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29 2018年 29 2014年 26
2013年 28 2007年 28 2006年 31
1995年 31 1987年 27 1982年 34
明朝 25 元朝 31 宋朝 28
北宋 9

起源

冯姓主要源自:归姓、姬姓。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

冯姓迁徙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一、(馮)fé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世本》云:“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2、又据《元和姓纂》注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

4、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二、(馮)

冯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

冯姓起源:

1、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4、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

5、瑶族姓。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

6、京、壮、侗、彝、傣、回、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冯姓名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

郡望: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

历史名人

冯姓古代名人

冯驩齐国,食客,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冯唐西汉,赵国中丘官吏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年已老。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文帝乃复以魏尚为云中守,并任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任楚相。

冯异东汉,颍川父城将军,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冯跋十六国,长乐信都北燕太祖西燕将军冯安之子,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冯跋为北燕太祖,是胡化的汉人。

冯道五代,瀛州景城官吏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冯延巳五代十国,广陵词人、官吏南唐著名词人,曾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亦是后主李煜之师。

冯京北宋,鄂州江夏官吏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赠司徒,谥曰文简。

冯国用明朝,濠州定远将军明朝开国大将,好读书,通兵法,初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渡江后掌亲兵,以战功累擢亲军指挥使,在攻打浙江绍兴之役中,以暴疾死于军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

冯梦龙明朝,苏州长洲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姓近代名人

冯子材广西钦州,将军,爱国名将,历经太平天国、中法战争,累官至太子少保。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冯云山太平天国,广东花县将军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封南王。

冯国璋清末民初,河北沧州总统清光绪时期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后成为直系军阀,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一、(馮)fé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世本》云:“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2、又据《元和姓纂》注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

4、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二、(馮)

冯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

冯姓起源:

1、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4、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

5、瑶族姓。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

6、京、壮、侗、彝、傣、回、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冯姓名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

郡望: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

姓氏源流

一、(馮)fé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世本》云:“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2、又据《元和姓纂》注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

4、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二、(馮)

冯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

冯姓起源:

1、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4、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

5、瑶族姓。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

6、京、壮、侗、彝、傣、回、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冯姓名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

郡望: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一、(馮)fé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世本》云:“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2、又据《元和姓纂》注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

4、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二、(馮)

冯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

冯姓起源:

1、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4、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

5、瑶族姓。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

6、京、壮、侗、彝、傣、回、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冯姓名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

郡望: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

冯姓男孩取名

冯洪迅冯关言冯信墨冯盛迅冯伟恒冯礼荣冯杰凯冯航泽冯培踊冯良颖冯嘉锋冯晓柱冯远辉冯富仁冯博兴冯振烨冯震奎冯俊凡冯伊维冯博瑞冯巍程冯奇梁冯邦园冯溪赫冯东艺冯乐明冯弘庆冯浙蓄

冯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冯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冯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冯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冯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冯姓女孩取名

冯傲秋冯艺梦冯圣奇冯芝文冯茵琳冯九奚冯音苓冯洁婉冯如雨冯慕蕊冯雅茜冯佳舜冯佳梅冯琬云冯依奕冯如玉冯娅兰冯欣歆冯春惠冯傲欣冯雨芹冯美荷冯青书冯艾茜冯山晁冯菲瑶冯若枫冯佩秀

冯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冯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冯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冯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冯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冯的诗人

冯延巳: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冯小青: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冯至: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道: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云山:冯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后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岁。

冯友兰: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冯尊师: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涓:生卒年不详。字信之,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一说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登进士第(《北梦琐言》作大中四年),又登宏词科,授京兆府参军。以时危世乱,隐居商山十年,后为祠部郎中。僖宗中和元年(881),授眉州刺史,适为兵阻,未至任,遂于成都墨池灌园自给。昭宗景福时,王建辟为西川节度判官,后拜前蜀御史大夫,卒。涓尤工章奏,《鉴诫录》称其颇能“清苦直谏,比讽箴规,章奏合于教化。所荐文章,迥超群品,诸儒称之为大手笔”。

冯京: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冯少吉: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取洽:冯取洽,字熙之,号双溪翁,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淳佑初前后在世。工词,常与黄升唱和。《花庵词选》中录他的词五首。

冯时行: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冯伉:冯伉,原为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父亲冯玠迁居,改籍贯为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元和4年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追赠礼部尚书。《全唐诗·卷330》录有他两首诗:《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享文恭太子庙乐章二首》。

冯显:冯显(一一一八~一一七七),字子容,偃师(今属河南)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历黄冈县主簿,江州教授,知衢州江山县。孝宗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一《宣教郎新知衢州江山县冯君墓志铭》。

