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28 2018年 28 2014年 28
2013年 29 2007年 27 2006年 26
1995年 26 1987年 25 1982年 42
明朝 29 元朝 34 宋朝 23
北宋 15

起源

韩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信都氏。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韩姓渊源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78%,排在第二十五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67%,排在第二十九位。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宋元明600年里,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到惨重的损失。期间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o.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历史名人

韩姓古代名人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河南禹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王信?-前196年,韩国(今山西、河南一带),汉初将领,韩国太尉汉初将领,韩国太尉

韩信前231年-前196年,淮阴,汉初三杰、军事家,封淮阴侯。

韩延年?-前99年,郏城(今河南郏县),汉朝成安侯

韩安国?-前127年,梁成安(今河南汝州),汉朝宰相,一代名臣

韩当?-226年,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东吴名将

韩雄河南东垣,北周将领

韩擒虎538年-592年,大隋上柱国

韩愈768年-824年,河阳(今河南孟州),唐朝文学家

韩瑗606年-659年,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唐朝宰相

韩休672年-73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担任宰相,犯言直谏

韩滉723年-78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代画家,宰相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诗人,著有《玉山樵人集》

韩令坤北宋,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北宋开国名将

韩延徽882年-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辽朝宰相

韩崇训955年-1010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检校太傅

韩琦1008年-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三朝宰相

韩彦直尚书,宋朝名臣,绥德(今陕西绥德)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延州(今陕西绥德),韩家军统领,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韩侂胄1152年-1207年,安阳(今河南安阳),追封岳飞、开禧北伐

韩山童?-1351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

韩林儿?-1366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

韩爌1564年-1644年,山西永济,大明内阁首辅

韩文1441年-1526年,洪洞(山西洪洞),太子太傅,尚书

韩姓近代名人

韩锦云1806年-1874年,海南省文昌县,云南粮储道

韩复榘1891年-1938年,直隶霸州(今河北霸州),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

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姓氏源流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堂号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韩姓男孩取名

韩洪迅韩关言韩信墨韩盛迅韩伟恒韩礼荣韩杰凯韩航泽韩培踊韩良颖韩嘉锋韩晓柱韩远辉韩富仁韩博兴韩振烨韩震奎韩俊凡韩伊维韩博瑞韩巍程韩奇梁韩邦园韩溪赫韩东艺韩乐明韩弘庆韩浙蓄

韩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韩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韩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韩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韩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韩姓女孩取名

韩傲秋韩艺梦韩圣奇韩芝文韩茵琳韩九奚韩音苓韩洁婉韩如雨韩慕蕊韩雅茜韩佳舜韩佳梅韩琬云韩依奕韩如玉韩娅兰韩欣歆韩春惠韩傲欣韩雨芹韩美荷韩青书韩艾茜韩山晁韩菲瑶韩若枫韩佩秀

韩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韩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韩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韩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韩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韩的诗人

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偓: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韩翃: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韩非: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疁: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有萧闲词一卷,不传。共存词6首。赵万里有辑本。

韩仪:韩仪(839—?),字羽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长子,韩偓兄。出身官宦世家。唐末以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朱温篡唐,以不附朱全忠贬为棣州司马。诗一首。

韩元吉: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韩琦: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韩湘:韩湘,字北渚,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为韩愈侄孙、韩老成之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这是历史上的韩湘。历史上的韩湘是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士子,而且最后也如其所愿,功成名就。

韩玉:韩玉,字温甫,南宋词人,韩玉本金人,绍兴初挈家南渡。毛晋刻入六十家词,称其虽与康与之、辛弃疾唱和,相去如苎萝、无盐。著有《东浦词》,世人又称其“韩东浦”。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认为他与辛弃疾词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稼轩《贺新郎》······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叶“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叶“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韩京:韩京,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为京西制置司统制官。绍兴九年(一一三九),为广东兵马副总管。十六年,知循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九、一二八、一五五)。

