通经术荐,孝宗亲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归。于《诗》、《易》、《洪范》、《中庸》、《论语》、《孟子》,皆有训释。

郑薰:郑薰,生卒年不详。字子溥。文宗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任户部员外郎、郎中。武宗会昌六年(846),任台州刺史,转漳州刺史,入为考功郎中。宣宗大中三年(849),充翰林学士、加知制诰。后拜中书舍人,工、礼二部侍郎。十年,自河南尹改宣歙观察使。性廉正,将吏不喜,共谋逐之,薰遂奔之扬州。贬棣王府长史,分司东都。懿宗立,召为太常少卿,累擢吏部侍郎。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号“七松处士”。生平详见《唐阙史》卷上、《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五〇、《嘉定赤城志》卷八。薰能诗善文。《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郑协:郑协,号南谷。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为广东转运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今录诗三首。

郑昺:郑炳,字秀(《独醒杂志》卷八作尚)明,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知南州,后擢京西运判,官终承议郎。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九。

郑德普:郑德普,字汝施,闽(今属福建)人。与赵若槸、范师孔同时。事见《全闽诗话》卷四。

郑爚:郑爚,字君瑞(《后村诗话》后集卷二),莆田(今属福建)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事见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一二。

郑巢:郑巢,[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不祥,钱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大中间,举进士。姚合为杭州刺史,巢献诗游其门馆。合颇奖重,凡登览燕集,巢常在侧。后不仕而终。巢著有诗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郑繇:郑繇,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嗣圣元年登进士第。开元初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六至八年,为岐王长史。十七年,自陈州刺史转湖州刺史。十八年前后,迁博州刺史。其间曾任金部郎中。工五言诗,所作诗,当时以为绝唱。《全唐诗》卷一一○录其诗二首。《全唐文》卷三二八录其赋一篇。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卷九五《惠文太子传》、《唐诗纪事》卷一五、《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五、《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郑奎:郑奎,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专职从事口腔临床18年余,职业为上海佳洁美口腔院长。

郑颢:郑颢(817~860年),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出身荥阳郑氏,幼而爽悟,博闻强识。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状元 ,累迁右拾遗。唐宣宗即位,迎娶万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银青光禄大夫,充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秘书监。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 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时年四十四,追赠太师。

郑克已: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璧:郑璧,唐末江南进士。有诗四首。《和袭美索友人酒》、《文燕润卿不至》、《和袭美伤顾道士》、《奉和陆鲁望白菊》。

郑仁表:郑仁表,字休范,荥阳人,累擢起居郎,刘邺作相时,贬死岭外。诗二首。

郑兰:郑兰,字直夫,贵溪(今属江西)人。天祐子。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清乾隆《贵溪县志》卷七)。

郑玉:郑玉(公元734—802年),字廷玉。原籍河南荥阳。其祖父郑亮在鄚州任司马,留居本地,遂为鄚人。其父郑泰,官至武卫大将军侍太常卿。明万历本《任丘县志》记载,郑玉私宅在莫亭县颂美里(鄚州城内),幼年读书习武,有老成之风,至20岁有济世之才。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郑玉死于莫亭,时年68岁。第二年葬于鄚州城南二十五里三方村之原。

郑起: 宋人,字孟隆。五代时登进士第。后周恭帝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宋太祖乾德初,掌泗州市征,负才倨傲,多所讥诋。刺史张延范衔之,密奏其嗜酒废职,出为河西令。后不愿迁徙,自烙其足,成疾卒。

郑愔:郑愔(?- 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郑江:郑江,歙县(今属安徽)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事见清乾隆《鼓山志》卷六。

郑觉民:郑觉民,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为镇江总领所干办。事见《至顺镇江志》卷一七。

郑伯熊: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 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

郑渥:约为晚唐时人。有诗集1卷,《崇文总目》别集类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郑君老:(1252—?)末福州长溪人,字邦寿。度宗咸淳四年进士。乞归养亲。元初,廷臣交荐于朝,累征不起。居家学益笃,守益固,后进多师之。私谥靖节先生。有《五经解疑》、《梅壑集》。

郑寅:(?—1237)兴化军莆田人,字子敬,一作承敬。郑侨子。以父任补官。累知吉州。召对言济王冤状,忤权臣,被黜。理宗端平初,入为左司郎中,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又请为济王立庙,且言三边无备,宿患未除,宜正纲纪,抑侥幸,裁滥赏,汰冗兵,以张国势。出知漳州,进直宝章阁卒。有《包蒙》、《中兴纶言集》。