冯道幕客:五代时人。冯道镇南阳时,有酒户投状乞修孔庙,幕客题诗状后。《全唐诗》收此诗。出自宋李颀《古今诗话》。

冯待征:生卒年不详。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进士。玄宗天宝以前在世。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玉台后集》。事迹见《盛唐诗纪》卷一〇七、敦煌遗书伯三四八〇卷。《全唐诗》存诗1首,有缺文,《全唐诗续拾》据敦煌残卷补之。

冯惟敏:(1511—1590)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冯惟重弟。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通判。能诗文,尤工乐府。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

冯去非:冯去非(1192~1272以后),字可迁,号深居,南康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尝为淮东转运司干办。宝祐四年(1256),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理宗下诏禁戒,且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名。宝祐五年(1257),罢归庐山,不复仕。景定三年,为范晞文《对床夜语》作序,并有书信一首,自署“深居之人”。论诗以气节自尚。年八十余卒。去非与丞相程元凤、参知政事蔡抗善。吴文英有词与之唱酬。《全宋词》从《阳春白雪》中辑其词三首。《宋史》有传。

冯浩:冯浩,建康(今江苏南京)人。仁宗时为开封府推官。皇祐二年(一○五○)迁集贤校理、三司度支判官(《西溪集》卷六《刑部郎中充集贤校理冯浩可依前官集贤校理充三司度支判官制》),出提点利州路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降知商州。五年,为江南西路转运使。神宗元丰三年(一○八○),由太常少卿、直史馆拜光禄卿,提举崇禧观。今录诗三首。

冯拯: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间除参知政事。祥符东封,以拯为仪仗使。卒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冯伯规:冯伯规,岷州(今甘肃岷县)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巴州(《金石苑·冯伯规题字》)。今录诗三十一首。

冯坦:冯坦,字伯田,一字然明,号秀石,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榷江津夹漕务,龙湾酒库。晚年寓桐江。事见《桐江集》卷一《冯伯田诗集序》。今录诗十首。

冯宿:[唐](公元七六七年至八三六年)字拱之,(一作珙之)婺州东阳人。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卒于文宗开成元年,年七十岁。贞元中,与弟定并登进士第。初为徐州张建封掌书记。长庆时,由比部郎中进知制诰。历工、刑二部侍郎,累封长乐县公,擢东川节度使。疾革时,适将断一重刑之案,家人请宥之。宿道:“命修短,天也。吾不敢挠法以求佑”!卒,命薄葬,悉以平生书纳墓中。谥曰懿。宿著有文集四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冯晖:(?—953)五代时魏州人。初隶后梁将王彦章麾下。入后唐,累迁夔、兴二州刺史。后晋高祖天福中拜义成军节度使,镇灵武。抚绥边部,凡十余年,恩信大著,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

冯涯:冯涯,唐开成中进士第。现存诗一首《太学创置石经》。

冯楫:冯楫(?~一一五三),字济川,蓬溪(今属四川)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秘书省正字,三年,为司勋员外郎。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除给事中,出知邛州,移泸州。楫自中年即佞佛,自号不动居士,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二十三年卒。有《语录》、《颂古》,已佚。

冯延登:冯延登(1175年—1233年),字子骏,号横溪翁,吉州(今山西吉县)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中进士。贞祐二年(1213年),担任河中府判官、兼任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兴定五年(1221年),进入国史院担任编修官,任太常博士。元光二年(1223年),管理登闻鼓院,兼任翰林修撰。在正大八年(1232年),与元议和时被监押,天兴元年(1232年)被释放,任祭酒,后又任吏、礼二部侍郎。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被元军围困,冯延登出逃时被元军抓获,投井自杀,卒年五十八岁。

冯著:冯著(生卒年不详),字不详,河间(今河北省沧州市境内)人,中唐诗人,约生于735—740年之间。韦应物为其友。曾应广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为录事,后不知所终。全唐诗收录有冯著写的诗四首。韦应物赠冯著的诗今存四首。

冯輗:冯輗,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宋诗纪事小传补正》)。

冯裦然: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信可:冯信可(九八五~一○七五),字损之,长乐(今福建福州)人,后徙居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举不第,退而讲学。神宗熙宁八年卒,年九十一。所著歌诗若干卷藏于家,今不传。《净德集》卷二六有《冯先生墓志铭》。

冯叔豹: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伟寿:冯伟寿,字艾子,号云月,取洽子。宋代词人。

冯多福:冯多福,字季求,一作季膺,无锡(今属江苏)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知奉化县(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一八)。九年,知徽州。十年,改淮西提举兼提刑、运判。十三年,入为司农寺丞。理宗宝庆中出知镇江府。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

