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177 2018年 2014年
2013年 129 2007年 2006年 134
1995年 158 1987年 161 1982年 175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361

起源

欧姓主要源自:姒姓。

欧姓的起源有:

欧姓起源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欧阳、欧氏与越国之渊源关系: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姚星吾撰《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欧阳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欧阳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欧阳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欧阳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欧阳修。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无强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元和姓纂》载“瓯: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晋江龙湖欧阳氏寻根

一代无壬——二代夫谭——三代允常——四代勾践——五代鹿程——六代不寿——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诸咎——十代无颛——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十六代摇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迹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复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质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晋公——卅二代启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焕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达——卅七代僧宝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纥约、盛子护、邃子二宪直——卅九代纥公子四询亮德器、直子三员哲真——四十代询公子四卿肃伦通、员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

注:上述福建欧阳氏谱中,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是闽越系的,而摇本为东瓯国君,为何放到闽越系中去,原来摇是三越首领,史书也称闽君摇,应是抗秦战争从东瓯退入闽地的结果。由此可见闽越国也是欧阳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欧阳氏绝对是早于蹄之前就有的。

欧姓起源二

出自独孤氏。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欧姓起源三

来自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欧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欧姓起源五

源出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洲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欧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欧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西临汾、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潮州、汕尾、广州、河源、新会、乐昌市;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衡阳,浏阳、武冈、隆回、永州祁阳 宁远也有很多、衡阳地区的有衡阳县,衡南县,常宁市的大堡乡欧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较集中的居住 ;贵州;吉林白城、广西滕县、贵港等地。

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脉,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白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饶州堂。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利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笃亲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远堂

余庆堂

伦叙堂

忠厚堂

学士堂

立三堂

一、(歐)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误,当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2、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音讹”而为“区”氏。

3、或与“瓯”同。郑樵注“瓯”云:“亦作‘欧’。东瓯王之后也。”《史记·东越传》载:“(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欧”字而为单姓。

5、彝族之欧姓,系欧其(或作“偶琪”)氏所改。盖取“欧其”(偶琪)之首音,谐以汉字“欧”而得。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二、(歐)

欧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

欧姓起源:

1、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

2、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

3、水、白、满、蒙古、土家、台湾土著、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欧姓名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

郡望:平阳。

变化:亦作瓯。

历史名人

欧姓古代名人

欧冶子春秋,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宝东汉,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欧普祥元朝,元代起义军将领。

欧大任明朝,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欧信明朝(公元?-1478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时,因有广东破贼功,升都指挥同知。不久命守备白羊口,升大宁都指挥使。天顺时,历任广东雷、廉诸府守备、都督同知。佩征蛮将军印,代陈泾镇守广西,曾剿寇。明成化元年,因大藤峡余贼复攻占浔州,被弹劾,召还,管理前府事。明成化七年,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累败福余三卫兵。明成化十四年,被弹劾,下狱,后释放闲住,含恨而死。

欧磐明朝(公元?-1483年待考),滁州人。著名明朝将领。袭世职指挥使。明成化中期,历任广西右参将、都指挥同知。屡剿蛮寇有功。分守柳州、庆远。随同平定黄公平、胡公明等乱。弘治中,历任都督佥事、湖广镇守。破府江、永安诸僮乱,击败思恩土官岑濬,铲除其所筑丹良庄石城。为将廉明,能得将士心。明成化十八年告老归。又二年死。

欧道江明朝,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宏练五代十国,楚国将领

欧庆北宋,官吏

欧辉明代,廉吏

欧敬竹明末,节烈之士,明亡后,自杀殉国。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白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饶州堂。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利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笃亲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远堂

余庆堂

伦叙堂

忠厚堂

学士堂

立三堂

一、(歐)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误,当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2、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音讹”而为“区”氏。

3、或与“瓯”同。郑樵注“瓯”云:“亦作‘欧’。东瓯王之后也。”《史记·东越传》载:“(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欧”字而为单姓。

5、彝族之欧姓,系欧其(或作“偶琪”)氏所改。盖取“欧其”(偶琪)之首音,谐以汉字“欧”而得。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二、(歐)

欧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

欧姓起源:

1、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

2、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

3、水、白、满、蒙古、土家、台湾土著、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欧姓名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

郡望:平阳。

变化:亦作瓯。

姓氏源流

一、(歐)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误,当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2、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音讹”而为“区”氏。

3、或与“瓯”同。郑樵注“瓯”云:“亦作‘欧’。东瓯王之后也。”《史记·东越传》载:“(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欧”字而为单姓。

5、彝族之欧姓,系欧其(或作“偶琪”)氏所改。盖取“欧其”(偶琪)之首音,谐以汉字“欧”而得。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二、(歐)

欧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

欧姓起源:

1、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

2、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

3、水、白、满、蒙古、土家、台湾土著、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欧姓名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

郡望:平阳。

变化:亦作瓯。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饶州堂。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利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笃亲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远堂

余庆堂

伦叙堂

忠厚堂

学士堂

立三堂

一、(歐)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误,当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2、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音讹”而为“区”氏。

3、或与“瓯”同。郑樵注“瓯”云:“亦作‘欧’。东瓯王之后也。”《史记·东越传》载:“(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欧”字而为单姓。