韩世忠: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韩淲: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韩缜: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熙载: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后唐同光四年(926年)进士及第。开宝三年(970年)卒,年六十九,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其为“韩夫子”,时人谓之为“神仙中人”。其所撰诗文颇多。有《韩熙载集》5卷、《格言》5卷等,今皆佚。《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韩昭:韩昭,字德华,长安人。为蜀后主王衍狎客,累官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唐兵入蜀,王宗弼杀之。

韩晓:韩晓,高宗绍兴间知崇仁县(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由京西路转运判官知金州兼主管金房开达州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五年,提举四川茶马。七年,总领四川钱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一二、选举三四之二二、职官五九之二七)。

韩维: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绛: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第三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宋仁宗(1023-1063)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三名探花(榜眼是王珪,第四名是王安石),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元祐二年(1087),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

韩常侍:韩常侍——唐代诗人,著有《句》、《和人忆鹤》等。

韩某: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宗文:韩宗文,北宋,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亿孙,韩维子,韩缜侄。历官大理主簿(《元丰类稿》卷二一《韩宗文大理主簿制》)、光禄寺丞(《栾城集》卷二九《韩宗文光禄寺丞制》)。

韩退:宋稷山人,字知止,号安逸处士。师事种放。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隐嵩山,有诗名。吴遵路、石延年论其高节,诏赐粟帛。以寿终。

韩琮:韩琮[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成封,(唐诗纪事作代封,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及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诗名。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进士第。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观察使。琮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此后失官,无闻。

韩垂: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唐末诗人,颇有诗名。其《题金山诗》墨迹偶为庸儒所毁,南唐李建勋为赋一绝云:“尽日凭栏谁会我,只悲不见韩垂诗”(《金山》)。其为人见重如此。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全唐诗》存诗1首。

韩元杰:(1107—1156)宋开封人,字汉臣。韩亿后裔。少有大志,以荫选知临颍。宣抚刘光世重其才,荐知亳州。大破入侵之金兵,凯旋晋秩,未尝自伐其功。解官后寓居芜湖。

韩滉:韩滉(huàng)(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宰相,太子少师韩休之子。贞元三年(786年),韩滉去世,年六十五。获赠太傅,谥号“忠肃”。韩滉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摹写牛、羊、驴等动物尤佳。所作《五牛图》,元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好《易》及《春秋》,著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议》等,今均佚。《全唐诗》存诗二首。

韩彦质:韩彦质,延安(今属陕西)人。世忠第三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直秘阁。二十八年,行光禄寺丞。孝宗淳熙五年(1178),知秀州。六年,权两浙转运判官。七年,知平江府(《吴郡志》卷一一)。九年,除太府少卿、准西总领。十年,兼知临安府。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敏达(同上书礼五八之九○)。

韩定辞:生卒年不详。深州(今属河北)人,唐末五代时人。初为镇州王镕书记、观察判官。尝出使燕帅刘仁恭处,与其幕客马彧(一作郁)赋诗酬和,用词奥僻,人多不晓。后累官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二〇〇引《北梦琐言》、《唐诗纪事》卷七一。《全唐诗》存诗1首。

韩丕:(?—1009)宋华州郑人,字太简。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累擢著作佐郎,直史馆。端拱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河阳、濠州,冲淡自处,不奔竞于名宦,为太宗所嘉重。召为翰林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历知均、金、滁州,虽不优于吏事,尚能以清介自持。

韩性:(1266—1341)元绍兴人,字明善。博综群籍,尤邃于性理之学。为文博达俊伟,自成一家。居家教授,受业者甚众。巷夫街叟,童稚厮役,咸称为韩先生。宪府尝举为教官,不赴。卒谥庄节。

韩思彦:韩思彦,与贺遂亮同官御史,高宗时,待诏弘文馆。上元中卒。诗一首。

韩溉:韩溉,唐代江南诗人,代表着《松》、《柳》、《句》、《鹊》、《水》、《竹》等。

韩信同:(1252—1332)元福州宁德人,字伯循,号古遗。性颖异,工文赋,受学于陈尚德。领石堂教授,究心濂洛关闽之学。仁宗延祐间,应浙江乡举,与时不合,归即隐居不仕。四方受学者众,称古遗先生。有《四书标注》、《三礼易经旁注》及《书集解》等。

