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47 2018年 47 2014年 45
2013年 47 2007年 47 2006年 43
1995年 33 1987年 40 1982年 13
明朝 32 元朝 32 宋朝 14
北宋 22

起源

吕姓主要源自:姜姓、高姓、姬姓、任姓。

吕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吕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吕姓起源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吕姓起源四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

2、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为氏。”

3、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

二、

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

吕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

2、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

3、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

4、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

5、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邻)氏、叱吕引氏均改为吕氏。

6、清满洲人姓。

7、黎、仫佬、彝、回、台湾土著、土、蒙古(255、344)、土家、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吕姓名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

郡望: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

历史名人

吕姓古代名人

吕尚周朝(前1156~前1017),辅佐六位周王,巩固国家统治,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齐国始祖,东海海滨

吕不韦战国末期(?~前235年),著《吕氏春秋》,杂家代表,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

吕臣秦朝(?前235~前173),重建张楚政权,农民起义将领,世袭父爵新阳侯

吕雉汉朝(前241~前180),

吕母新朝(?~18),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琅琊海曲

吕布东汉(?~198),名将,五原九原

吕蒙东汉,名将,汝南富陂

吕范三国(?~228),东吴名将、大司马,汝南细阳

吕据三国,

吕岱三国(161~256),吴国,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广陵海陵

吕忱晋朝,著《字林》,文学家

吕静晋朝,著《韵集》,音韵学家

吕洛南北朝,北魏,官至羽林中郎将,后封成武侯,代今蔚县

吕光晋朝(337~399),后凉建立者,前秦将领,略阳

吕永吉隋朝,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才唐朝,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博州清平

吕向唐朝,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书法家、学者,甘肃泾川

吕洞宾唐朝,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吕蒙正宋朝(?~1011),状元、宰相,河南洛阳

吕端宋朝(935~1000),宰相,幽州安次

吕夷简宋朝(978~1040),维护国家安定,子公著、公弼,宰相、政治家,封号“申国公”,寿州

吕公著北宋(1018~1089),寿州

吕公弼北宋(1007~1073),都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进枢密使,寿州

吕颐浩宋朝(1071~1139),齐州

吕大防北宋(1027~1097),京兆蓝田

吕大临北宋(1044~1091),著古器物图录《考古图》,金石学家,中国考古学鼻祖,京兆蓝田

吕惠卿北宋(1032~1111),王安石变法第二号人物,政治改革家,参知政事,泉州晋江

吕祖谦南宋(1137~1181),六世祖为吕公弼,理学大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寿州

吕纪明朝,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浙江鄞县

吕柟明朝(1479~1542),著有《周易说翼》等。著名理学家。陕西高陵

吕坤明朝,著有《呻吟语》《吕坤全集》等,文学家、思想家。官刑部左、右侍郎,河南宁陵

吕大器晚明(1586~1649年),重臣。遂宁北坝

吕天成明朝,著《曲品》,戏曲理论家,浙江余姚

吕留良明末(1629~1683),著述多毁,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思想家、诗人、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浙江崇德

吕载扬清朝(1752—1825),著名地方乡绅,浙江缙云

吕天俸清朝,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大将,官至乌鲁木齐提督

吕凤子(1886~1959),创办中国最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神州美术院,与齐白石齐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吕思勉(1884~1957),著《白话本国史》等,中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江苏常州

吕振羽(1900~1980),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学家,有红色教授之誉,湖南邵阳

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江苏丹阳

吕紫剑(1893-2012),创编了“八卦浑元养生功”,中国武术家,被誉为“长江大侠”

吕光十六国(337~399),氐族,略阳人,后凉建立者,字世明

吕绍十六国(?~399),氐族,略阳人,后凉第二代皇帝

吕纂十六国(?~401),氐族,略阳人,后凉第三代皇帝

吕隆十六国(?~416),氐族,略阳人,后凉末代皇帝,字永基

吕伯夷虞夏,吕姓始祖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

2、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为氏。”

3、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

二、

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

吕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

2、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

3、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

4、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

5、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邻)氏、叱吕引氏均改为吕氏。

6、清满洲人姓。

7、黎、仫佬、彝、回、台湾土著、土、蒙古(255、344)、土家、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吕姓名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

