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12 2018年 12 2014年 12
2013年 12 2007年 12 2006年 12
1995年 11 1987年 12 1982年 15
明朝 14 元朝 23 宋朝 11
北宋 3

起源

孙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妫姓、芈姓、荀姓、姚姓。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姓和姚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须无,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 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孙氏名人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永和孙氏宗祠

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富阳。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一、(孫)sū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鲜、苗、水、彝、景颇、土家、哈尼、塔塔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系出姬姓。郑樵注云:“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2、郑樵又注:“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此乃复姓孙叔氏之省。一说姓孙名叔敖。

3、或系出妫姓。郑樵又注:“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按:无宇,浙江书局本《通志·氏族略》作‘无字’,误,据史径改。又,《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於‘孙氏’条‘错简’尤甚,其於‘……以王父字为氏。’后则作:‘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又有孙氏芈姓。楚令尹孙叔字之后也。’错简显见)之后也。”或言:“桓子之子书,戍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以字为氏,何用赐为?此当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孙武,以齐之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4、或系出子姓。《姓氏考略》据《汉孙根碑》注云:“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一支派。”

5、或为荀姓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注云:“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按:汉宣帝名询,与“询”、“荀”同音,故改荀姓为“孙”。)(6)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汉代夏侯婴的曾孙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夏侯氏后人又为孙氏。”

7、朝鲜族之孙姓,渊源颇长,在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大树部为渐梁部,姓孙。”见《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又,清代高丽族之孙姓,世居望京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族之孙佳氏改为单姓孙。见《满族姓氏录》。

9、景颇族之孙姓,多分布于今云南之梁河。由“喇松”氏所改。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春秋时吴有孙武;战国时齐有孙膑;三国时吴有孙坚、孙权;唐代有孙思邈;清代有孙星衍。

二、(孫)

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多此姓,上述6省孙姓约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58%。

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八世孙为卫武公,其子为惠孙,惠孙之孙仲武,以先祖字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亦称陈敬仲)之四世孙为无宇,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也。

3、系自芈姓。楚蚡冒之子蒍章之裔蒍敬,字孙叔,为楚尹令,其后以先祖字为氏。

4、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为一支派,见《汉孙根碑》。

5、战国时荀卿,名况(即荀子),至汉时避汉宣帝讳,时人称为孙卿,子孙有改称孙者。

6、汉时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公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唐时契丹人姓。唐时安禄山之殿中监孙孝哲,即契丹人。

8、清满洲人姓。世居益州、抚顺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后改为孙氏。今满族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益州。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亏容甸长官司副长官为孙氏,系傣族。

11、佤族木依库氏汉姓为孙。

12、景颇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均为孙。

13、台湾土著、土家、回、彝、阿昌、苗(135

孙姓名人:

孙良夫,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太原、东莞、吴郡、乐安。

历史名人

孙姓古代名人

孙武春秋时期齐国,山东,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

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成武县(伯乐)善相马者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今河南省淮滨县,楚国令尹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孙坚东汉,今浙江富阳,将领,长沙太守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今浙江,富阳,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

孙炎三国时期魏国,今山东博兴,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康东晋,今山西平遥,名士,御史大夫

孙楚西晋,今山西平遥,官员、文学家

孙绰东晋,今山西平遥,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孙盛东晋,今山西平遥,史学家、名士、官员

孙思邈唐朝,今陕西铜川,医学家

孙过庭唐朝,今浙江富阳,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位唐朝,今浙江绍兴,画家

孙方谏五代后周,名将

孙光宪宋朝初期,今四川仁寿县,诗人

孙奭北宋,今山东茌平,经学家、教育家

孙复北宋,今山西临汾,理学家、教育家

孙承宗明朝末期,今河北,军事战略家

孙传庭明朝,今山西代县,兵部侍郎

孙云球明末清初,今江苏吴江,学仪器制造家

孙奇逢明末清初,今河北保定,理学家

孙嘉淦清朝,今山西兴县,直隶总督

孙星衍清朝,今江苏武进,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孙诒让清朝,今浙江瑞安,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孙原湘清朝,今江苏常熟,诗人

孙毓汶清朝,今山东济宁,刑部、兵部尚书

孙禄堂清末,今河北顺平,武术家

郡望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永和孙氏宗祠

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富阳。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一、(孫)sū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鲜、苗、水、彝、景颇、土家、哈尼、塔塔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系出姬姓。郑樵注云:“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2、郑樵又注:“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此乃复姓孙叔氏之省。一说姓孙名叔敖。

3、或系出妫姓。郑樵又注:“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按:无宇,浙江书局本《通志·氏族略》作‘无字’,误,据史径改。又,《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於‘孙氏’条‘错简’尤甚,其於‘……以王父字为氏。’后则作:‘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又有孙氏芈姓。楚令尹孙叔字之后也。’错简显见)之后也。”或言:“桓子之子书,戍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以字为氏,何用赐为?此当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孙武,以齐之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4、或系出子姓。《姓氏考略》据《汉孙根碑》注云:“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一支派。”