郑士懿:福州宁德人,字从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时真德秀知贡举,读其试卷,称其有经世才。历官太学博士,出知武冈军。淳祐中通判婺州。清明廉慎,卓有政声。屡上书论朝政得失。有《定斋集》。

郑梦周: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庆尚北道永川人。梦周祖上皆是武官,幼年发奋学文,自学成才,高丽恭愍王王祺九年(1360年)中举,十六年(1367年)受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负责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同中国明朝重建朝贡关系。

郑概:生卒年不详。排行十六。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70)在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数十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四七、《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全唐诗》存诗2首,又联句2首,《全唐诗续拾》补联句10首。

郑俞:郑俞,籍贯、字号不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科陈权榜进士第三人。同榜有白居易、吴丹、杜元颖等。后白居易为河南尹,郑俞授长水县令,白居易曾在《四虽吟》中戏言:“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郑俞著有《性习相近远赋》等。

郑士洪:郑士洪,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清康熙《鄞县志》卷一)。官至御史(《甬上宋元诗略》卷一○)。

郑绍:生卒年不详。思宗之子。郡望荥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初任武进尉,后改仕金乡丞。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国秀集》目录。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郑玠:郑玠,字太玉,浈阳(今广东英德县东)人。理宗嘉熙初以上舍对策,极言天下事。官潮阳尉。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知博罗县。擢太府寺丞。明崇祯《博罗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郑可学:(1152—1212)兴化军莆田人,字子上,号持斋。从学朱熹之门,久之,最得精要,四方来学者,熹多使其质正。及熹知漳州,延教其子弟。晚以特科调衡州司户,授忠州文学。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

郑将:郑将,字天任,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中国子监元。事见《闵诗录》丙集卷八。

郑义真:高宗时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

郑汝谐:处州青田人,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高宗绍兴中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徽猷阁待制。有《东谷易翼传》、《论语意源》、《东谷集》。

郑会龙:郑会龙(一二二八~?),字元鲁,福安(今属福建)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二十九(《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郑良士:郑良士(856~930年),初名昌士,字君梦,福建仙游县孝仁里郑宅(今赖店镇圣泉村)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献诗五百首给朝廷,受昭宗李烨赏识,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历补阙,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天复元年(901)弃官归隐。王审知主闽,知他才华出众聘为八闽署、馆、驿巡官,后迁建州判官。不久,授威武军节度书记,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白岩集》十卷,《中垒集》五卷,诗集十卷皆佚。《全唐诗》卷726录其诗三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34补诗二首。其诗多寄情山水,表现超脱凡尘的思想。代表作如《游九鲤湖》、《题兴化高田院桥亭》等。

郑洪业:郑洪业,年里、生平俱不详。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皮日休、韦昭度等人。考官:礼部侍郎郑愚。

郑性之:(1172—1255)福州人,初名自诚,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历知赣州、隆兴、建宁府。理宗端平元年,召为吏部侍郎,奏请开言路,肃朝纲。嘉熙元年,累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建请冲要之处增守备。后加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文定。

郑仲熊:衢州西安人,字行可。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历监察御史、右正言,首论定国是、久任用、抑奔竞、节浮费等事。累官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时秦桧秉政,仲熊曾疏论赵鼎立专门之学,可为国家虑,后为桧所恶,奉祠归。孝宗乾道中,复端明殿学士致仕。

郑晖老:郑晖老,高宗绍兴中福建人(《闽诗录》丙集卷九)。

郑世翼:郑世翼(一作郑翼),[公元?年至六三七年左右],荥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中。武德中,历万年丞,扬州录事参军。常以言辞忤人,因有轻薄之称。时崔信明自谓文章独步,世翼遇之江中,谓之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出示旧作百余篇。世翼览之未终,曰:“所见不如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贞观中,坐怨谤配流死鬻州。集多遗失,今存诗五首。

郑愚:郑愚,番禺人。官至礼部侍郎,著有诗作。唐朝时代人物。咸通中,观察桂管,入为礼部侍郎。黄巢平后,出镇南海,终尚书左仆射。

郑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随张贵谟使金,著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国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干办。域能词,花庵词选中录存五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 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

郑侨:兴化军莆田人,字惠叔,号回溪。孝宗乾道五年进士第一。除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属官,以《左氏春秋》侍讲东宫。宁宗即位,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党禁起,出知福州。后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忠惠。善行草书。

