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82 2018年 82 2014年 82
2013年 83 2007年 82 2006年 85
1995年 71 1987年 80 1982年 76
明朝 83 元朝 49 宋朝 48
北宋 63

起源

史姓主要源自:妫姓、姬姓。

史姓起源一

源于妫姓,出自黄 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氏仓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传说,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人(今陕西大荔),黄帝时期为史官,人称“史皇氏”。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属下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仓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在史籍《路史》中记载,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后来,史皇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据说,在仓颉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在他逝世后,人们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乐)。

仓颉的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仓颉为得姓始祖。

史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史官一职。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代,史佚的子孙后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

史姓起源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史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西域康国支系(今祁连昭武城)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昭武九姓”诸小国之一。

史国在唐朝时期遭受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的逼迫,有不少族人迁居中原以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当时将其安置于水草肥美的蒲昌海之地(今新疆罗布泊),其族人中有按汉俗以故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时代相传至今。

史姓起源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还比较弱小,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渊。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这部分族人回归阿史那部的颉利可汗,与唐王朝对抗。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将军李靖与阿史那部战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彻底击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踪俘颉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尽卷。”阿史那部十余万人被卷裹内迁,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

其时,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汉姓为史氏者。如后来唐朝 发动 安史之乱的著名的营州宁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宁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史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史馆学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辽国时期,设置有史馆学士这一官职,于辽景宗耶律·贤在保宁八年(公元976年)所设,归属于南面朝官国史院,地位在兼修国史之下,主要职责是编纂契丹民族的国史,即内史,多为耶律氏族人中有学识之人担当。

在史馆学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史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哷氏,亦称什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⑵.蒙古族苏穆察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史姓起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⑵.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⑶.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⑷.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⑸.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史姓起源八

源于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属于帝王以部落名称赐姓为氏。土族史氏,源出史卜氏部落。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人,吐浑人)、“土户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称他们为“霍尔”(藏北游牧民的泛称),汉、回族人称他们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在土族的民间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繁衍的后代。传说中的霍尔人是吐谷浑人,所以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从事畜牧业。至今,土族人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养羊,且爱羊至深。今土族同胞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市威远镇一带地区。

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首领主动归附大明王朝,“并贡方物,太祖甚喜,赐酋史姓”,此后该部落皆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土家族、瑶族、傣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有掌管记事、文书、典籍、祭祀等职责的官吏,通称为史官,也称作史臣。王宫之下所设置的六官之斯府内(天、地、春、夏、秋、冬),亦皆设有史官。春官之属下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史官多分左、右二史。在典籍《礼记·王簿》中记载:“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亦设有史官。到稀罕时期称作太史令,到东汉时期,太史令除了相关的记事、文书、典籍管理职能,海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属太常寺管辖,不过左、右换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在整个春秋、战国直到西汉初期,各诸侯国的史官后裔子孙多为世袭,亦多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史学祭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史学祭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石勒所设置的官位,专门聘请学识渊博之士担任,职责是教授王族子弟有关的史学知识。后赵政权,为羯族人石勒所建,立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后赵国强盛时,疆域包括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最强大的时候曾统一了中国大部,仅有淮南的东晋、河西的前凉,辽东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权。惜乎后赵政权残暴不仁,以杀伐占天下,自己也内乱不止,因而仅存在了三十二年,却历了七主。

在史学祭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柘城、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史氏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汉朝史丹之后。

另据学者考证,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氏族人则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族人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朝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史恭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埭头镇)。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汉时期,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四川青神)。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族人分布。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的后人,在西晋时期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今江苏溧阳埭头镇),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溧阳史氏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山东高密),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孙史圹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西汉末,史氏族人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族人遍布全国。