5、或为荀姓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注云:“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按:汉宣帝名询,与“询”、“荀”同音,故改荀姓为“孙”。)(6)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汉代夏侯婴的曾孙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夏侯氏后人又为孙氏。”

7、朝鲜族之孙姓,渊源颇长,在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大树部为渐梁部,姓孙。”见《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又,清代高丽族之孙姓,世居望京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族之孙佳氏改为单姓孙。见《满族姓氏录》。

9、景颇族之孙姓,多分布于今云南之梁河。由“喇松”氏所改。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春秋时吴有孙武;战国时齐有孙膑;三国时吴有孙坚、孙权;唐代有孙思邈;清代有孙星衍。

二、(孫)

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多此姓,上述6省孙姓约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58%。

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八世孙为卫武公,其子为惠孙,惠孙之孙仲武,以先祖字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亦称陈敬仲)之四世孙为无宇,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也。

3、系自芈姓。楚蚡冒之子蒍章之裔蒍敬,字孙叔,为楚尹令,其后以先祖字为氏。

4、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为一支派,见《汉孙根碑》。

5、战国时荀卿,名况(即荀子),至汉时避汉宣帝讳,时人称为孙卿,子孙有改称孙者。

6、汉时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公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唐时契丹人姓。唐时安禄山之殿中监孙孝哲,即契丹人。

8、清满洲人姓。世居益州、抚顺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后改为孙氏。今满族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益州。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亏容甸长官司副长官为孙氏,系傣族。

11、佤族木依库氏汉姓为孙。

12、景颇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均为孙。

13、台湾土著、土家、回、彝、阿昌、苗(135

孙姓名人:

孙良夫,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太原、东莞、吴郡、乐安。

姓氏源流

一、(孫)sū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鲜、苗、水、彝、景颇、土家、哈尼、塔塔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系出姬姓。郑樵注云:“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2、郑樵又注:“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此乃复姓孙叔氏之省。一说姓孙名叔敖。

3、或系出妫姓。郑樵又注:“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按:无宇,浙江书局本《通志·氏族略》作‘无字’,误,据史径改。又,《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於‘孙氏’条‘错简’尤甚,其於‘……以王父字为氏。’后则作:‘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又有孙氏芈姓。楚令尹孙叔字之后也。’错简显见)之后也。”或言:“桓子之子书,戍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以字为氏,何用赐为?此当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孙武,以齐之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4、或系出子姓。《姓氏考略》据《汉孙根碑》注云:“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一支派。”

5、或为荀姓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注云:“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按:汉宣帝名询,与“询”、“荀”同音,故改荀姓为“孙”。)(6)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汉代夏侯婴的曾孙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夏侯氏后人又为孙氏。”

7、朝鲜族之孙姓,渊源颇长,在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大树部为渐梁部,姓孙。”见《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又,清代高丽族之孙姓,世居望京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族之孙佳氏改为单姓孙。见《满族姓氏录》。

9、景颇族之孙姓,多分布于今云南之梁河。由“喇松”氏所改。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春秋时吴有孙武;战国时齐有孙膑;三国时吴有孙坚、孙权;唐代有孙思邈;清代有孙星衍。

二、(孫)

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多此姓,上述6省孙姓约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58%。

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八世孙为卫武公,其子为惠孙,惠孙之孙仲武,以先祖字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亦称陈敬仲)之四世孙为无宇,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也。

3、系自芈姓。楚蚡冒之子蒍章之裔蒍敬,字孙叔,为楚尹令,其后以先祖字为氏。

4、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为一支派,见《汉孙根碑》。

5、战国时荀卿,名况(即荀子),至汉时避汉宣帝讳,时人称为孙卿,子孙有改称孙者。

6、汉时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公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唐时契丹人姓。唐时安禄山之殿中监孙孝哲,即契丹人。

8、清满洲人姓。世居益州、抚顺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后改为孙氏。今满族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益州。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亏容甸长官司副长官为孙氏,系傣族。

11、佤族木依库氏汉姓为孙。

12、景颇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均为孙。

13、台湾土著、土家、回、彝、阿昌、苗(135

孙姓名人:

孙良夫,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太原、东莞、吴郡、乐安。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一、(孫)sū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鲜、苗、水、彝、景颇、土家、哈尼、塔塔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系出姬姓。郑樵注云:“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2、郑樵又注:“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此乃复姓孙叔氏之省。一说姓孙名叔敖。