郑郧:郑郧,字梦授,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融州教授(《岭外代答》卷一○),历静江府司法参军。八年,知保昌县(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四)。事见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三。

郑轨:郑轨,唐代开封人,其父郑尚为济豫二州刺史,为官清正廉能。郑轨官历司空长史、散骑侍常、大鸿胪卿、济州刺史。有子郑邕,字文昭,大周名士。注见《郑邕墓志铭》有云。

郑霖:南宋开禧元年(1205)入太学,绍定二年(1229)登黄朴榜进士,授江西南安军教授。后知四川嘉定,再升总领淮西军马钱粮,转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此后曾改知赣州、苏州、安庆、平江等地。知安庆时兼任淮浙提刑点浙西刑狱;知平江时兼淮浙发运使。贾似道当权于朝,四处网罗人才以为己用,有意拉拢郑霖。但郑霖深恶贾似道恃世弄权,不愿与其往来,后贾似道以"司都"、"监礼部郎官"等职授郑霖,皆拒不就职。贾怀恨在心,遂诬郑霖造登台桥一事为"积粮聚众,图谋不轨"。理宗偏听不察,竟加杀害。时年七十二岁。数年后,理宗见到郑霖遗表,幡然悔悟,昭雪其冤,追赠中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并赐葬西岙集福寺前。

郑弼:郑弼,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为入内东头供奉官,直睿思殿,曾随张浚出师阆州。后因事出监宣州商税。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今录诗三首。

郑内翰: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莼:郑莼,贵溪(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事见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郑准:郑准(公元?年至九o三年前不久)字不欺,里居及生年均不详,约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前不久。登乾宁进士。为荆南节皮成汭推官。后与汭不合,为所害。准著有渚宫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郑琼罗: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孺华:郑孺华,大历间人。诗一首。

郑适:郑适,男,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博士。

郑严:生平无考。《全唐诗》收《送韦员外赴朔方》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二七四。

郑余庆: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郑余庆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不久被贬为郴州司马。永贞元年(805年),郑余庆再次拜相,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因得罪权臣被贬为太子宾客。此后,他历任国子祭酒、河南尹、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子少师、尚书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司空,封荥阳郡公。元和十五年(820年),郑余庆进位司徒,并于同年病逝,追赠太保,谥号贞。

郑国辅: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文妻:「文」秀州人,太学生。「妻」孙氏,存词一首。

郑还古:[唐][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自号谷神子,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前后在世。元和中,登进士第。终国子博士。还古尝注老子指归十三卷,传奇集《博异记》,相传亦是他所作。

郑辕:郑辕,大历九年进士。诗一首。

郑丙:(1121—1194)福州长乐人,字少融。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初为谏官,颇以风力称。积官至吏部尚书。朱熹劾奏唐仲友,丙迎合宰相王淮,庇护仲友,且谓道学欺世盗名,不宜信用。曾知泉州,为政暴急。官终端明殿学士。卒谥简肃。

郑宅:郑宅,永福(今属福建)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官常州军事推官,淮南西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一五○)。

郑毂:建州建安人,字致远,号九思。谢良佐高弟。入太学,为文不尚时好。徽宗重和元年进士。调御史台主簿。以秘书郎守临江,奉祠归。

郑芝秀:郑芝秀,字云瑞,号月山,贵溪(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仕终翰林院学士。有《月山文集》,已佚。事见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八。

郑雪岩: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伯玉:兴化军莆田人,字宝臣。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抚州观察推官。以韩琦荐,为殿中侍御史。为人峭直,不屈权贵。喜为诗,所作三百余篇,名《锦囊集》,时人以与陈琪、方孝宁诗汇为一集,号《乌山三贤诗》。

郑觉斋:郑觉斋(?—?) 身世不详。《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

郑若谷:郑若谷,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衡州(《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

郑隼: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愕:生卒年不详。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萧颖士门人。萧赴东府,门人12人相送,愕作《送萧夫子赴东府得往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二七。《全唐诗》存郑愕诗1首。

郑馀庆:(746—820)唐郑州荥阳人,字居业。郑絪从子。少勤学,善属文。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由翰林学士累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事贬郴州司马。顺宗以尚书左丞召。宪宗立,复入相。时主书滑涣弄权,馀庆面叱之。拜太子少师,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奏率文官捐俸修国子监。穆宗立,加检校司徒。卒谥贞。有《郑馀庆集》。