冯必大:冯必大,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江宁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冯修之:冯秀莹,字子哲,一字蕙襟,大兴籍慈溪人。咸丰壬子举人,历官员外郎。有《蕙襟集》。

冯元:(975—1037)宋广州南海人,字道宗。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授临江尉。会诏取明经,自荐通《五经》,擢国子监直讲兼崇文院检讨。天禧间尝使契丹。仁宗时预修《三朝正史》,迁给事中。又修《景祐广乐记》,书成,迁户部侍郎。天性简厚,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尝校《后汉书》、《孟子》,修《国朝会要》。卒谥章靖。

冯岵: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濬: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衮:冯衮,生卒年不详。排行三,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冯定之子。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四年(850),为凤翔节度使郑光幕判官。次年,光徙镇河中,又为其节度副使。入朝为祠部郎中,懿宗咸通时迁给事中。后出为苏州刺史。暇日多纵情饮博。尝大胜,因以所得与座客,并赋《掷卢作》诗。事迹散见《旧唐书·冯宿传》附,《南部新书》卷戊,《太平广记》卷二五一、卷二六一。《全唐诗》存诗2首。

冯道之:冯道之,一作冯用之,唐朝人,诗一首。

冯子振: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冯观国:冯观国(?~一一六二),自号无町畦道人,邵武(今属福建)人。既冠,遇异人,得导引内丹之法。后寓宜春,醉酒不羁,好吟诗,人呼为冯颠道。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端坐作颂而逝。事见《夷坚丙志》卷一九、《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今录诗六首。

冯钢:冯钢,字仲柔,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为馀杭县丞。事见《剑南诗稿》卷三四《冯县丞挽歌词》。

冯应瑞:冯咏茜,字秀如,高要人。官工部主事。有《双翠阁诗钞》。

冯平:冯平,郡望始平(今陕西兴平)。仁宗时曾以比部员外郎知眉州,以驾部郎中致仕。庆历末,与杜衍等人为睢阳五老会,时年八十七。事见《睢阳五老图诗序》。

冯端荣:端荣字景庄,福州人。宝庆丙戍进士。知崇安县,勒恤小民,病给之药,死施之棺。尝匾“清慎堂”以见志。邑民祀之。

冯彭年:冯彭年,真宗、仁宗时人,《林和靖集》中有赠诗。

冯去辩:冯去辩,字可讷,与岳珂有唱和。事见《浩然斋雅谈》。

冯介:冯介,新繁(今四川新都西北)人。仁宗庆历间进士。事见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冯杞:冯杞,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湛子。高宗绍兴中以父恩任副都统司书写机宜文字。事见《絜斋集》卷一五《冯湛行状》。

冯开元:冯开元,号普慈,眉山(今属四川)人(《东林山志》卷二二)。

冯艾子: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冯熔:宋普州安岳人,字叔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任晋原令,累官知梓州。神宗熙宁末,范纯仁帅怀庆,有讼纯仁不法者,诏系宁州,命如晦往讯之,力辨其诬。富弼、韩缜有诗称述其事。

冯梦得:宋南剑州将乐人,字初心,一字景说。笃志嗜学,博洽经史。理宗嘉熙二年进士。除宗正寺簿,又历秘书丞、给事中诸职,累擢礼部尚书。所荐拔多为名臣。尝奏立龟山书院,时谓扶植道南一脉,其力居多。

冯晦:冯晦,字文显,英德(今属广东)人。有《南山杂咏》,已佚。事见清同治《韶州府志》卷三四。

冯起:冯起,太宗淳化元年(九九○)官右正言、直史馆,自西川转运使召入守本官知制诰,后出知濮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三)。四年,为诸路巡抚(同上书职官五○之一)。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祠部郎中。真宗咸平三年(一○○○),知梓州,徙襄州。景德二年(一○○五),知澶州。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以授户部侍郎致仕。

冯兴宗:(1176—1237)宋庆元慈溪人,字振甫。与从弟冯国寿皆师事杨简,时号二冯。于书无所不读,学识广博。袁甫持节江左,延为象山书院堂长,朝夕训警,群士慕仰。

冯如晦:普州安岳人,字叔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任晋原令,累官知梓州。神宗熙宁末,范纯仁帅怀庆,有讼纯仁不法者,诏系宁州,命如晦往讯之,力辨其诬。富弼、韩缜有诗称述其事。