韩漪: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仙姑:韩仙姑,生卒年不详,宋女词人,有代表作《苏幕遮》一首留存于世。

韩仲宣:韩仲宣,高宗时人。诗四首。

韩彦古:(?—1192)宋延安人,字子师。韩世忠子。历官将作监丞,知严州、临安府。孝宗淳熙二年,以敷文阁待制知平江府,有士人持吏短长,投状以占能否,彦古洞察其状系属吏所为,捕而杖之,人皆服其神明。官至户部尚书。

韩希孟:(1242—1259)宋岳州巴陵人,名未详,以字行。或曰韩琦后裔。少明慧,知读书,能诗。嫁襄阳贾家。理宗开庆元年,元兵至岳阳,为卒所掠,赴水而死。

韩宗彦:韩宗彦(?~一○六○),字钦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以荫补将作监簿。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温公续诗话》)。至和元年(一○五四),为集贤校理。嘉祐三年(一○五八),为提点刑狱,以尚书兵部员外郎判三司盐铁勾院。五年,卒。

韩察:唐京兆万年人。韩滉孙。宪宗元和十一年,以侍御史为河东节度判官。元和末,为京兆富平县令,颇著能名。穆宗长庆元年,迁明州刺史。

韩嘉彦:韩嘉彦(1067—1129),字师茂,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贤相韩琦六子。宋代词人。生于治平四年(1067年),娶齐国公主(神宗第三女)为妻,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卒,谥端节。有子六子:韩恕、韩诏、韩诫、韩谘、韩瑛、韩燮。

韩竹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扬:韩漪,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为仙游簿(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二七)。

韩松:韩松,梴弟。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由知江州任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三二)。八年,为太府寺丞(同上书职官七三之四九)。今录诗八首。

韩履常:韩履常,字大博。理宗时知岳州。事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一六。

韩爱山: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亿:韩亿(972年—1044年),字宗魏,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名臣。咸平五年(1002年),韩亿登进士第,知永城县。景德二年(1005),通判陈、郓、许诸州。景祐四年(1037年),授参知政事,后罢知应天府。庆历二年(1042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有文集十卷,已佚。

韩铎:韩铎,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濮州(《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四○)。二年,权知曹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三年,为提点河东路刑狱。四年,提点陕西路刑狱、权河东转运使,徙江南东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二二○、卷二二二)。十年,以度支郎中知苏州(《续会稽掇英集》卷三)。

韩屿:韩屿,五代时人。为祠部郎官。与道士李守微友善。事迹据《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韩驹: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韩忠彦:韩忠彦(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宰相,魏郡王韩琦长子。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等职。哲宗赵煦在位时因政治立场不明,外放为定州知州,端王赵佶即位后回朝任门下侍郎,不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政期间与左相曾布不协,再次外放为大名府知府,旋即累贬为磁州团练副使。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韩忠彦去世,年七十二,后谥“文定”。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韩濬:韩浚(1893年4月15日—1989年9月7日),湖北黄冈新洲人(今属武汉市新洲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派往苏联红军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参谋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秋收起义(任副总指挥),后被捕脱党;抗战期间率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及雪峰山会战;1947年在莱芜战役中被俘,1961年被特赦释放;晚年任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1989年在武汉辞世,享年96岁。 

韩兼山:韩兼山,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东瓯诗存》卷八)。

韩弇:穆修,753—787, 唐河南河阳人。韩俞弟。登进士第。德宗贞元间,累官殿中侍御史。从浑瑊至平凉,与吐蕃会盟。后吐蕃劫盟,弇被擒,死之。

韩宗恕:韩宗恕(一○三九~一一二二),字求仁,开封(今属河南)人。缜子,陈尧佐孙婿。举进士,知金乡县(《鸡肋集》卷一六)。徽宗宣和四年卒,年八十四。

韩玉父:韩玉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曾从李清照学诗。事见《彤管遗编》卷一一。

韩缜姬: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奕:(1269—1318)元绍兴路萧山人,徙钱塘,字仲山。武宗至大元年授杭州人匠副提举。迁江浙财赋副总管。仁宗延祐四年进总管。