郑得彝: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瀛:郑瀛,字子仙,黄岩(今属浙江)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授监南岳庙。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五。今录诗六首。

郑大惠:郑大惠,字子东,号谷口,黄岩(今属浙江)人。能诗文,与杜范友善。有《饭牛集》,已佚。事见《西山文集》卷三四《跋郑大惠饭牛集》。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郑蜀宾:郑蜀宾,荥阳人,善五言诗。长寿中,终县尉。诗一首。

郑居中:(1059—1123)开封人,字达夫。登进士第。徽宗崇宁中,以贵妃从兄,连擢至给事中、翰林学士。大观元年,同知枢密院。三年,进知院事。旋以外戚罢政。蔡京免相,曾力言京当政无失。京复相,希再得枢密不遂,乃与京结怨。政和中,再知枢密院,与京立异,反对变乱法度,为士论所称。朝议遣使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居中力陈不可。后暴疾卒,谥文正。有《政和五礼新仪》。

郑熏初:春江一望微茫。辨桅樯。无限青青麦里、菜花黄。今古恨,登临泪,几斜阳。不仅寄奴住处、也凄凉。

郑戬:(992—1053)苏州吴县人,字天休。仁宗天圣三年进士。累官知审刑院,迁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为政有能绩,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迁给事中,累徙永兴军,奏岁减输木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治豪恶甚严。后为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郑元秀:郑元秀,汉族,男,宋代词人。

郑斗焕:郑斗焕,字丙文,号松窗,宋末人(《绝妙好词》卷六)。

郑楷:郑楷(越南语:Trịnh Khải,1763年-1786年),原名郑棕,是越南后黎朝下的北方郑主的第十一代王(若计算被废的俊德侯郑桧则是第十二代王),于1782年至1786年在位。 

郑裕:郑裕,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同邑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方万家一经堂题诗(《南宋文范·作者考上》),当与方同时。 

郑魏珽:郑魏珽(清康熙《江山县志》卷六作挺),江山(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官浙江宣谕使。有《卓斋集》,已佚。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七。

郑仅:郑仅(1047~1113) 字彦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第进士。历官显谟阁待制,出知宁州,徙秦州。崇宁中为熙河路都转运使。召拜户部侍郎,改吏部侍郎,知徐州。政和三年终显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赠光禄大夫,谥修敏。《全宋词》存其词12首,均描写男女恋情。

郑晦:郑晦,歙(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为扬州教授(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

郑有年:郑有年,理宗宝庆时福建人(《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七)。

郑浣:郑浣(776—839)唐文学家。本名涵,荥阳人,郑余庆子。贞元十年 (794)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院修撰等职,累迁右补阙。敢直言,无所讳。迁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余庆为左仆射,避讳改国子监博士、史馆修撰,后任中书舍人。文宗即位,擢翰林侍讲学士,命撰《经史要录》20卷。大和二年(828)任礼部侍郎,后历任兵部侍郎等职,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户部尚书召还,未及任而卒。有文集30卷。

郑师贞:郑师贞,生卒年不详。郡望荥阳(今属河南)。敏捷超群,闻名于时。曾应进士试。娶宪宗元和间邕管经略招讨使李位之女为妻。事迹见《柳河东集》卷一〇《李位墓志》。《全唐诗》存诗1首。

郑昉: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登进士第,其余不详。事见《文苑英华》卷一八九省试州府试诗,参张忱石《〈全唐诗〉无世次作者考索》。《全唐诗》存诗1首。

郑许: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少微:郑少微(?-?)字明举,成都(今属四川)人。元佑三年(1088)进士。以文知名。政和中,曾知德阳。晚号木雁居士。《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郑名卿:郑名卿,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进士(明嘉靖《龙溪县志》卷七)。

郑城某:郑城某,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曾游简州绛溪,石刻题名仅存「郑城□□□和」字样,姓名已不可考。

郑天锡:郑天锡,字景辅(《前贤小集拾遗》卷三)。

郑应开:郑应开,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尝游鼓山(《闽中金石志》卷一○)。

郑蕴:郑蕴,青州(今属山东)人(《宋诗拾遗》卷一六)。今录诗二首。

郑史:郑史,字惟直,宜春人。开成元年举进士第,国子博士,历永州刺史,即谷之父也。诗三首。

郑德玄: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隋陟州刺史郑海之子。唐初任蓝田令。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又《宝刻类编》卷四、《宝刻丛编》卷八记郑德玄宪宗元和二年(807)所撰碑志,显为另一人。《全唐诗》存诗1首,不知属谁。