5、彝族之欧姓,系欧其(或作“偶琪”)氏所改。盖取“欧其”(偶琪)之首音,谐以汉字“欧”而得。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二、(歐)

欧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

欧姓起源:

1、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

2、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

3、水、白、满、蒙古、土家、台湾土著、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欧姓名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

郡望:平阳。

变化:亦作瓯。

欧姓男孩取名

欧洪迅欧关言欧信墨欧盛迅欧伟恒欧礼荣欧杰凯欧航泽欧培踊欧良颖欧嘉锋欧晓柱欧远辉欧富仁欧博兴欧振烨欧震奎欧俊凡欧伊维欧博瑞欧巍程欧奇梁欧邦园欧溪赫欧东艺欧乐明欧弘庆欧浙蓄

欧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欧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欧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欧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欧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欧姓女孩取名

欧傲秋欧艺梦欧圣奇欧芝文欧茵琳欧九奚欧音苓欧洁婉欧如雨欧慕蕊欧雅茜欧佳舜欧佳梅欧琬云欧依奕欧如玉欧娅兰欧欣歆欧春惠欧傲欣欧雨芹欧美荷欧青书欧艾茜欧山晁欧菲瑶欧若枫欧佩秀

欧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欧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欧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欧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欧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欧的诗人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炯: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

欧阳朝阳:欧阳朝阳, :《全宋词》的作者

欧阳询: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谦之:欧阳谦之,字希逊,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朱熹门人(《宋元学案补遗》六九)。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曾为朱氏题画,事见《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五。

欧阳珣:欧阳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汉族,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欧阳辟:桂州灵川人,字晦夫。仁宗至和间,与弟欧阳简同学诗于梅尧臣。哲宗元祐六年进士。任雷州石康令。时苏轼南谪,与之交游。后乞休归,生活清贫。

欧阳宾:一作欧阳膑。诗一首。

欧阳玭:欧阳玭,衮之子。咸通十年,擢进士第,官书记。

欧阳澈: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 (《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

欧阳瑾:生平无考。《全唐诗》收《折杨柳》诗1首,出《乐府诗集》卷二二。

欧阳鈇:欧阳鈇(一一二六~一二○二),字伯威,号寓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周必大同年生,又同应举,但屡试不第,乃笃意于诗。宁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七。有《脞辞集》等,均佚。事见《周文忠集》卷七四《欧阳伯威墓志铭》、《诚斋集》卷七七《欧阳伯威脞辞集序》。今录诗十首。

欧阳程:欧阳程,原名和,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仕至屯田员外郎。《楚纪》卷四三有传。

欧阳光祖:建宁崇安人,字庆嗣。九岁能文。后从刘子翚、朱熹讲学。孝宗乾道八年进士。赵汝愚、张栻荐于朝,以汝愚罢相而未召用。后为江西运干。致仕卒。

欧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欧阳献:欧阳献,字元老,哲宗元祐中与田端彦同入李清臣幕(《五总志》)。黄庭坚曾跋其诗(《山谷集》卷二六《跋欧阳元老诗》)。今录诗二首。

欧阳庆甫:欧阳庆甫,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度宗咸淳中隐州西白鲁井。事见清嘉庆《永州府志》卷三。

欧阳建世:欧阳建(269-300  ),字坚石,渤海郡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西晋官员、文人,大臣石崇之甥。鲁公二十四友之一。

欧阳彬:欧阳彬(Ouyang Bin,894—951)字齐美,五代十国衡州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后蜀词人,出身县吏之家,特好学,博学能文,工于辞赋,有名于时,为文词切而理真,闻之虽不读书也能听懂,以此颇为人所称赏。以所著求见楚王马殷,因掌客吏索贿,愤恨而去。歌伎瑞卿于宴会时奏他所撰《九州歌》,马殷亦不问。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继位。衍喜爱诗文,生活奢侈,常派人来楚采购货物及花石之类。

欧阳麟:欧阳麟,曲江(今广东韶关)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三一)。

欧阳景:欧阳景,官洗马。

欧阳龙生:(1252—1308)浏阳人,字成叔。欧阳逢泰子。从醴陵田氏受《春秋三传》,试国学,以春秋中第。世祖至元中,侍父还浏阳,左丞崔斌召之,以亲老辞。后荐为文靖书院山长,迁道州路教授卒。

欧阳澥:欧阳澥(公元820年-885年),字沙章,号潘湖。福建晋江人,欧阳詹孙。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有《咏燕上主司郑愚》传世。

欧阳系: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玄: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欧良:欧良,南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欧阳衮:欧阳衮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字希甫,福州闽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曾赴京都长安应举,数次皆不中 。后与诗人项斯以诗相知,渐与项斯齐名诗坛。于唐宝历元年(825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有二子琳、玭,皆登进士第,复中宏词科,以诗赋传家。《全唐诗》收其《雨》、《田家》、《神光寺》、《和项斯游头陀寺上方》等诗。

欧阳守道:(1209—?)吉州人,初名巽,字迂父,改名后字公权,晚号巽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江万里创白鹭洲书院,首聘其讲学;后应吴子良聘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又因万里荐,入为史馆检阅,授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郎兼崇政殿说书。有《巽斋文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