韩休: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性刚直,数次犯言直谏,因与萧嵩产生矛盾,被罢为工部尚书。后加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时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忠。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

韩准:韩准,号鹤山,宋朝人(《宋诗纪事》卷七○)。

韩思复:韩思复(652~725年) 字绍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官吏。少年勤学,事亲至孝,为人廉洁。

韩煜:韩煜,曾官通江令(清康熙《通江县志》卷一三)。哲宗元祐中知抚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

韩溥:名或作浦。宋京兆长安人。韩休后裔。后周恭帝显德初进士。太祖开宝三年,召为监察御史,累迁司门郎中。太宗淳化二年,以病辞职。博学善论,熟习台阁故事及唐代氏族,时号“近世肉谱”。尤善笔札,人多藏其尺牍。

韩昭裔:后唐清泰时宰相。诗一首。

韩伯修:韩伯修,字子长,长溪(今福建霞浦)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事见明嘉靖《福宁州志》卷八。今录诗二首。

韩璜:韩璜,字叔夏,开封(今属河南)人。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赐进士出身。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守右司谏。五年,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六年,改提点刑狱。

韩似山:韩似山,与陈景沂(肥遁子)有交(《全芳备祖》前集卷五)。

韩襄客:生卒年不详。汉南(今湖北随州)女子。一说为妓。善歌诗,知名于襄、汉间。玄宗开元间在世。孟浩然曾赠其诗。事迹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三引《诗史》。今存《闺怨诗》2句。《全唐诗》收入,缺题,《全唐诗续拾》补之。

韩绎:韩绎,字仲连,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官秘书丞,通判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提举府学(《金石萃编》卷一三四《京兆府小学规》)。事见《宋史》卷三一五《韩亿传》。

: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韩择木:韩择木,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活动于开元年间(713~740)。韩愈叔父。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择木善八分,虽无唐玄宗八分那样浑厚,可是很秀劲。

韩邦靖:(1488—1523)明陕西朝邑人,字汝度,号五泉。韩邦奇弟。正德三年与兄同登进士。授工部主事。上疏指斥时政,触怒武宗,下狱,夺职为民。嘉靖初起为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岁饥,力请发帑赈饥,不报。遂乞归。抵家病卒。有《朝邑志》、《五泉诗集》。

韩上桂: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韩宜可:明浙江山阴人,字伯时。洪武初,以荐授本县教谕。转楚王府录事。擢监察御史。为人正直,纠弹不避权贵。尝于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侍帝坐,从容燕语时,前出弹章,劾三人恃功怙宠,内怀反侧。帝怒,叱为快口御史,下锦衣卫狱。寻得释。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屡疏陈政事,多数报可。后坐事将受刑,太祖亲自审问,得免。未几,罢归。再起,撰诏称旨,特擢山西右布政使。寻以事谪安南。建文初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

韩作荣:韩作荣(1947~2013),笔名何安,黑龙江海伦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人、解放军工程兵战士、排长、师政治部干事,转业后任《诗刊》编辑,《人民文学》编辑、副主任、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2012月4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6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2013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6岁。 

韩东:韩东,著名诗人、作家、导演  ,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执导电影《在码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 

韩国强:韩国强,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江西临川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韩复榘:韩复榘[jǔ](1891年1月25日—1938年1月24日),字向方,直隶省顺天府霸州煎茶铺镇(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韩履祥:女,1945年生。高级经济师,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山西省太原市电焊机厂厂长,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改革大潮中,她迎风踏浪,开拓进取,敢于走企业自己的路。1986年7月,她率先在太原市集体企业中试行内部股份制她较早地对三项制度进行了改革;她冒着风险对全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把一个手工作坊变成一个年生产各类电焊机2000台的现代化企业,把不到1000平方米的矮小"马棚"式厂房变成3000多平方米的高大宽敞的生产办公大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