三十世惟则公由山东迁浙江四明鄞县洗马桥,传至三十七世宾之公又由鄞城徙湖田布金寺兴柿树下。宾之公生杺卿、榘卿,榘卿妣娶三,子十四,其子居浙江者九,余昭、旺、晄、暻、曜五子于宋末元初兵燹之余,自浙江徙湖南桂阳州北衡阳乡调梅里亭下。昭公在亭下立基,生子三,政公、何公、兴公。政公裔由亭下分徙雷坪乡花园里、桥市乡天塘及枫树、宜章分水坳等外。旺公生公粲,公粲生可贯、可庚,贯、庚二公裔思族广人众,欲另开基址,於洪武八年迁永兴平乐胡碑下及新田清水洞。晄公由亭下徙居黄田北斗塘头等外。暻公由亭下徙居永兴寨岭背大冲洞等外。曜公由亭下徙居族里塘下山塘白石岭桐江破寨等外。晹公由亭下徙居水尾渡江边。乐公由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调任桂阳州州牧,其后裔在此定居。

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7%以上。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桂阳郡:亦称南平郡,治所在郴县,即今湖南郴州,辖今湘南粤北。桂阳历史悠久。桂阳上龙泉村有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被誉为“龙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祖神作耒于郴,教民耕种,桂阳之嘉禾(今嘉禾县)被视为禾仓堡,桂阳留下“神田占岁”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桂阳属荆州楚地,《史记》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桂阳为郴县地,属长沙郡。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己亥,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辖长沙郡南部及粤北地区,先后领郴、临武、便(永兴)、耒(耒阳)、南平(蓝山)、桂阳(连州)、阳山、含匡、曲江、浈阳、阴山等十一县。至宋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郴州桂阳郡设桂阳郡军事(郴州军)废去郡的建制,桂阳郡史长达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时期,桂阳郡曾一度改为桂阳国,唐朝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朝廷设桂阳监于平阳县城,直属朝廷管辖,专事冶炼。宋朝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桂阳军升为桂阳路,设总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桂阳府改为桂阳州。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至今。

【“彬县”应为“郴县”,“彬州”应为“郴州”。】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淅川、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阳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氏起源处,因以为堂。

一、sh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仓颉后有史氏。”相传仓颉乃黄帝的史官,其后或以官为氏。

2、郑樵亦注:“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此例当与仓颉之后以史为氏者同。史之为氏,非独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猈、史皇;卫有史䲡、史狗、史朝;齐有史嚣;秦有史颗,凡此之类并以史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内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无别。

3、《辞海》载:相传古代史国人来中国,有的即以史为姓。《中国姓氏大全》以为“史国”有二:“隋代古康国的支系有史国,遂以史为姓。”;“古代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的南方人)来中国,有以史为姓者。”《姓氏词典》引《姓氏考略》注云:“‘隋时康国支庶分王有史国,即以史为氏。’康国,古国名、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朝管辖,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按:今已独立,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合《中国姓氏大全》所称二史国为一,当以此为是。北齐之史丑多者是。

4、郑樵又注:“阿史那氏改为史氏。”阿史那氏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5、《姓氏考略》又注:唐代有史继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肃宗时赐姓史。”战国时魏有史起;汉代有史恭、史高;唐代有史维则,吴人,书法家;南宋有史达祖;明代有史可法;当代有史良。

二、

史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人口最多一百姓之一。尤以山东、湖南多此姓。二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39%。

史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史臣仓颉之后有史氏,见《路史》。

2、周大夫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3、春秋时晋、楚、卫、齐、秦等国皆有史氏。

4、隋唐时康国支庶有史国,以史为氏。即昭武九姓之一,参见戊地氏。

5、河南史氏,系唐时突厥姓阿史那氏所改。

6、唐时灵武、建康史氏,源自奚人(参见石抹氏)。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抚顺。今满族姓。

8、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

9、蒙古、土家、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史姓名人:

史高,春秋时鲁国大司马、乐陵安侯。

郡望: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

历史名人

史姓古代名人

史佚西周,西周太史令。因官而得姓。

史鰌春秋,春秋时卫国史官。

史起战国,東周戰國時期魏國人。魏襄王执政时期,史起曾引漳水灌溉良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

史恭汉朝,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

史丹西汉,西汉大臣。字君仲,鲁国人,徙杜陵(今西安市东南)。初以父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护太子家。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寝疾,欲易太子。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梯泣固谏。太子得不易。及成帝即位,擢为长乐卫尉,迁右将军,赐爵关内侯,给事中。后徙左将军、光禄大夫。鸿嘉元年(前20年)封武阳侯。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心甚谨密,尤得信于上。极滋味声色之乐。为将军前后十六年,卒于永始年间,谥顷侯。

史崇东汉,东汉溧阳侯。

史渙东汉末年,東漢末曹操早期將領

史萬歲隋朝,隋朝軍事將領,開國四大名將之一,京兆杜陵人,父親是史靜,曾經擔任北周的滄州刺史,家族世代為將。有一個兒子叫史懷義。

史務兹唐朝,唐朝武后之宰相。

史思明唐朝,唐朝安史之亂首謀之一。

史浩南宋,南宋朝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

史彌遠南宋,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

史嵩之南宋,南宋朝将军宰相。史浩侄子。

史达祖南宋,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韩侂胄的幕僚,任“省吏”,负责撰拟文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颇得韩的倚重。宋寧宗开禧三年韩侂胄因北伐事敗被杀,達祖遭到牵连,被處以黥刑。流放到江汉。晚年困頓而死。

史天泽宋末元初,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镇阳王。

史可法明末,明末抗清名將。明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書。

史夔清朝,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阳侯51世孙。

史贻直清朝,江苏省鎮江府溧陽縣人,中國清朝官員,清朝文源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溧阳侯52世孙。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史继谐

史云卿

史晨春秋,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 孔庙,史称“ 史晨碑”。该碑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 书法研习之宗。

史式(1922-),字执中,1922年8月生,安徽省全椒县人,幼年失学,自学成才,走过了一条坎坷而漫长的治学道路,因长期自学,练出了一些绝技,记忆力虽老不衰,能记住数以千计的电话号码,外出不需要带电话簿,被友人戏称为“电脑”。

史鱼春秋,卫国史官。

史万岁隋朝,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

史大奈唐朝,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开国功臣。

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阳侯21世孙。

史朝义唐朝(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长子;楼烦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乱”叛将。

史弥远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阳侯36世孙。

史籀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后裔。著名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

史墨春秋,著名春秋晋国大夫。

史游西汉,著名西汉书法家。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弘肇五代,字化元;郑州荣泽人(今河南郑州)。著名五代后汉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伦宋朝,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际明朝,江苏溧阳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明朝,江苏宜兴人。著名明朝理学家。

史震林清朝,字岵冈;江苏金坛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清朝,字荫堂;直隶大兴人(今北京大兴区)。著名清朝抗英将领。

郡望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桂阳郡:亦称南平郡,治所在郴县,即今湖南郴州,辖今湘南粤北。桂阳历史悠久。桂阳上龙泉村有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被誉为“龙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祖神作耒于郴,教民耕种,桂阳之嘉禾(今嘉禾县)被视为禾仓堡,桂阳留下“神田占岁”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桂阳属荆州楚地,《史记》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桂阳为郴县地,属长沙郡。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己亥,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辖长沙郡南部及粤北地区,先后领郴、临武、便(永兴)、耒(耒阳)、南平(蓝山)、桂阳(连州)、阳山、含匡、曲江、浈阳、阴山等十一县。至宋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郴州桂阳郡设桂阳郡军事(郴州军)废去郡的建制,桂阳郡史长达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时期,桂阳郡曾一度改为桂阳国,唐朝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朝廷设桂阳监于平阳县城,直属朝廷管辖,专事冶炼。宋朝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桂阳军升为桂阳路,设总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桂阳府改为桂阳州。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至今。