3、或系出妫姓。郑樵又注:“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按:无宇,浙江书局本《通志·氏族略》作‘无字’,误,据史径改。又,《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於‘孙氏’条‘错简’尤甚,其於‘……以王父字为氏。’后则作:‘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又有孙氏芈姓。楚令尹孙叔字之后也。’错简显见)之后也。”或言:“桓子之子书,戍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以字为氏,何用赐为?此当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孙武,以齐之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4、或系出子姓。《姓氏考略》据《汉孙根碑》注云:“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一支派。”

5、或为荀姓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注云:“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按:汉宣帝名询,与“询”、“荀”同音,故改荀姓为“孙”。)(6)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汉代夏侯婴的曾孙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夏侯氏后人又为孙氏。”

7、朝鲜族之孙姓,渊源颇长,在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大树部为渐梁部,姓孙。”见《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又,清代高丽族之孙姓,世居望京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8、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族之孙佳氏改为单姓孙。见《满族姓氏录》。

9、景颇族之孙姓,多分布于今云南之梁河。由“喇松”氏所改。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春秋时吴有孙武;战国时齐有孙膑;三国时吴有孙坚、孙权;唐代有孙思邈;清代有孙星衍。

二、(孫)

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多此姓,上述6省孙姓约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58%。

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八世孙为卫武公,其子为惠孙,惠孙之孙仲武,以先祖字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亦称陈敬仲)之四世孙为无宇,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也。

3、系自芈姓。楚蚡冒之子蒍章之裔蒍敬,字孙叔,为楚尹令,其后以先祖字为氏。

4、其先出自殷比干,则又别为一支派,见《汉孙根碑》。

5、战国时荀卿,名况(即荀子),至汉时避汉宣帝讳,时人称为孙卿,子孙有改称孙者。

6、汉时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公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唐时契丹人姓。唐时安禄山之殿中监孙孝哲,即契丹人。

8、清满洲人姓。世居益州、抚顺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后改为孙氏。今满族姓。

9、清高丽人姓。世居益州。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亏容甸长官司副长官为孙氏,系傣族。

11、佤族木依库氏汉姓为孙。

12、景颇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均为孙。

13、台湾土著、土家、回、彝、阿昌、苗(135

孙姓名人:

孙良夫,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太原、东莞、吴郡、乐安。

孙姓男孩取名

孙洪迅孙关言孙信墨孙盛迅孙伟恒孙礼荣孙杰凯孙航泽孙培踊孙良颖孙嘉锋孙晓柱孙远辉孙富仁孙博兴孙振烨孙震奎孙俊凡孙伊维孙博瑞孙巍程孙奇梁孙邦园孙溪赫孙东艺孙乐明孙弘庆孙浙蓄

孙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孙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孙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孙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孙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孙姓女孩取名

孙傲秋孙艺梦孙圣奇孙芝文孙茵琳孙九奚孙音苓孙洁婉孙如雨孙慕蕊孙雅茜孙佳舜孙佳梅孙琬云孙依奕孙如玉孙娅兰孙欣歆孙春惠孙傲欣孙雨芹孙美荷孙青书孙艾茜孙山晁孙菲瑶孙若枫孙佩秀

孙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孙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孙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孙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孙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孙的诗人

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孙光宪: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孙纬:博州武水人,字中隐。孙公器孙。懿宗咸通八年,中宏词科。累迁左司郎中。僖宗时出为歙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能诗。

孙山:吴人。性滑稽,有才。赴举时,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未中,山名列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中否,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遂称考试不中为“名落孙山”。

孙郃:孙郃,男,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九〇六年(唐朝末)前后在世,字希韩,浙江台州仙居人。公元八九七年(乾宁四年)登进士及第。好荀、扬、孟之书。官校书郎,河南府文学。朱温篡唐,归隐。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孙氏文纂四十卷,孙氏小集三卷,传于世。

孙氏:生卒年不详。进士孟昌期妻。乐安(今山东博兴)人,一云乐昌(今属广东)人。孙氏善诗,常代其夫作诗。后以为才思非妇人之事,遂焚其诗集,自是专以理家为事。事迹散见《北梦琐言》卷六、《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全唐诗》存诗3首。

孙元晏:孙元晏,晚唐诗人。江宁(今南京)人。生平事迹无可考。

孙绰:(314—371)东晋太原中都(今晋中榆次)人,字兴公。孙楚孙。少以文称。初居会稽,游放山水。与许珣并为玄言诗人,亦能赋,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自谓掷地有金石声,为当时文士之冠。名公之碑,必请绰为文。除著作佐郎,累迁廷尉卿,领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孙思邈: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实:孙实,字若虚,早年从朱长文学。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吴郡志》卷二八)。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知台州,六年六月替(《嘉定赤城志》卷九),未再官而卒。事见《中吴纪闻》卷四、《吴郡志》卷二八。今录诗二首。