郑据:郑据,唐,荥阳人,右龙武军长史。曾作七老会诗一首。

郑传之:郑传之,字希圣,号稻田翁,吴(今江苏吴县)人。端宗景炎三年(一二七八)有诗。事见《诗苑众芳》。

郑庶:庶字几仲,安仁尉,又曾官襄阳。

郑惠真:郑惠真,度宗时宫人。

郑滋:郑滋(?~一一四九),字德象,福州(今属福建)人。徽宗大观初临晋县主簿(《宋诗纪事》卷三八引《王官谷集》)。政和六年(一一一六)提举江南西路学事(《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的九)。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开封府少尹充贡举参详官。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湖州,改苏州。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二二)试兵部侍郎,兼权吏部、刑部侍郎。十七再知苏州。十八年改建康。十九年卒(同上书卷一五九)。事见明《姑苏志》卷三。

郑炎:郑炎,真宗天禧元年(一○一七)官惠安县令(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一)。仁宗皇祐初,为汉中郡守(《宋诗纪事》卷一九)。

郑鬲: 郑鬲,字才仲,一作才卿(明万历《宁德县志》卷五),宁德(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官工部郎官(《淳熙三山志》卷二七)。高宗绍兴中,累迁广东转运使、知建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二)。

郑损:郑损,唐诗人。 唐郑州荥阳人,生卒年不详。字庆远,郡望荥阳(今属河南),郑处冲子。初任推官。僖宗光启时,累官中书舍人。二年(886),沙陀军入长安,损随僖宗避难兴元。寻知礼部贡举,后官至礼部尚书。事迹散见《唐摭言》卷八、《太平广记》卷一八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全唐诗》存诗6首。

郑嵎:郑嵎(约公元八五九年前后在世)字宾光(一作“宾先”)。其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末前后在世。大中五年(八五一年),他举进士及第。嵎著有《津阳门诗》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载称津阳为华清宫之外阙,嵎于逆旅中询父老以开、天旧事,为诗百韵,盛行于世。

郑上村: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周卿:郑周卿,襄邑(今河南睢县)人。雍孙。哲宗元祐间知郓州中都县。事见清康熙《睢州志》卷五。

郑子玉:郑子玉,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大致处于宋朝时期,诗人,代表作宋词《八声甘州》。

郑子覃: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漻: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良嗣:郑良嗣,金华(今属浙江)人。刚中子。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为四川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父忤秦桧除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柳州编管(《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三三)。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知扬州(同上书职官六二之二三)。八年,兼提举淮东常平(同上书食货五三之三三)。十一年,改除秘阁修撰(同上书职官六二之二五)。

郑元祐:(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郑馥: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东都父老望幸》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

郑穆:(1018—1092)福州侯官人,字闳中。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四先生。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寿安主簿。神宗熙宁中,召为岐王侍讲。元丰中,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请老归,太学生数千人请留,至空学相送。

郑云林:郑元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诗两首。

郑作肃:郑作肃,字恭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监察御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三年,守尚书左司员外郎(同上书卷六九)。历知常州、吉州、镇江府,三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同上书卷一八五)。三十二年,改知湖州。事见民国《吴县志》卷六五。

郑震:宋人,字孟隆。五代时登进士第。后周恭帝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宋太祖乾德初,掌泗州市征,负才倨傲,多所讥诋。刺史张延范衔之,密奏其嗜酒废职,出为河西令。后不愿迁徙,自烙其足,成疾卒。

郑吾民:郑吾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东瓯诗存》卷八)。

郑少连:郑少连,字仪鲁,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特奏名进士,授剑浦主簿。历摄五县,改许州判官,以老乞致仕,除大理寺丞告归。事见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三九。

郑括苍: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綮:郑綮(?-899年),字蕴武,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人。唐昭宗时期宰相。及第进士,累迁庐州刺史。召为右散骑常侍,改国子祭酒,议者不直,复还常侍,累迁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光化二年,以疾乞骸,拜太子少保致仕,卒于家。

郑祐:(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郑冠卿:郑冠卿,长安(今陜西西安)人。昭宗乾宁初,授临贺令。考满后,阻兵于桂林。夏日游栖霞洞,遇二道士,各赠其诗1首。出洞后,方知所遇为日华君、月华君二仙云。其后不慕名宦,退居冯翊,年104岁,无病而卒。《灯下闲谈》卷下载其事迹,并存道士所赠诗2首。《全唐诗》仅存2句,收其名下。