【“彬县”应为“郴县”,“彬州”应为“郴州”。】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淅川、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阳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氏起源处,因以为堂。

一、sh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仓颉后有史氏。”相传仓颉乃黄帝的史官,其后或以官为氏。

2、郑樵亦注:“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此例当与仓颉之后以史为氏者同。史之为氏,非独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猈、史皇;卫有史䲡、史狗、史朝;齐有史嚣;秦有史颗,凡此之类并以史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内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无别。

3、《辞海》载:相传古代史国人来中国,有的即以史为姓。《中国姓氏大全》以为“史国”有二:“隋代古康国的支系有史国,遂以史为姓。”;“古代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的南方人)来中国,有以史为姓者。”《姓氏词典》引《姓氏考略》注云:“‘隋时康国支庶分王有史国,即以史为氏。’康国,古国名、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朝管辖,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按:今已独立,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合《中国姓氏大全》所称二史国为一,当以此为是。北齐之史丑多者是。

4、郑樵又注:“阿史那氏改为史氏。”阿史那氏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5、《姓氏考略》又注:唐代有史继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肃宗时赐姓史。”战国时魏有史起;汉代有史恭、史高;唐代有史维则,吴人,书法家;南宋有史达祖;明代有史可法;当代有史良。

二、

史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人口最多一百姓之一。尤以山东、湖南多此姓。二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39%。

史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史臣仓颉之后有史氏,见《路史》。

2、周大夫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3、春秋时晋、楚、卫、齐、秦等国皆有史氏。

4、隋唐时康国支庶有史国,以史为氏。即昭武九姓之一,参见戊地氏。

5、河南史氏,系唐时突厥姓阿史那氏所改。

6、唐时灵武、建康史氏,源自奚人(参见石抹氏)。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抚顺。今满族姓。

8、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

9、蒙古、土家、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史姓名人:

史高,春秋时鲁国大司马、乐陵安侯。

郡望: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

姓氏源流

一、sh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仓颉后有史氏。”相传仓颉乃黄帝的史官,其后或以官为氏。

2、郑樵亦注:“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此例当与仓颉之后以史为氏者同。史之为氏,非独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猈、史皇;卫有史䲡、史狗、史朝;齐有史嚣;秦有史颗,凡此之类并以史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内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无别。

3、《辞海》载:相传古代史国人来中国,有的即以史为姓。《中国姓氏大全》以为“史国”有二:“隋代古康国的支系有史国,遂以史为姓。”;“古代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的南方人)来中国,有以史为姓者。”《姓氏词典》引《姓氏考略》注云:“‘隋时康国支庶分王有史国,即以史为氏。’康国,古国名、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朝管辖,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按:今已独立,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合《中国姓氏大全》所称二史国为一,当以此为是。北齐之史丑多者是。

4、郑樵又注:“阿史那氏改为史氏。”阿史那氏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5、《姓氏考略》又注:唐代有史继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肃宗时赐姓史。”战国时魏有史起;汉代有史恭、史高;唐代有史维则,吴人,书法家;南宋有史达祖;明代有史可法;当代有史良。

二、

史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人口最多一百姓之一。尤以山东、湖南多此姓。二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39%。

史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史臣仓颉之后有史氏,见《路史》。

2、周大夫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3、春秋时晋、楚、卫、齐、秦等国皆有史氏。

4、隋唐时康国支庶有史国,以史为氏。即昭武九姓之一,参见戊地氏。

5、河南史氏,系唐时突厥姓阿史那氏所改。

6、唐时灵武、建康史氏,源自奚人(参见石抹氏)。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抚顺。今满族姓。

8、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

9、蒙古、土家、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史姓名人:

史高,春秋时鲁国大司马、乐陵安侯。

郡望: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

堂号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阳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氏起源处,因以为堂。