孙发:孙发,字妙仲,丰城(今属江西)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徽宗崇宁初为崇仁县尉(《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后知永丰县,以母老致仕。有《敷山集》,已佚。明嘉靖《丰城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三首。

孙万寿:孙万寿(?~608)字仙期,一字遐年,隋信都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前后七年中,年五十二岁。祖宝,魏散骑常侍。父灵晖,齐国子博士。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大业元年(605)转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万寿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时年五十二。万寿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九首。

孙洙: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50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皇祐元年(1049)进士,授秀州法曹。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出知海州,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孙贤良集》,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孙锐:孙锐,吴江平望(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授庐州佥判。时元兵南侵,愤贾似道误国,挂冠归。端宗景炎二年卒,年七十九。遗著由友人赵时远于元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编为《孙耕闲集》。事见本集卷首赵时远序及卷末《耕闲孙先生墓志铭》。

孙逖:孙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孙应时:(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孙楚:(?—293)西晋太原中都人,字子荆。才藻艳拔,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迁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恃才傲物,遂构嫌隙,致湮废积年。后扶风王司马骏与楚旧好,起为参军。官终冯翊太守。

孙处玄:孙处玄,唐时人,长安中征为左拾遗。很擅长写作文章,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神龙初,功臣桓彦范等用事,处玄遗彦范书,论时事得失,彦范最终没有采纳,于是去官还乡里。以病卒。

孙昌胤:生卒年不详。胤,一作允,一作裔,皆后人避讳改。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德宗贞元六年(790)任秘书少监,其后行迹不详。事迹散见柳宗元《与韦中立书》、《旧唐书·赵宗儒传》、《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4首。

孙嵩:(1238—1292)徽州休宁人,字元京。以荐入太学。宋亡,隐居海宁山中,誓不复仕,杜门吟咏,自号艮山。有《艮山集》。

孙永:(1019—1086)赵州平棘人,徙居长社,字曼叔。孙冲孙。以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庆历六年进士。累官太常博士。神宗朝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降知和州,称青苗、助役法“强民出息输钱代徭,不能无重敛之患”。知开封府,反对市易抵当法,罢提举中太一宫。哲宗时召拜工部尚书,请罢保马、保甲、免役法。卒谥康简。外和内劲,议论持平,不屈权势,范纯仁、苏颂皆称为国器。

孙鲂:孙鲂(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江西乐安(全唐诗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著名诗人。

孙道绚: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善诗词,笔力甚高。遗词六首。

孙逸:孙逸,字仲举。高宗建炎三(一一二九),知濠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九)。除大理少卿(《斐然集》卷一三制词)。绍兴六年(一一三六)知台州。

孙冲:赵州平棘人,字升伯。第进士。授将作监丞,累迁太常博士。河决棣州,受寇准命按视,还言:徙州动民,不如塞河为便。遂知棣州。从秋至春,凡四决,皆塞之。除殿中侍御史。移知襄州。又以侍御史为京西转运,塞滑州决河,权知滑州。累擢刑部郎中,历湖北、河东转运使,知河中府、潞州、同州,所至以强干称。官至给事中。

孙因:庆元慈溪人。孙梦观兄。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仕至朝请大夫。晚年隐居四明山。博综古今,善属文,尝采会稽遗事作《越问》,以补王十朋《风俗赋》之缺。

孙棨:[唐](约公元八八九年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唐信都武强人,字文威,号无为子。屡试不第。后历官侍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棨著有《北里志》一卷,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当时宰相卢携。

孙鼎:孙鼎(?—1457年),字宜铉,庐陵人。永乐年间举人。历松江教授,后为御史。天顺元卒于家中。

孙介:(1114—1188)越州馀姚人,字不朋,号雪斋野叟。孙畴弟。幼随兄入郡庠,受业于胡宗伋。兄卒,从友厉德辅肄业于紫溪。既冠,授书自给,益发愤求学,至老不倦。

孙岩:徽州休宁人,字次皋,号爽山。孙嵩弟。诗清劲苦淡,如其为人。有《爽山集》。

孙何:(961—1004)蔡州汝阳人,字汉公。少识音韵,善诗文,为王禹偁所重,与丁谓齐名。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第一。累迁右司谏。真宗朝历权户部判官、京东转运副使、判太常礼院、知制诰掌三班院。屡有建言,尝疏请将三司所辖还户部,渐复六部各司其职之制,又极论军政腐败,将帅无能及畏懦玩寇等。有《驳史通》及文集。

孙信臣: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欣: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为玄宗开元、天宝间诗人。高适于开元末作《别孙诉》诗,原注:“时俱客宋中。”“欣”“诉”同字,或是同一人。《全唐诗》存诗1首。

孙应求:孙应求,字伯起,馀姚(今属浙江)人。介子、应时长兄。乡贡进士。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五。今录诗十一首。