郑芬:郑芬,贵溪(今属江西)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郑钺:郑钺,一名少伟,字夷伯,号云我,莆田(今属福建)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特奏名进士。陈文龙募兵兴化时为其幕客。宋亡不仕。有《云我存稿》,已佚。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四九。

郑厚:兴化军莆田人,字景韦,或作景常,一字叔文。郑樵从兄。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历泉州观察推官、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为言者所论,罢归家居十年。后起为昭信军节度推官,改秩知湘乡县。博学,工文词,尤精于《易》,学者称湘乡先生。卒年六十一。有《六经奥论》、《湘乡文集》。

郑若冲:庆元府鄞县人,字季真。郑覃子。少力学,耻为举业。与同里汪大猷、陈居仁、楼钥相善。后三人贵显,未曾一造其门。平居谨饬,口绝戏言,辨是非义利,片辞不让,学者严惮之。

郑魁:精医术,工画山水及松石。《海上墨林》

郑丹:郑丹,大历间诗人,蕲州录事参军。

郑露:郑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 又名灌三,莆田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时。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郑遂初: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登进士第。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全唐诗》存诗1首。

郑伯英:郑伯英(一一三○~一一一九二),字景元,号归愚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兄伯熊齐名,人称大郑公、小郑公。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於时,遂以亲辞,终身不复仕。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归愚翁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归愚翁文集序》、卷二一《郑景元墓志铭》。

郑蔼:郑蔼,字吉夫,贵溪(今属江西)人。天祐子。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官通判重庆府(清乾隆《贵溪县志》卷七)。

郑南金:郑南金,中宗时人。诗一首。

郑仆射:名不详。《全唐诗》收《湘中怨讽》1首,录自《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五。

郑昂: 郑昂,字尚明,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五(一一一五)进士。为详定九域志所编修官,转承事郎致仕。有《书史》二十五卷(《书史会要》卷六)、《春秋臣传》三十卷(《宋史》卷二○二),均佚。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七。

郑光业: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懿宗至僖宗初年人。举进士状元及第。事迹见《北里志》、《唐摭言》卷一二。《全唐诗》存诗1首。

郑昈:郑昈,字景辉,连江人。天顺间,以贡为叙州通判。性廉介,义不入人一钱。同事有绘《一堂和气图》者,其人墨,昈手裂之当道右。富民诬人以戍,昈力白其冤。满九载,罢归,名其室曰:“释锄”。暇则泼墨自遣。其子以故宅湫隘,不可以宾,隔巷构三楹,方上梁,见彩帛悬焉,问何从来,对曰:“往叙州归时,百姓奔送者”昈瞪目曰:“此汝屋也。吾死不入。”其后昈卒,垂绝矣,子妇舁入新室,昈足距于门,不得入,乃殓于旧室。

郑蒨:郑茜,字春卿,莆田(今属福建)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三礼科出身(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三)。神宗熙宁间,通判漳州(同上书卷三三)。今录诗二首。

郑鉴:福州连江人,一作长乐人,字自明,号植斋。孝宗淳熙初以太学生释褐授左承务郎,历国子正、太子侍讲、著作郎。屡引对言时政,为时相所恶,遂请外任,官终知台州。

郑锦溪: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闻:郑闻(?一1174年)南宋大臣。字仲益,华亭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读。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三月罢,以资政殿大学士宣抚四川,七月又除参知政事,十月卒,谥正献。

郑硕:历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团委宣传部长、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团委副书记、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大学期间,先后三次参与组织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元旦晚会,并负责组织筹划了多个学生活动。

郑钢:郑钢,徽宗宣和中官承议郎(《宋诗纪事》卷四一)。

郑斯立:郑斯立,字立之,怀安(今福建福州西南)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授漳浦尉,改龙溪尉(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四,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九)。今录诗二首。

郑子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访:郑访,平阳(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间人。事见《东瓯诗存》卷三。

郑常:郑常[唐](约公元七七三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以诗鸣。尝谪居渔阳。

郑子思:郑子思,宁宗嘉定时人(明嘉靖《云阳县志》卷上)。

郑中丞:郑中丞,男,唐代人,中丞。

郑*: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昌龄:郑昌龄,字梦锡,宁德(今属福建)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为李纲门人(《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初为教官,高宗绍兴十年(一一四○)召为太常寺主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七),未赴,调福建路机宜文字。终承议郎。事见清乾隆《福宁府志》卷二五。今录诗四首。

