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137 2018年 2014年
2013年 134 2007年 2006年 119
1995年 87 1987年 117 1982年 126
明朝 57 元朝 59 宋朝 71
北宋 57

起源

俞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俞(Yú)姓源出有:

俞姓起源一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

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艅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艅伯(俞伯)是艅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艅国。艅国的国族称为艅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艅艎”。这就给“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俞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俞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俞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姓起源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间,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思本堂”、“四公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及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俞拊。见《周礼·疏》(按:俞拊,《郑通志·氏族略》作‘俞跗’),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郑樵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则天)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汉东(按:汉东,似为河东之误)、河间。”(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则作“俞豆”。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俞”称:“今衡州有此姓。音‘丑’。《路史》:俞,勅救切。汉有俞连。”姑兼收以备考。南朝宋有俞佥,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俊;宋、元之际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昆山人;清代有俞樾。

二、tōu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河东、河间。”一音yú,为现行常见姓氏。

三、

俞姓分布:宋时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汉时人姓,见《广韵》。

变化:或即鄃。疑与侴同。

四、

俞姓起源:俞,汉时侯国,来布所封,见《集韵》。或以国为氏。

俞姓名人:

俞儿,古时识味人,见《庄子·骈拇篇》。

变化:一作鄃。

五、

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

1、相传为黄帝太古医俞附之后。

2、春秋时郑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

3、春秋时楚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4、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俞氏者。

5、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纵,晋时宣城人,成帝时为桓彝部将。

郡望:河间、河东。

六、

综合:

宋时抚州临川(故治在今江西临川)民有俞氏,不音平声而音Yù,喻氏旧音树(Shù),必治平初,避上嫌名(按,治平系北宋英宗年号,英宗名曙)声同者,因去口为俞。又嫌其与平声俞氏相杂,则音Yù以别之。

历史名人

俞姓古代名人

俞跗上古,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征宋朝,字子清,号且轩,吴兴人。善画,竹石得文同笔意。以荫入仕。中刑法科,官福建检法。光宗时除大理少卿。宁宗庆元初知常德府。官至刑部侍郎。卒年七十八。事见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其家园林为中国园林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俞桂宋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琰宋末元初,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俞纲明朝,浙江嘉善人,大臣。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山明朝,浙江省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樾清朝,浙江省德清人,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极日本。

俞文俊唐朝,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宋朝,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宋朝,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宋朝,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明初,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将领。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战死平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俞寓程前明时期,南楚俞氏、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明朝,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大猷明朝,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俞宗礼清朝,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得了个颍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道释人物,笔墨精细,有“龙眼复生”之誉

俞作豫广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级将领。曾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1930年率领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左江地区的龙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任军长。后遭敌围攻而失败,同年9月在广州牺牲,年仅30岁。

俞大纲(1908-1978),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并且透过研究出版,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提出贡献。而他在人生最后十余年的时光当中,更影响并提携了台北艺文圈的一群年轻人,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雅音小集”创办人郭小庄、一起创办《汉声杂志》的吴美云和姚孟嘉、艺术学院校长邱坤良、学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为受到他的“身教”与“言教”而得到启发。1978年过世,享年71岁。

俞文漪福建长汀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进士,授礼部侍郎,吏部郎中,贵阳司马。以博学正直授知于大学士,外放嘉兴知府,后迁温州知府,乾隆二十年(1755)率众重修建讲堂,命府学教授王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间,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思本堂”、“四公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及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俞拊。见《周礼·疏》(按:俞拊,《郑通志·氏族略》作‘俞跗’),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郑樵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则天)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汉东(按:汉东,似为河东之误)、河间。”(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则作“俞豆”。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俞”称:“今衡州有此姓。音‘丑’。《路史》:俞,勅救切。汉有俞连。”姑兼收以备考。南朝宋有俞佥,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俊;宋、元之际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昆山人;清代有俞樾。

二、tōu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河东、河间。”一音yú,为现行常见姓氏。

三、

俞姓分布:宋时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汉时人姓,见《广韵》。

变化:或即鄃。疑与侴同。

四、

俞姓起源:俞,汉时侯国,来布所封,见《集韵》。或以国为氏。

俞姓名人:

俞儿,古时识味人,见《庄子·骈拇篇》。

变化:一作鄃。

五、

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

1、相传为黄帝太古医俞附之后。

2、春秋时郑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

3、春秋时楚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4、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俞氏者。

5、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纵,晋时宣城人,成帝时为桓彝部将。

郡望:河间、河东。

六、

综合:

