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74 2018年 74 2014年 68
2013年 70 2007年 80 2006年 77
1995年 73 1987年 82 1982年 68
明朝 77 元朝 75 宋朝 50
北宋 230

起源

侯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侯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中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起源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侯姓起源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湖南、广东、四川、山东、黑龙江,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2%,为侯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豫晋陕、冀京津、辽吉、宁蒙黑大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渝黔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粤桂北部、云南南端,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有的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居住了大约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东东南、皖苏中部、湖北东南、湖南东部、江西西部、闽粤交界地、广东南部、广西中部、云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宁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3.7%的侯姓人群。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历史名人

侯姓古代名人

侯嬴战国,魏国,门客,信陵君(魏公子无忌)门人,曾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侯霸东汉,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官吏,历任太子舍人、南阳郡随县县宰、执法刺奸、淮平郡太守、尚书令、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

侯谨东汉,敦煌,文人,曾作《矫世论》,《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侯白隋朝,魏郡临漳(今属河北),幽默家,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

侯君集唐朝,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官吏,唐朝名将,封陈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道华唐朝,芮城,文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

侯叔献宋朝,抚州宣黄,官吏,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侯友彰宋朝,潭州衡山,官吏,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临武尉,改桂林丞。廉谨俭约,取与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无异寒士。

侯恂明朝,河南商丘,官吏,万历进士,曾任兵部侍郎等职。

侯方域明末清初,河南郡商邱,文人,擅长古文与写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为四公子。

侯芝清朝,江苏上元,文学家,她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侯姓近代名人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侯喜瑞1896~1983,北京,京剧演员,擅演《丁甲山》、《阳平关》、《闹江州》、《法门寺》等

侯德榜1890~1974,福建候官(今福州台江),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侯德封1900~1980,河北高阳,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侯宝林1917~1993,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界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郡望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姓氏源流

一、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堂号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侯姓男孩取名

侯洪迅侯关言侯信墨侯盛迅侯伟恒侯礼荣侯杰凯侯航泽侯培踊侯良颖侯嘉锋侯晓柱侯远辉侯富仁侯博兴侯振烨侯震奎侯俊凡侯伊维侯博瑞侯巍程侯奇梁侯邦园侯溪赫侯东艺侯乐明侯弘庆侯浙蓄

侯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侯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侯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侯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侯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侯姓女孩取名

侯傲秋侯艺梦侯圣奇侯芝文侯茵琳侯九奚侯音苓侯洁婉侯如雨侯慕蕊侯雅茜侯佳舜侯佳梅侯琬云侯依奕侯如玉侯娅兰侯欣歆侯春惠侯傲欣侯雨芹侯美荷侯青书侯艾茜侯山晁侯菲瑶侯若枫侯佩秀

侯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侯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侯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侯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侯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侯的诗人

侯蒙:侯蒙(1054~1121),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北宋宋徽宗崇宁年间户部尚书,谥文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文》卷二七○四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侯置:侯置(?——?)字彦周,东山(今山东诸城)人。南渡居长沙,绍兴中以直学士知建康。卒于孝宗时。其词风清婉娴雅。有《孏窟词》

侯友彰:宋潭州衡山人,字梦符。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一作皇祐进士。为临武尉,改桂林丞。廉谨俭约,取与不茍。居官十年,布衣蔬食,无异寒士。有同年生访之,舆从绮丽,友彰饭以蔬粝。客去,其子以贫约为羞,友彰以“寇准位兼将相,而宅无楼台”诲之,并作诗有“遗汝不如廉”之句,为人传诵。

侯道华:侯道华,唐代芮城人,蒲人,文学家。大中时仙去。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侯丹: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侯冽:侯冽,元和六年进士第。诗二首。

侯彭老:侯彭老(生卒不详) 字思孺,号醒翁,南宋衡山县人。元祐元年(1086)前后在世。赋性耿介,敢于直言,工诗文,尤长于词作。元符四年(1101),以太学生上书言事获罪,诏遣归本籍,作《踏莎行》告同舍。词传入禁中,拟免其罪,因故未果,由是知名一时。大观(1107~1110)初进士。南宋绍兴三年(1133)知滕州。后弃官隐居南岳狮子岩,有诗词集传世,其《踏莎行》颇为有名:“十二封章,三千里路。当年走遍东西府。时人莫讶出都忙,官家送我归乡去。三诏出山,一言悟主。古人料得皆虚语。太平朝野总多欢,江湖幸有宽闲处。”

侯文曜:侯文曜,清词人。字夏若,无锡人。有《松鹤词》一卷、《巫山十二峰词》一卷。

侯蕃: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侯氏:生平不详。边将张揆(一作睽)妻。武宗会昌中,张揆防边10余年未归,侯氏遂绣回文作龟形诗诣阙以献。武宗览诗,敕揆还乡,又赐侯氏绢300匹。事见《唐诗纪事》卷七八。《全唐诗》存诗1首。

侯延庆:宋潭州衡山人,字季长,号退斋居士。侯彭志弟。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有《退斋集》。

侯善渊:侯善渊,元朝词人,生平简介暂缺。现存词作260首。著有《黄帝阴符经注》。

侯畐:侯畐(1204年—1258年),字道子,号霜崖,宋朝时期浙江省乐清市缑山(今属蒲岐镇)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进礼部考试,未取,弃文习武。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以武举出仕,历任合浦县尉(今属广西)、柳城(今广西柳州)知县、卫步军司干办公事、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等职。宝祐五年(1257年),调任海州(今连云港)通判兼河南府计议官。次年十一月,叛将李松寿(降元后改名李璮)割据山东,引兵突击涟水、泗州一带,畐率部抗击,众寡不敌,英勇牺牲,终年55岁。

侯遗:侯遗,字仲遗(《金陵诗徵》卷五。《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作仲逸),句容(今属江苏)人。隐居茅山,创书院,教授生徒,积十馀年,自营粮食。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王随知江宁府,奏请于茅山斋粮所剩庄田内给三顷充书院赡用,从之。明弘治《句容县志》卷六有传。

侯册:侯册,字君泽,中山人,代表作品《寒食》。

侯学愈:侯学愈(1867-1934年),原名士纶,字伯文,号戢庵,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无锡东门驳岸上人。自小喜欢听人讲述民间故事、历史故事。8岁入塾读书,得闲仍爱翻阅稗官野史。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秀才。后研究古文诗辞,深得堂奥。因家境贫寒、举孝廉不第而辍学,从此授课于乡里达38年之久。

侯寘:宋东武人,字彦周。晁谦之甥。曾为耒阳令。高宗绍兴中以直学士知建康。有《懒窟词》,风格婉约,一时推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