一、sh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仓颉后有史氏。”相传仓颉乃黄帝的史官,其后或以官为氏。

2、郑樵亦注:“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此例当与仓颉之后以史为氏者同。史之为氏,非独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猈、史皇;卫有史䲡、史狗、史朝;齐有史嚣;秦有史颗,凡此之类并以史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内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无别。

3、《辞海》载:相传古代史国人来中国,有的即以史为姓。《中国姓氏大全》以为“史国”有二:“隋代古康国的支系有史国,遂以史为姓。”;“古代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的南方人)来中国,有以史为姓者。”《姓氏词典》引《姓氏考略》注云:“‘隋时康国支庶分王有史国,即以史为氏。’康国,古国名、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朝管辖,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按:今已独立,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合《中国姓氏大全》所称二史国为一,当以此为是。北齐之史丑多者是。

4、郑樵又注:“阿史那氏改为史氏。”阿史那氏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5、《姓氏考略》又注:唐代有史继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肃宗时赐姓史。”战国时魏有史起;汉代有史恭、史高;唐代有史维则,吴人,书法家;南宋有史达祖;明代有史可法;当代有史良。

二、

史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人口最多一百姓之一。尤以山东、湖南多此姓。二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39%。

史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史臣仓颉之后有史氏,见《路史》。

2、周大夫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3、春秋时晋、楚、卫、齐、秦等国皆有史氏。

4、隋唐时康国支庶有史国,以史为氏。即昭武九姓之一,参见戊地氏。

5、河南史氏,系唐时突厥姓阿史那氏所改。

6、唐时灵武、建康史氏,源自奚人(参见石抹氏)。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抚顺。今满族姓。

8、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

9、蒙古、土家、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史姓名人:

史高,春秋时鲁国大司马、乐陵安侯。

郡望: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

史姓男孩取名

史洪迅史关言史信墨史盛迅史伟恒史礼荣史杰凯史航泽史培踊史良颖史嘉锋史晓柱史远辉史富仁史博兴史振烨史震奎史俊凡史伊维史博瑞史巍程史奇梁史邦园史溪赫史东艺史乐明史弘庆史浙蓄

史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史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史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史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史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史姓女孩取名

史傲秋史艺梦史圣奇史芝文史茵琳史九奚史音苓史洁婉史如雨史慕蕊史雅茜史佳舜史佳梅史琬云史依奕史如玉史娅兰史欣歆史春惠史傲欣史雨芹史美荷史青书史艾茜史山晁史菲瑶史若枫史佩秀

史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史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史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史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史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史的诗人

史才:(?—1162)明州鄞县人。史简孙。徽宗政和八年进士。高宗绍兴二十三年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贻书李光,为秦桧党羽所诬,落职提举宫观。

史达祖: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史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凤:宣城(今属安徽)妓。待客以等差。所居诸物,皆有题咏。冯垂客于其居,罄囊中铜钱30万,皆为其纳之。事迹见《情史类略》卷五,原注出《常新录》。史凤是否唐人,颇可怀疑。《全唐诗》存诗7首,录自《名媛诗归》卷一四。

史青:史青,唐朝零陵人。聪敏强记。今存诗一首。

史浩: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铸: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百菊集谱》六卷,补遗一卷,成于理宗淳祐二至十年(一二四二~一二五○)。事见本集卷首自序。生平不详。晚年爱菊。

史少南:史少南,眉山(今属四川)人。理宗淳祐间进士(清嘉庆《眉州属志》卷一○)。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通判宜州(《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宋诗纪事拾遗》)。

史弥宁:史弥宁,字安卿,鄞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嘉定中,以国子监生莅春坊事,带阁门宣赞舍人。知邵阳。弥宁著有诗集友林乙稿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史俊:生卒年不详。官监察御史,曾任巴州刺史。乾元元年(758)严武为巴州刺史时,作《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俊后刺巴州,追和一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舆地碑记目》卷四云:史俊《寄严侍御楠木》诗与严武诗,同在西龛寺。《全唐诗》仅录此诗。