宋时抚州临川(故治在今江西临川)民有俞氏,不音平声而音Yù,喻氏旧音树(Shù),必治平初,避上嫌名(按,治平系北宋英宗年号,英宗名曙)声同者,因去口为俞。又嫌其与平声俞氏相杂,则音Yù以别之。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及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俞拊。见《周礼·疏》(按:俞拊,《郑通志·氏族略》作‘俞跗’),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郑樵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则天)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汉东(按:汉东,似为河东之误)、河间。”(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则作“俞豆”。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俞”称:“今衡州有此姓。音‘丑’。《路史》:俞,勅救切。汉有俞连。”姑兼收以备考。南朝宋有俞佥,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俊;宋、元之际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昆山人;清代有俞樾。

二、tōu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河东、河间。”一音yú,为现行常见姓氏。

三、

俞姓分布:宋时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汉时人姓,见《广韵》。

变化:或即鄃。疑与侴同。

四、

俞姓起源:俞,汉时侯国,来布所封,见《集韵》。或以国为氏。

俞姓名人:

俞儿,古时识味人,见《庄子·骈拇篇》。

变化:一作鄃。

五、

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

1、相传为黄帝太古医俞附之后。

2、春秋时郑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

3、春秋时楚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4、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俞氏者。

5、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纵,晋时宣城人,成帝时为桓彝部将。

郡望:河间、河东。

六、

综合:

宋时抚州临川(故治在今江西临川)民有俞氏,不音平声而音Yù,喻氏旧音树(Shù),必治平初,避上嫌名(按,治平系北宋英宗年号,英宗名曙)声同者,因去口为俞。又嫌其与平声俞氏相杂,则音Yù以别之。

堂号

“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思本堂”、“四公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及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俞拊。见《周礼·疏》(按:俞拊,《郑通志·氏族略》作‘俞跗’),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郑樵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则天)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汉东(按:汉东,似为河东之误)、河间。”(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则作“俞豆”。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俞”称:“今衡州有此姓。音‘丑’。《路史》:俞,勅救切。汉有俞连。”姑兼收以备考。南朝宋有俞佥,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俊;宋、元之际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昆山人;清代有俞樾。

二、tōu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平声;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河东、河间。”一音yú,为现行常见姓氏。

三、

俞姓分布:宋时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汉时人姓,见《广韵》。

变化:或即鄃。疑与侴同。

四、

俞姓起源:俞,汉时侯国,来布所封,见《集韵》。或以国为氏。

俞姓名人:

俞儿,古时识味人,见《庄子·骈拇篇》。

变化:一作鄃。

五、

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

1、相传为黄帝太古医俞附之后。

2、春秋时郑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

3、春秋时楚国公族有此姓,见《路史》。

4、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俞氏者。

5、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纵,晋时宣城人,成帝时为桓彝部将。

郡望:河间、河东。

六、

综合:

宋时抚州临川(故治在今江西临川)民有俞氏,不音平声而音Yù,喻氏旧音树(Shù),必治平初,避上嫌名(按,治平系北宋英宗年号,英宗名曙)声同者,因去口为俞。又嫌其与平声俞氏相杂,则音Yù以别之。

俞姓男孩取名

俞洪迅俞关言俞信墨俞盛迅俞伟恒俞礼荣俞杰凯俞航泽俞培踊俞良颖俞嘉锋俞晓柱俞远辉俞富仁俞博兴俞振烨俞震奎俞俊凡俞伊维俞博瑞俞巍程俞奇梁俞邦园俞溪赫俞东艺俞乐明俞弘庆俞浙蓄

俞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俞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俞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俞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俞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俞姓女孩取名

俞傲秋俞艺梦俞圣奇俞芝文俞茵琳俞九奚俞音苓俞洁婉俞如雨俞慕蕊俞雅茜俞佳舜俞佳梅俞琬云俞依奕俞如玉俞娅兰俞欣歆俞春惠俞傲欣俞雨芹俞美荷俞青书俞艾茜俞山晁俞菲瑶俞若枫俞佩秀

俞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俞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俞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俞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俞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俞的诗人

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文豹:俞文豹[约公元一二四o年前后在世],字文蔚,浙江括苍(今丽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

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俞国宝:俞国宝(约119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醒庵。江西抚州临川人。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之一。国宝性豪放,嗜诗酒,曾游览全国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胜炙人口的锦词佳篇。著有《醒庵遗珠集》10卷。约宋宁宗庆元初前后在世。孝宗淳熙间为太学生。