孙甫:(998—1057)许州阳翟人,字之翰。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以杜衍荐,授秘阁校理。献《三圣政范》,以为讽谏。改右正言。屡上言指摘仁宗宫廷生活侈靡,对杜衍及知交尹洙之过失亦直言不讳,并反对宋夏议和,以鲠亮不私著称。后出知邓、安、陕、晋州,历任江东、两浙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留为侍读,卒。有《唐史记》。

孙翥: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蕃:孙蕃,男,明朝直隶进士。才华比张北海,操艇万言,立马可待,呼为“文章太守”云。

孙夫人:孙夫人,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曾为左将军刘备之妻。《三国志》称之为孙夫人。

孙炳炎:孙炳炎,字起晦,馀姚(今属浙江)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调福州府教授。历湖南幕官,改淮东饷幕,通判太平州。入为宗正丞,擢吏部郎,出知饶州,除军器监,以言罢。恭宗德祐间以江西提刑继文天祥知赣州(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七)。事见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一九。

孙承宗:(1563—1638)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孙偓:孙偓(840年—916年),唐代大臣。字龙光。父孙景商。今东昌府区沙镇人。第进士,历显官。以户部侍郎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后又兼礼部尚书等职。

孙固:(1016—1090)郑州管城人,字和父。第进士。调磁州司户参军。神宗立,擢知通进银台司。历知澶州、审刑院、判少府监等,反对经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为相,与安石议事多不合,极论青苗法不便。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哲宗时知河南府。元祐间拜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官至右光禄大夫。卒谥温靖。

孙叔向:生卒年、字贯不详。《全唐诗》存诗3首。《送咸安公主》诗系德宗贞元四年(788)十月为德宗女咸安公主远嫁回纥可汗而作。又曾作诗上宰相李泌。事迹据《唐诗纪事》卷二八。

孙沔:孙沔(996年—1066年),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宋仁宗时历监察御史、陜西转运使。曾两知庆州,因有外交治才,颇受依用。皇祐年间,任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因协助狄青平定侬智高有功,授枢密副使。后因“淫纵无检”遭御史弹劾,徙官寿州。宋英宗即位后,被起为资政殿学士、知河中府,改知庆州。治平三年(1066年),改观文殿学士、知延州,在赴任途中去世,年七十一(一作七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威敏”。《全宋诗》录其诗四首。

孙舣:孙舣,宋朝词人,著有【菩萨蛮】(落梅) 。

孙梦观:(1200—1257)庆元慈溪人,字守叔。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历知嘉兴府、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有户部遣官督赋急如星火,梦观言“宁委官以去,毋病民以留”,力求奉祠,遣官夜遁得免。累迁给事中兼国子监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求补外,出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人以为有古循吏风。俄以疾卒。

孙正平: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咸:南唐时人。能预知灾异,又善为诗。后主开宝初,题诗于庐山九天使者庙,有“秦淮两岸沙埋骨,湓浦千家血染尘”之句。数年后宋师灭南唐,人谓其言皆应验。后卒于南昌。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三二引《拾遗》。《全唐诗》存诗1首。

孙浩然:孙浩然,宋代词人,不详其人。王诜曾画其《离亭燕词意》,作《江山秋晚图》(见攻媿集卷七十)。

孙锡:(991—1068)宋真州人,字昌龄。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以文学见称。知仁和县,政尚仁恕,而穷治凶恶不贷者。迁国子监直讲,预校《史记》、前后《汉书》及《南史》、《北史》,修《集韵》。累迁开封府推官,坐事谪去。召还,同判尚书刑部。迁提点淮南刑狱,考课为当时第一。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颍、许、蔡难民。官至司封郎中,以老致仕。

孙定:涪州人,字志之。屡试进士,皆不第。昭宗景福二年,下第后出京城开远门,醉中赋诗寄孙储,诉悲苦之情。晚年丧志,放情杯酒。竟无成而终。曾作诗千余首,多毁于兵火。

孙应符:孙应符,字仲潜,馀姚(今属浙江)人。介子、应时仲兄。今录诗十一首。

孙頠:孙頠,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孙頠约代宗时登进士第,郎士元以诗贺之。

孙复:(992—1057)晋州平阳人,字明复。举进士不第,遂退居泰山,研学《春秋》,世称泰山先生,石介等皆师事之,李迪以弟女妻之。范仲淹、富弼荐其经术,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召为迩英阁祗候说书。以讲说多异先儒,出为州县佐官。复召入,累迁殿中丞。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等。

孙雄飞:孙雄飞,字翚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吴郡志》卷二八)。五年,除秘书省正字。六年,为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事见《南宋馆阁录》卷八。今录诗三首。

孙仅:(969—1017)蔡州汝阳人,字邻几。孙何弟。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景德初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迁右正言、知制诰,同知审官院。以尝倅京府,谙民政,命知永兴军府,为政颇宽。大中祥符初,还知审刑院,累进给事中。有《甘棠文集》。