冯子翼:冯子翼(生卒年不详,约1170年前后在世),字士美,定州中山(今内蒙古宁城西)人。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进士。以同知临海军节度使事致仕。性刚果,与物多忤,因此仕宦不进。有诗、词传于世,元好问云:“士美诗有笔力”。《中州集》卷二录其诗七首,《中州乐府》录其词一首。生平见《中州集》卷二。

冯山: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

冯宋:冯宋,钦宗靖康初太学生,李纲罢相时曾与陈东等伏阙上书(《舆地纪胜》卷一五八)。

冯载:冯熙载,字彦为,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重和元年(一一一八),由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除兼侍讲,迁中大夫、尚书左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迁中书侍郎;三年,以资政殿学士出知亳州。复召为中书侍郎。后提举洞霄宫,起知福州,再领宫祠,卒,年四十九。

冯椅:宋南康都昌人,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受业于朱熹,性敏博学。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充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摄上高县令。后家居授徒。尝注《易》、《书》、《诗》、《论语》、《孟子》、《太极图》,又有《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等。

冯琦:(1558—1603)明山东临朐人,字用韫,一字琢庵。万历五年进士。授编修。累官礼部尚书。疏请停矿税,征还各地税监,不果。又极陈士子崇佛教之弊,请约禁。卒谥文敏。有《经济类编》、《宗伯集》。

冯惟讷: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冯裕第五子。明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

冯梦祯:冯梦祯(1548—1606),字开之,号具区,又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名的佛教居士。 明代诗人。公元1577年(明万历五年)进士,官编修,与沈懋学、屠隆以气节相尚。后因得罪宰相张居正,被外谪广德州判,复又累迁南国子监祭酒,3年后被劾罢官,遂不复出。移家杭州,筑室于孤山之麓。因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遂以此名其堂为“快雪”。冯梦祯为人高旷,好读书,好奖掖后学。诗文疏朗通脱,不事刻镂。著有《快雪堂集》64卷、《快雪堂漫录》1卷、《历代贡举志》等。

冯惟健:冯惟健,(1501——1553) ,字汝强,改汝至,号冶泉,又号陂门明中期著名文士,临朐人。冯裕长子。军人出身,始终未登身仕途。善为词章。著有《陂门山人文集》,收入《五大夫集》。

冯乃超:冯乃超,革命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翻译作品常用笔名冯子韬。原籍广东省南海县盐步区秀水乡,今南海市盐步镇东秀乡高村。1901年10月12日出生于日本横滨华侨家庭,是日本著名侨领、横滨兴中会主干冯镜如、冯紫珊的后裔。李书城女婿。

冯雪峰: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冯璧:(1162—1240)金真定人,字叔献,别字天粹。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宣宗时,累官大理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奸赃之尤者十数人。总帅牙吾搭违制纵掠,璧承诏查办,驰入营中,夺其军。累官集庆军节度使。致仕。金亡后家居,卒年七十九。

冯开:冯开 (1873~1931) 原名鸿墀,字阶青、君木,号木公,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 

冯其庸: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2015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冯振:冯振(1897.5.10-1983.3.13)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县山围乡山围村人  。知名的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冯班:冯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人江苏常熟。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冯廷櫆:(1649—1700)清山东德州人,字大木。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性孤介,不入大僚之门,生平知交惟赵执信一人。所为诗清警绝俗。有《冯舍人遗诗》。

冯煦: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冯舒:冯舒(1593~1645)明末清初学者、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字己苍,号默庵,别号癸巳老人,自号孱守居士。江苏常熟人,冯复京之子,冯班之兄。幼承父教,笃志于学。年四十,谢诸生,与弟班并自为冯氏一家之学,吴中称为“海虞二冯。”顺治年间,常熟县令瞿四达贪赃枉法,有诸生黄启耀等人上告县令贪状。冯舒因揭露邑中漕粮弊端,瞿四达忌之,指控他的《怀旧集》手抄本自序中只书“太岁丁亥”,不列清朝国号年号。并摘其诗中忌讳语,冯舒反被罗织讥讽朝廷之罪,屈死狱中。

冯秀莹:(1836-1897) 诗人,文学家。字子哲,晚号握月生。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祖籍浙江慈溪。文学家冯栻从子。咸丰二年(1852)举人,充景山教习。同治二年(1863),授云南恩安知县。晚年主讲四川芙蓉、少城、锦官诸书院,卒于蜀。妻沈仲懿亦能诗词,夫妻唱和,互为师友。婚后7年仲懿卒,秀莹誓不再娶,自号桐根居士,名其斋曰"守雁山房"。诗文均有名于世,词尤工。著有《蕙襟集》40卷。

冯诚:明江西浮梁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官香山知县,为政宽猛相济,颇得民心。官至湖广按察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