俞昕:俞昕,字菊坡(《洞霄诗集》卷五)。

俞桂: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在滨海地区为官,做过知州。他与陈起友善,有诗文往还。他的诗以绝句最为擅长,往往带着平静的心境观照自然,而时有独到的发现。文字清畅,亦富于诗情画意。

俞灏:俞灏(1146—1231),宋人,先世居杭,徙家湖州乌程,字商卿,自号青松居士。光宗绍熙四年进士。授吴县尉,知招信县。宁宗嘉定中历知安丰军、常德府。在任备马储粮,随军策应,颇著劳绩。七年提举湖北常平茶盐,寻以昏老寝罢与祠禄。理宗宝庆二年致仕。筑室西湖九里松,晚喜观释氏书。有《青松居士集》。

俞彦:[明](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彦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词集今失传,仅见于各种选本中。

俞大猷:(1504—1580)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读书知兵法,世袭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擢广东都司,进参将,移浙东,屡败倭寇,时称俞家军。三十四年,从张经破倭于王江泾,复偕任环破倭于江南各地。以赵文华兵败,被诬劾为“纵贼”,夺世荫。三十五年,起为浙江总兵官,还世荫。后以攻王直未全歼,被逮下狱。旋得释,立功塞上。四十年,移南赣,镇压广东饶平张琏山寨。后历福建、广东总兵官。四十二年,与戚继光破倭寇,复兴化城。四十三年,大破倭寇于海丰。又先后镇压吴平、曾一本等海上武装集团,击破古田壮族黄朝猛、韦银豹军。卒谥武襄。有《正气堂集》、《韬钤续篇》、《剑经》。

俞献可:歙人,字昌言。太宗端拱初进士。有吏称。历吏部郎中。真宗大中祥符间,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为立互市,筑塞以厄其险,自是诸蛮不敢来犯。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某:俞某,号菊窗,为陈世崇师辈。事见《随隐漫录》卷三。

俞演:俞演,字则大,临安(今属浙江)人。年二十二时诗已成集,方逢辰为之序。事见《桐江集》卷四《跋俞则大诗》。

俞瑊:俞瑊,字君玉(《鄱阳集》卷七《送梁晦之诗》),一字汝佩(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溧水(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金陵诗徵》卷五)。历官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宋韩维《南阳集》卷一七《太常博士俞瑊可屯田员外郎》),知壁州(清道光《通江县志》卷六),神宗熙宁间,知琼州,卒于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今录诗二首。

俞君宣:俞君宣,少年登第(《买愁集》卷上)。

俞肇:俞肇(一二六六~?),字伯初,号复庵,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遗民,与汪炎昶为友,多有唱和。事见《桐江集》卷四《跋俞伯初诗》、《桐江续集》卷三○《俞伯初复庵诗并说》。

俞朝士:俞朝士,名不详。宁宗开禧初因以诗讽韩侂胄,出知湖州。事见《白獭髓》。

俞桂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洵直: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汝尚:湖州乌程人,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时王安石当国,欲引置御史,使弹击异己,汝尚知安石荐用之意,力辞免。后从赵抃于青州,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余。

俞桂英:俞桂英,号野云,苦吟一生。贾似道尝称其诗。事见《浩然斋雅谈》卷中。

俞本:俞本,生平不详。清康熙《钱塘县志》卷三五次其人于宋末袁桷、谢翱间,姑从之。

俞简:生平不详。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进士,见《登科记考》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

俞纯父:俞纯父,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

俞和:浙江桐江人,字子中,号紫芝,寓居杭州。不仕,以书鸣于洪武初,学赵孟頫能乱真。亦能诗。

俞跃龙:俞跃龙,字禹门,洞庭叶山人。宋末诸生。事见《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二。

俞德邻: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俞畴:俞畴,字叔惠,其先湖州人,居四明(今浙江宁波)。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宝庆四明志》卷一○)。

俞克成:俞克成,男,宋朝时期词人,代表作品有《蝶恋花》。

俞君选:徽州婺源人。理宗景定三年进士。授武宁主簿。任扬州司理参军。扬、真、泰等州饥荒,建议赈济,赖以活者数十万人。迁淮东制幕,已而径归故里不仕,名其居曰艮轩,以示淡泊之志。