孙元卿:孙元卿,字东伯,乐清(今属浙江)人。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历太学正(《攻愧集》卷三九《主管户部架阁孙元卿太学正》)。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除武学博士(《止斋集》卷一八)。官至国子监丞。事见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七。今录诗三首。

孙翃:孙翃,唐代诗人,尝以监察御史使洪州。张九龄在洪州时,翃与往还。诗一首。

孙抗:(998—1051)歙州黟县人,字和叔。仁宗天圣五年得同学究出身,复登进士第。历来安主簿、洪州司理。迁知浔州,改庙作学堂,讲说文艺。未几,旁州之士亦来从学。庆历二年为监察御史里行,累除广西转运使。会遣将征侬智高,因督吏输饷、治城修械有功,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有文集。

孙应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绍远:孙绍远,字稽仲,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知兴化军(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二)。十三年,供职广南西路(《粤西金石略》卷九)。著有《大衍方》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谷桥愚稿》十卷(《宋史·艺文志》),皆佚。辑有《声画集》传世。

孙邦:孙邦,新城(今属浙江)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明万历《杭州府志》卷一○七)。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为婺州教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以左朝奉郎充奉使书状官(同上书卷七二)。六年添差通判平江(同上书卷一○六)。十一年由江西路转运判官放罢(同上书卷一四一)。今录诗六首。

孙仲鳌:孙仲鳌,字道山,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司勋员外郎(《海陵集》卷一六《孙仲鳌除司勋员外郎制》),事见《南宋馆阁录》卷八。

孙惟信:孙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开封(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岁。以祖荫调监,不乐弃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苏、杭最久。一榻外无长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间,公卿闻其至,皆倒屣而迎长。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老江湖间。淳祐三年客死钱塘,年六十五。有《 花翁词 》一卷,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

孙吴会:孙吴会(?~一二七○),字楚望,号霁窗,晚号牧隋翁,淮安(今属江苏)人,居京口。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宝祐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景定五年(一二六四),知常州。度宗咸淳六年卒。有《煮石吟稿》,已佚。事见《至顺镇江志》卷四、一九。

孙应凤:孙应凤(?~一二六一),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调德化县尉,迁将作监簿。景定二年知江阴军,卒。事见《至顺镇江志》卷一八、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二、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二。今录诗六首。

孙觌: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孙文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起卿:孙起卿,吴郡(今江苏吴县)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事见《吴郡志》卷二八。

孙迈:孙迈,太祖乾德元年(九六三)授赤县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以太常博士知扬州,次年改知池州(《骑省集》卷二六《崇道宫碑铭》)。至道间知江州(《庐山记》卷二)。今录诗五首。

孙懋:孙懋,字季敏,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一一五六)知崇仁县。事见清同治《崇仁县志》卷六之三。今录诗二首。

孙顾:孙顾,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清露被皋兰》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二。

孙周卿:孙周卿[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不详,古邠(今陕西旬邑县东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谓“邠”乃“汴”之误,则云其河南开封市人。曾客游湘南、巴丘。有女蕙兰,工诗,嫁诗人傅若金,早卒。

孙祖德:潍州北海人,字延仲。第进士。历任西京留守司通判、侍御史、知谏院等。以言仁宗郭皇后不当废获罪。久之,迁天章阁待制。又反对三司判官以药化铁为铜铸钱之计划,出知充、徐诸州府。后以吏部侍郎致仕。

孙升:高邮人,字君孚。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哲宗元祐初为监察御史,多所建明。尝比苏轼于王安石,谓其德业器识不足,不可使辅佐经纶,时论讥其失言。历侍御史、中书舍人,累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绍圣间坐劾,累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有《孙公谈圃》。

孙子光:孙子光,曾知湖州(清《东林山志》卷二二)。今录诗二首。

孙周翰:孙周翰,穆之子,赐童子出身。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二。

孙汝勉:孙汝勉,字堂夫,号竹村,宁德(今属福建)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武举特奏名。官终监镇(明嘉靖《宁德县志》卷三)。

孙革:孙革,宪宗朝为监察御史。诗一首。

孙颀:孙颀,字景修,号拙翁,长沙(今属湖南)人。真宗咸平间进士。曾知桂阳军,迁湖北转运使,终太常少卿。事见《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一八。

孙子多:孙子多,扬州伶人。武宗会昌初,李绅为淮南节度使,时宿老郑傪犹在江淮幕中,设筵以迎李绅,出家乐侑之,舞者年老。孙子多乃献口号以讥之。宣宗时,又作语戏节度使崔铉夫妇。《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