郑达可: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安恭: 郑安恭,高宗绍兴间知邵州(《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引《邵阳志》)、肇庆府(清同治《广东通志》卷一五)。三十一年(一一六一),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为广西提刑(《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一六)。

郑恕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鼎夫:郑鼎夫,号春谷,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东瓯诗存》卷四)。今录诗二首。

郑述诚:曾应进士试。代宗大历初在湖州,与卢幼平、皎然等联唱。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事迹散见皎然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文苑英华》卷一八八。《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首。

郑蕡:郑蕡,郑鲁子。生卒年不详。郡望荥阳(今属河南)。懿宗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后不知所终。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全唐诗》存诗2首。

郑猷: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郑思忱:泉州安溪人,字景千。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曾从蔡和学。知新兴县,除遗利钱三百万。改知崇安,复均惠仓。以事左迁浦城丞,寻知南恩州,辟浙东帅府参议官。以雷变上封事,言宜去暴恤贫,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鼓院。卒年七十二。有《诗书释》。

郑立之:郑立之,贞元、元和中人。诗一首。

郑云娘:郑云娘,宋朝话本小说中人物。《全宋词》收其词一首。

郑叔侨:郑叔侨,莆田(今属福建)人,一作兴化(今福建仙游县东北)人(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二)。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尝知清溪县(《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二)。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

郑审:[唐]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瑶子。乾元(758—759)中任袁州刺史。

郑惟忠:郑惟忠(?~722年)唐大臣。宋州宋城(今商丘)人。仪风中进士及第,授井陉(今河北井陉)尉。天授中,以制举擢左司御胄曹参军,累迁水部员外郎。武则天还长安,授朝散大夫,迁风阁舍人。中宗即位,擢黄门侍郎,进升大理卿。开元初,为礼部尚书。官终太子宾客。

郑瓒:郑瓒,字黄中。与兄锷自福州徙鄞。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一)。

郑禧:平江路人,字熙之。师法董源,善画山水,用墨清润可爱。墨竹禽鸟,学赵孟頫。

郑衮:郡望荥阳(今属河南)。约代宗、德宗时人,成武尉郑昂之子。曾应进士试。历官监察御史、金乡丞。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全唐诗》存诗1首。

郑善玉: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初任昭文馆学士。能诗。先天元年(712),曾与胡雄、张齐贤、丘悦等人同作《仪坤庙乐章》12首。事迹见《旧唐书·音乐志四》。《全唐诗》存诗1首。

郑缙: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咏浮沤为辛明府作》,出《文苑英华》卷一五三、卷一六四;《莺》诗,《唐诗纪事》卷二九作孙处玄诗,明刻本《文苑英华》卷三二八作郑缙诗,中华书局影印本《文苑英华》新编目录作郑愔,未详孰是。

郑子聃:[公元一一二六年至一一八o年]字景纯,大定府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四年,卒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年五十五岁。幼颖异,为杨丘行所赏。及冠,以能赋名。天德二年,(公元一一五o年)第进士,调翼城丞。累迁至侍讲,兼修国史。后卒于官。子聃英俊爽直,其文亦然:平生所著诗文,有二千饮篇。《金史本传》传于世。

郑善夫:(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郑如英:明人,字无美,小名妥娘。秦淮妓。工诗,手不去书,朝夕焚香持课,有出世之想。

郑旦:郑旦,春秋末期越国美人。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居浣纱溪东。美艳绝伦。 

郑文康:(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郑明选:浙江归安人,一作福建侯官人,字侯升。万历十七年进士。知安仁县,官至南京刑科给事中。有《秕言》。

郑嘉:字原亨,绍兴山阴人。号柿庄。

郑定: 元明间福建闽县人,字孟宣。元末为陈友定记室。友定败,浮海入交、广间。久之,还居长乐。洪武末,累官至国子助教。好击剑,工诗及古篆、行书,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郑博士诗》、《澹斋集》。

郑居贞:(?—1402)明福建人,一作徽州府人,初名久成,改名士恒,一名恒,以字行。洪武举人。授巩昌通判。官至河南参政,所至有善绩。与方孝孺友善,永乐初,坐方孝孺党被杀。有《闽南集》。