俞秀才:俞秀才,名不详。曾向吴沆问诗。事见《环溪诗话》卷中。

俞成:俞成,字元德,东阳(今属浙江)人。有《萤雪丛说》二卷,宁宗庆元六年(一二○○)自为序。

俞茂实: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似:俞似,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一三)由閤门祗候、广西经略司走马承受公事任被劾,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五年,副钱周材为贺金正旦使(同上书卷一五四)。今录诗二首。

俞可:俞可,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事见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三一。

俞鼐: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处俊:俞处俊,字师郝,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授筠州军事推官,因居母丧未及仕而卒。有《老圃集》,今佚。事见清同治《新淦县志》卷八。今录诗二首。

俞紫芝: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华(今属浙江)人,寓居扬州(今属江苏)。俞紫芝的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六二○录其诗十六首。

俞自得:俞自得,号吟隐,金华(今属浙江)人。月泉吟社第四十二名。事见《月泉吟社诗》。

俞徵:俞徵,字子清,号且轩,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善画,竹石得文同笔意。以荫入仕。中刑法科,官福建检法。光宗时除大理少卿。宁宗庆元初知常德府。官至刑部侍郎。卒年七十八。事见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

俞丰:建宁人,字应南,号云谷老人。孝宗乾道二年进士。自知秀州召为金部郎官,迁中书舍人。宁宗嘉泰元年,以中奉大夫守秘书监,请改造新历。尝言命令不可不谨,守令不可不择。除吏部侍郎,又言人主当振纪纲,不可假外戚以柄。不报。以华文阁待制奉祠,筑云谷书院以自娱。有《云谷集》。

俞掞:俞掞,字伯华,号松涧,永丰(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历知临江军、广东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为湖南提刑。事见明嘉靖《永丰县志》卷四、嘉靖《临江府志》卷四、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今录诗五首。

俞应佥:俞应佥(《宋诗拾遗》卷一二作奎),昌化(今浙江桐庐西北)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清道光《昌化县志》卷一一)。

俞野处:俞野处,生平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俞烈:(?—1213)临安人,字若晦,号盘隐居士。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光宗时以秘书郎出守嘉兴,上供及额即止,不苛取以邀赏。为司封郎官,寻借户部尚书,以忤韩侂胄罢。宁宗嘉定初知镇江府,抚辑流民有方。后权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于滥恩斜封,多格阻不行。有《盘隐诗编》、《掖垣制草奏议》、《北征集》等。

俞鼒: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应符:俞应符,字德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除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十三年,除刑部侍郎兼侍讲(《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七三),迁右谏议大夫(同上书选举一之二九)。十四年,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礼一四之一○八)。官至参知政事。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一。

俞俊:松江府上海人,字子俊,号云东。从顾琛游。历镇江路蒙古字学正、丽水巡检。张士诚据吴,俊以贿得署华亭县尹,多行酷政。后升平江路判官。

俞如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俞君锡:俞君锡(一二一九~?),字仲畴,莆田(今属福建)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八。有《竹屋诗稿》,方回为之作跋。事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桐江集》卷四。

俞允文:(1513—1579)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仲蔚。年未四十,不应科举,专力于诗文书法。为嘉靖广五子之一。有《俞仲蔚集》。

俞安期:苏州府吴江人,迁宜兴,老于南京,初名策,字公临,更名后,改字羡长。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世贞,世贞为之延誉,由是得名。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翏翏集》。

俞贞木:(1331—1401)元末明初苏州府吴县人,初名桢,后改贞木,字有立。元季不仕,洪武初以荐为乐昌知县,历都昌,请归。后以讼事牵连,被召入京究问。事白,将归,病卒。有《立庵集》。

俞心焦:俞心樵,1968年出生于福建,祖籍浙江绍兴,是当代中国优秀的思想家和代表性诗人之一,广为流传的诗歌有一代名诗《最后的抒情》、成名作《渴望英雄》、《墓志铭》等,多部对当代中国具有精神前瞻性的长诗,以及小说、剧本、理论著作。

俞律:俞律,1928年出生于 扬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51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文联研究室研究员,青春文学院教务主任,南京市政协党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书画室特聘画师,南京市政协京剧联谊会副会长等。

俞陛云: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浙江德清人,近代知名学者、诗人,并精通书法。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俞益谟:字嘉言(1653—1713),号澹庵,别号青铜。 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因先辈参军到陕西,安家于咸宁(今陕西宜川境内)。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入籍宁夏。15岁入学,20岁中举,次年登进士。

俞庸:镇江丹徒人,字时中。初为明道书院山长,成宗大德中试补户部令史,累迁尚服院都事。卒年六十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