史嵩之:(?—1257)明州鄞县人,字子由,一作子申。史弥忠子。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累擢刑部侍郎。理宗端平元年,金亡,宋欲乘机收复河南,嵩之持不可,因请祠归里。后师溃,复召用之,累拜参知政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中封永国公。遭父丧起复,力主和议,为公论所不容,闲居十三年。卒谥忠简,改谥庄肃。恭帝德祐初,夺谥。

史季温:眉山青衣人,字子威。号植斋。史容孙。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历秘书郎、著作郎。宝祐间除秘书少监。有《山谷别集注》、《山谷精华录》等。

史蕴: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尧弼:眉州人,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苏轼。年十四举于乡,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裤,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赋诗,尧弼援笔立就。未授官而卒。有《莲峰集》。

史监:(1434—1496)苏州府吴江人,字明古,号西村。于书无所不读,尤熟于史。论千载事,历历如见。对时事及时人言论,得于闻见者,勤于笔录。文章纪事有法。诗学魏晋。弘治、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有《西村集》。

史安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温:史温,真宗大中祥符间知闽清县(民国《闽清县志》卷三)。

史昌卿:史昌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诗纪事补遗》卷八○)。

史俊卿:史俊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清康熙《鄞县志》卷一○)。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知嘉定县(清光绪《嘉定县志》卷一一)。

史卫卿:史卫卿,字景灵,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安之从子,弥巩孙。曾预乡荐,入淮南帅幕。事见《江湖后集》卷一一、《甬上宋元诗略》卷一○。今录诗十一首。

史正志:史正志,字致道,丹阳人,南宋大臣。《嘉定镇江志》载:“史正志,字志道,丹阳人,赋籍扬之江都。”

史弥坚:(?—1232)明州鄞县人,字固叔,一字开叔。史浩幼子。尝从杨简学。以军器监为临安尹。兄史弥远入相,以嫌出为潭州、湖南安抚使,平湖寇罗孟传。守建宁,行义仓法,有政绩。以兄久在相位,数劝归不听,遂食祠禄于家。卒谥忠宣。

史文昌:史文昌,号云麓(《吹剑录》)。

史延: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九年(774)登进士第。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四。《全唐诗》存其诗1首。

史文卿:史文卿,字景望(《前贤小集拾遗》卷三),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诗纪事》卷六三)。高宗绍兴中知南康军(明正德《南康府志》卷三》。今录诗八首。

史伯强:史伯强,号虎囊(《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一)。

史隽之:明州鄞县人,字子声,一字石隐。史浩孙。以祖泽为太府寺簿。理宗绍定初知江阴军。李全之乱,江阴当要害,隽之始至逾月,请兵分屯,度地宜建堡栅,储粮备器,士气感奋,军整民安。推行乡饮酒礼,时称其有补风化。后官至直宝谟阁致仕。

史声:泰州如皋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始家贫,母先卒,侍父自养不给。及登第,有厚禄,迎父就养。父道卒,结庐墓左,日抱土培茔,成垄如山。

史骧:史骧,字思远,安陆(今属湖北)人。幼孤,从学于令狐揆。事见《麈史》卷中。

史思明

史弥巩:(1170—1249)明州鄞县人,字南叔,号独善。史弥远从弟。宁宗嘉定十年进士。杨简弟子。知溧水,入监都进奏院,出提点江东刑狱。饶、信、南康三郡大旱,以等第赈粜,全活百余万口。饶州兵籍溢数,请汰冗兵,廪给大省。召为司封郎中,以兄子史嵩之入相,引嫌奉祠,里居绝口不言时事。

史功举:史功举,字士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景定四年(一二六三)除秘书郎。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迁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史千: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唐卿:史唐卿,字景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蒙卿弟。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尝通判徽州。事见《甬上宋元诗略》卷一○。