孙子进:孙子进,名未详,晋陵(今江苏武进)人(《章泉稿》卷一)。与子肃为兄弟。和赵蕃多有唱和。

孙子秀:(212—1266)越州馀姚人,字元实。理宗绍定五年进士。为吴江主簿,日诣学宫与诸生讲论义理。知金坛县,严保伍,厘经界,结义役,赈流民,兴学校。累迁浙西提刑兼知常州,平反冤狱,击贪举廉。移江东提刑。度宗时,兼知临安府,以言罢。起知婺州卒。

孙坦:孙坦,男,汉族,1970年9月生,黑龙江勃利人,中共党员,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学专业管理学博士。

孙不二:(?—1182)宁海州人。丹阳顺化真人马钰之妻,与钰同师重阳王真人,诣金莲堂出家。世宗大定中居洛阳风仙姑洞,越八年,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传为仙去。

孙景文:抗美援越烈士之一,安葬于广西宁明县烈士陵园。

孙杓:孙杓,字居敬,东阳(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累迁太学正,进监丞。出知汉阳军,改黄州,迁湖南提刑,终兵部郎官。有《畸庵集》,已佚。事见清康熙《金华府志》卷一六。

孙直臣:孙直臣,赣县(今属江西)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五)。

孙居敬:孙居敬,宋代词人。名杓,字居敬。东阳(今属浙江)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孙嚞:孙嚞(1212—1287),余姚人,字崧卿,号耕宽,曾中嘉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常州知府,晋升朝议大夫,人称孙常州。晚年在“姚山别业”(余姚市梁弄镇姚巷自然村)内营造房屋,位于孙子秀居房和方山京居房中间地段,为三合院式,前厅后堂,两边厢房,中有庭院,栽种花木,墙门台阶两侧饰以硕大石质抱鼓,另成一景。因孙嚞号耕宽,故名为“耕宽堂”。

孙琏:南安大庾人,字器之。家贫而嗜书,喜吟诗。终生不仕,耕种纺织为生,寿至百岁。

孙蜀: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唐末诗人。与诗人方干友善,干有《别孙蜀》诗。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一。《全唐诗》存诗1首。

孙唐卿:青州人,字希元。少有学行,韩琦甚器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第一。通判陕州,熟谙吏事,体恤民情。旋遭父丧,毁瘠呕血而卒。

孙士廉: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子肃:孙子肃,名未详,晋陵(今江苏武进)人(《章泉稿》卷一)。与赵蕃多有唱和。

孙文昭:孙文昭(一一一四~一一四五)(《宋诗纪事》卷五一作孙皓),字子尚,开封(今属河南)人,南渡后侨居会稽。与王十朋多有唱和。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三十二。事见《梅溪前集》卷一八《祭孙子尚文昭》。

孙素:孙素,字少初,丰城(今属江西)人。度宗咸淳末曾应礼部试,不第。年未五十卒。事见《吴文正集》卷一五《孙少初文集序》。今录诗二首。

孙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揆:(?—891)唐博州武水人,字圣圭。孙逖五世从孙。第进士,辟户部巡官。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昭宗讨李克用,以揆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既而更昭义军节度使,以本道兵会战。克用伏兵刀黄岭,执揆,厚礼将用之,揆大骂不屈,克用怒,使以锯解之,詈声不辍至死。

孙长史女: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冕:临江军新淦人,字伯纯。太宗雍熙间进士。真宗天禧中为尚书礼部郎中,直史馆。出守苏州,甫及引年,即归隐九华山,再召竟不起。

孙璋:五代时后唐齐州历城人。由行伍累迁指挥使。邺兵之变,从明宗赴难京师。天成初,历赵、登二州刺史。长兴初,授鄜州节度使,罢镇,卒于洛阳,年六十一。

孙月境: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佺:孙佺(?-712年),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唐朝中期将领,宰相孙处约之子。唐睿宗延和元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代替薛讷为幽州大都督。率兵讨伐奚和契丹,发动冷陉之战,唐军败绩。孙佺及副将周以悌被擒,为突厥默啜可汗所害。

孙侔:(1019—1084)湖州乌程人,字少述。初名虔,字正之。为文奇古。与王安石、曾巩游。事母甚孝,志于禄养,屡举进士不第。母卒,誓终身不仕,客居江淮,数荐皆不就。

孙元方:孙元方,真宗景德间为开封府兵曹(《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六之四),大中祥符初官殿中丞。乾兴元年(一○二二),因嘱丁谓党,以权盐铁判官、工部郎中知宿州。

孙奭:(962—1033)博州博平人,徙居郓州须城,字宗古。太宗端拱二年“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历国子监直讲、工部郎中,擢龙图阁待制,力谏真宗迎天书、祀汾阴事,出知密、兖等州。仁宗时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修《真宗实录》。再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有《经典徽言》、《五经节解》、《乐记图》、《五服制度》等。