郑渊:郑渊(1326——1373),字仲涵。浦江人。从宋濂学,以古文名于时。性至孝。母疾,思食西瓜,既食而卒。后,每见瓜则泣,终身不食西瓜。人称贞孝处士。

郑若庸:(约公元一五三五年前后在世)字中伯,号虚舟,昆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前后在世,年八十余岁。年十六,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隐支硎山,殚精诗古文,兼工词曲,有名吴下。赵王厚煜聘入邺,礼待优厚。若庸乃为著书,仿初学记、艺文类聚为类隽,凡二十年而书成,凡三十卷,分二十门。严嵩父子请见,不往。厚煜卒,(公元一五六o年)去赵居清源。以寿终。若庸诗与谢榛齐名,有北游漫稿二卷。《四库总目》所著曲有传奇大节记、五福记等三种,《曲录》今仅存一种。

郑道传: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年~1398年),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遗著《三峰集》。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

郑洪:郑洪,字季洪,贵溪(今江西贵溪县西)人。昆季于高宗绍兴间皆贵显,洪独不仕。事见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八之九。

郑丰:西晋沛国人,字曼季。郑胄子。有文学操行。与陆云善。司空张华辟,未就而卒。

郑敏:郑敏,是某医院的护士,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温柔贤惠,模样长得漂亮大方。深受同事和师傅郭德纲的夸奖。 

郑愁予: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与法商学院(现台北大学)统计系毕业,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暨驻校诗人。 

郑单衣:郑单衣,1963年,生于四川自贡,文革期间上完小学和中学,并开始写诗;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任教于贵州农学院及贵州大学; 现写作,自由职业。

郑兰枝:郑兰枝,潮州府海阳县淇园乡(今潮安县凤塘镇淇园村)人(据《凤塘闻见录》),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岁贡,《海阳县志》清光绪版有记载。其著作有《潮州八景诗》。 

郑用锡:郑用锡(1788~1858)字在中,号祉亭,清代台湾淡水人,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著有《北廓园集》。

郑骞:郑骞(1906~1991)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 辽宁铁岭人。后迁北京。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先后执教于北京汇文中学、燕京大学、台湾大学,并曾在香港及美国讲学。他治学严谨,对古典诗词曲钩沉发微,有独到见解。著有《景午丛编》,集有他的重要论文86篇。他曾对元杂剧的存佚做过统计,提出重编元剧总目计划。他也用过20年的时间,对北曲旧谱的牌调全部作品加以比较归纳,重新编纂《北曲新谱》、《北曲套式汇录详解》等,为研究北曲曲律作出了贡献。

郑国藩:郑国藩(一八五七—一九三七),字晓屏,号似园老人。潮州人。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潮州金山书院,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有《似园文存》三册。郑国藩诗,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学生杨世泽、蔡丹铭所辑《似园文存》中《似园老人佚存诗稿汇钞》为底本。

郑经: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籍贯福建泉州,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谥号文王。

郑大谟:郑大谟,字孝显,号青墅,侯官人。乾隆庚戍进士,官泌阳知县。有《青墅诗钞》。

郑开禧:郑开禧,字迪卿,号云麓,龙溪人。嘉庆甲戍进士,历官广东督粮道。有《知守斋集》。

郑孝胥: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郑王臣:福建莆田人,字慎人,一字兰陔。乾隆六年拔贡。官至兰州知府。曾仿元好问《中州集》例,选兴化府由唐至清诗人作品,编为《莆风清籁集》。

郑虎文:( 1714—1784)浙江秀水人,字炳也,号诚斋。乾隆七年进士。官赞善。家居,主徽之紫阳书院十年、杭之紫阳、崇文两书院五年。有《吞松阁集》。

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郑如兰: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鸿:郑鸿,字伯臣,曲阜人。诸生。有《怀雅堂诗存》。

郑梁:(1637—1713)浙江慈溪人,字禹梅,号寒村。康熙二十七年进士,累官广东高州知府。黄宗羲弟子。工诗文,尝作《晓行》诗,人呼为“郑晓行”。家富藏书,与天一阁相埒。兼善画。晚年右体不遂,以左手作书画,人视为仙吏。有《寒村诗文集》。

郑兼才: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福建德化三班硕杰人。清嘉庆三年(1798)解元。是福建名解元之一,《台湾县志》、《台湾府志》纂修者。

郑琮:郑琮,字亮卿,龙溪人。诸生。有《樗云诗钞》。

郑献甫:( 1801—1872)广西象州人,字小谷。道光十五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乞养亲辞官,不复出,自号识字耕田夫。同治间主讲广州、桂林各书院。博览强记,尤熟诸史。为文章直抒胸臆,识见甚卓。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