史守之:明州鄞县人,字子仁。史弥大子。私淑陆九渊。叔弥远当国,守之不满其所为,作《升闻录》以寓规谏。退居月湖,杜门讲学。以朝奉大夫致仕。

史介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化尧:史化尧,曾知宝庆府。有《十咏西湖》诗,已佚(《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三引《舆地纪胜》)。

史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远道: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药房: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吉卿:史吉卿,字景尹,鄞(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通判镇江西厅(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四)。后知武冈军。事见《甬上宋元诗略》卷一○。今录诗二首。

史浚: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佐尧:史佐尧,宋朝词人, 著有《苏幕遮》。

史弥忠:史弥忠,1161年-1244年,南宋政治人物。字良叔,是史渐的长子,宰相史嵩之的父亲,鄞县(今宁波)人。

史慥之:史慥之,字子顾。有《拙斋集》,已佚。事见民国《鄞县志·文献志》。

史瑜: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2句。《全五代诗》卷六四以为五代时人,未详所据。

史安之:史安之,字子由,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浩孙。宁宗嘉定初知嵊县,聘高似孙撰《剡录》并为之作序(清康熙《嵊县志》卷九)。

史愚: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弥大:明州鄞县人,字方叔。史浩长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累官礼部侍郎。浩在相位,弥大劝其引退,浩主和,弥大主战守,父子异议。卒谥献文。有《衍极朴语》。

史可堂: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君实: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史弥逊:史弥逊,字恭叔,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浚子。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清康熙《鄞县志》卷一○)。官萧山县主簿(《攻愧集》卷一○五《朝请大夫史君(浚)墓志铭》)。

史申之:史申之(《眉州属志》作史中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孝宗淳熙进士。事见清康熙《眉州属志》卷五。

史公亮:史公亮,字少弼,自号云庄叟,眉山(今属四川)人,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官成都府司户参军。有《云庄集》,已佚。事见《鹤山集》卷五二《史少弼云庄集序》。

史蒙卿:(1247—1306)明州鄞县人,字景正,号果斋,又号静清处士。史弥巩孙。度宗咸淳元年进士。授景陵主簿,历江阴、平江教授。少入国子学,通《春秋》、《周官》。其后著书立言,一以朱熹为法。入元不仕。有《静清集》等。

史定之:明州鄞县人,字子应,号月湖渔老。史浩孙。以祖恩补修职郎。历知昭武、兰溪二县。宁宗开禧中,知吉州。嘉定间,知饶州,广浚城河。有《乡饮酒仪》、《饶州志》等。

史宗恺:史宗恺,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龙口,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

史常之:史常之,字子经,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事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甬上宋元诗略》卷一○。今录诗二首。

史弥应:史弥应,字定叔,号自乐山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弥忠弟。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知连州。有《自乐山翁吟稿》,已佚。事见《甬上宋元诗略》卷八。今录诗二首。

史绳祖:眉州眉山人,字庆长,号学斋。曾从魏了翁学。官秘书监。晚年入元,侨寓衢州,为人讲学。有《孝经解》、《学斋佔毕》。

史迁:元明间镇江府金坛人,字良臣。笃学慎行,明初屡征不起。洪武中辟召为蒲城知县,迁忻州知州,以祀事去官。复知廉州,所至以治称。归田十年,作《老农赋》以自见,又追和元遗山乐府三百篇。有《清吟集》。

史忠:应天府江宁人,字廷直,本姓徐,名端本,号敦翁、痴仙、痴痴道人。负气高亢,不谒权贵。醉则吹笛为新声乐府,略不构思,或五六十曲,或百曲,方搁笔。又善画山水。年八十余而卒。

史肃:史肃(约公元1195年前后在世)金代诗人。字舜元,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侨居北京路大定府合众县(今辽宁省凌源县西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