孙旦:孙旦,颍昌府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永父。赠银青光禄大夫。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三《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孙公神道碑铭》。

孙岘:五代时虔州南康人,字文山。仕南唐为郎中。李璟时,虔州节度使、信王李景逿辟为掌书记。景遏有失,常苦言规正。又与徐铉交好深至,历二纪有余。卒后,景逿厚恤其孤。

孙大雅:孙大雅,无锡(今属江苏)人。近子。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右迪功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八年,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一三)。二十九年,通判越州(《鸿庆居士集》卷三一《送删定侄倅越序》)三十二年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六)。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秀州。

孙伯容: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伯温:隆兴丰城人,字南叟。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龙城教官,知新昌县,以绳豪氏竞田而被谪,新昌人有“平田谣”纪其事。后知临湘县。尝师杨简,又从杨方受为己之戒。博学,工诗文。有文集。

孙蕡:(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孙一元:(1484—1520)明人,自称关中(今陕西)人,字太初,自号太白山人。风仪秀朗,踪迹奇诘,乌巾白帢,铁笛鹤瓢,遍游名胜,足迹半天下。善为诗,正德间僦居长兴吴珫家,与刘麟、陆昆、龙霓、吴珫结社倡和,称苕溪五隐。有《太白山人稿》。

孙作: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名作,以字行,一字次知。为文醇正典雅,动有依据。尝著书十二篇,号为《东家子》。元末避兵吴中,尽弃他物,独载书两簏。张士诚廪禄之,旋以母病谢去。明洪武六年聘修《大明日历》,授编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为国子助教,累擢司业,归卒于家。有《沧螺集》。

孙炎:(1323—1362)明应天府句容人,字伯融。元末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谈辨风生,雅负经济。朱元璋下金陵,炎从征浙东,以功授池州同知,进华阳知府,擢行省都事,克处州,授总制,措置有方。后为苗将贺仁德部俘杀,年四十。太祖即位,追封丹阳县男,谥忠悯。有《左司集》。

孙宜:(1507—1556)湖广华容人,字仲可,一字仲子,号洞庭渔人。孙继芳子。嘉靖七年举人。工文,著作甚富。有《洞庭山人集》、《国朝事迹》、《遁言》和《明初略》等。

孙七政:苏州府常熟人,字齐之,自号沧浪生。能诗好客。与王世贞等交游。有《松韵堂集》。

孙继芳:孙继芳(1483-1541),字世其,号石矶。湖南华容人。少时颖敏,日诵千言,与明前七子首领人物何景明为同窗同年好友,何景明19岁考上进士,即拜其为师,后游太学拜吕楠为师。熟读经史,精通古文辞。孙继芳是正德辛未科(1511)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司郎中,云南督学按察司副使。著有《石矶集》、《矶园稗史》、《霞山集》等。

孙华:元明间浙江永嘉人,侨居华亭,字元实。幼工诗,诵经考史,以博雅闻。尤工医,以荐为医学教授,有旨待诏尚方,辞免。所居小阁,列古彝鼎、法书、名画,焚香静坐。书非佳墨熟纸不作,饮馔非精洁不食,士非贤不交。年八十余尚在。

孙斯亿:孙斯亿(1529-1590),字兆儒,号云梦山人,湖南华容人。

孙承恩:(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孙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大雨:孙大雨(1905年1月21日—1997年1月5日),原名孙铭传  ,字守拙,号子潜,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翻译家,民盟成员  ,“清华四子”之一。

孙大梅:孙大梅

孙玄常: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孙揆均:孙揆均(1866-1941),字叔方,又名道毅,号寒厓、江东孙叔、叔舫、老虎、鹤主(来鹤楼主人),江苏无锡人,孙继皋第九世裔孙。

孙樵:[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可之,(《文献通考》作隐之。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关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八五五年)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广明初,(公元八八o年)黄巢入长安。樵随僖宗奔赴歧陇,授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樵尝删择所作,得三十五篇,为《经维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所做古文,刻意求新,自称是韩愈的四传弟子。

孙枝蔚:(1620—1687)明末清初陕西三原人,字豹人。世为巨商。明末散家财起兵,与李自成军对抗。兵败,只身走扬州读书,刻意为诗。康熙十八年举鸿博,自陈衰老,不应试,授内阁中书衔。有《溉堂集》。

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洤:孙洤(1640—1700)字静紫,一字担峰。河南辉县人,孙奇逢孙。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担峰诗》,有《趵突泉和赵松雪韵》五首。

孙瑶华:孙瑶华,女,字灵光。是当时的金陵名妓,工诗词,后嫁汪景纯。

孙艾:苏州府常熟人,字世节,号西川翁。好学任侠,尝凿虞山阳崖为泉,结庐以待游者。父丧,致十郡客来唁。有《西川集》。

孙洙: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祖籍安徽休宁。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