郡望: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

2、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为氏。”

3、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

二、

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

吕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

2、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

3、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

4、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

5、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邻)氏、叱吕引氏均改为吕氏。

6、清满洲人姓。

7、黎、仫佬、彝、回、台湾土著、土、蒙古(255、344)、土家、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吕姓名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

郡望: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

堂号

“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

2、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以食邑为氏。”

3、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

二、

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

吕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

2、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

3、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

4、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

5、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邻)氏、叱吕引氏均改为吕氏。

6、清满洲人姓。

7、黎、仫佬、彝、回、台湾土著、土、蒙古(255、344)、土家、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吕姓名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

郡望: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

吕姓男孩取名

吕洪迅吕关言吕信墨吕盛迅吕伟恒吕礼荣吕杰凯吕航泽吕培踊吕良颖吕嘉锋吕晓柱吕远辉吕富仁吕博兴吕振烨吕震奎吕俊凡吕伊维吕博瑞吕巍程吕奇梁吕邦园吕溪赫吕东艺吕乐明吕弘庆吕浙蓄

吕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吕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吕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吕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吕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吕姓女孩取名

吕傲秋吕艺梦吕圣奇吕芝文吕茵琳吕九奚吕音苓吕洁婉吕如雨吕慕蕊吕雅茜吕佳舜吕佳梅吕琬云吕依奕吕如玉吕娅兰吕欣歆吕春惠吕傲欣吕雨芹吕美荷吕青书吕艾茜吕山晁吕菲瑶吕若枫吕佩秀

吕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吕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吕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吕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吕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吕的诗人

吕岩: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吕本中: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 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 等. 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吕渭老: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间在朝做过小官,有诗名。南渡后情况不详。赵师岌序其词云:“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圣求居嘉兴,名滨老,尝位周行,归老于家。”今存《圣求词》一卷。

吕温: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吕胜之:吕胜之,字敬从,祖籍东莱(今山东莱州),寓浙东。与周密同时(《诗苑众芳·东莱吕氏》)。今录诗二首。

吕让:吕让,生卒不详,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人,潭州刺史吕渭之(四)子,初为太子右庶子,后迁海州刺史。隋朝诗人,仅一首作品《和入京》传世。

吕蒙正: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吕人龙:严州淳安人,字首之,号凤山。理宗景定三年进士。为钱时高弟。胸襟洒落,日与学者指点浴沂风雩之乐。仕终承务郎。有《凤山集》。

吕愿中:吕愿中,一作愿忠(《舆地纪胜》卷四八),字叔恭,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官通判和州。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谄附秦桧,二十五年诏赴临安。桧卒,二十六年累贬果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抚松集》一卷。今录诗十六首。

吕端: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吕端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上进。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吕定:吕定,字仲安,新昌(今属浙江)人。由诚曾孙。孝宗朝以功迁从义郎,累官殿前都指挥使、龙虎上将军。《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五存《说剑集》一卷。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一有传。吕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参校《宋诗钞补·仲安集钞》。

吕公著:(1018—1089)宋寿州人,字晦叔。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

吕诲:吕诲(1014年-1071年)北宋官吏。字献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寓居开封,吕端孙。吕诲为官三居谏职,皆以弹奏执政大臣而罢,时人推服其耿直,为北宋著名的敢谏之臣。现存文章以奏议、议论文为多,奏议往往关切时政,议论有先几之见,清康熙皇帝谓其《选部论》“综名实以立言,足资经济”(《御制文第三集》卷40)。著有《吕献可章奏》20卷,凡289篇,司马光为作序(《郡斋读书志》卷19);又有《吕诲集》15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已佚。《全宋诗》卷399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1034至1040收其文七卷。

吕某: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牧:郓州东平人。代宗永泰二年,登进士第。与柳镇为友。累官库部郎中。官至泽州刺史。

吕声之:绍兴新昌人,字大亨。以能诗名。师陈傅良而友蔡幼学,同升太学。宁宗嘉定间历官宿松尉、平阳丞,终昭信军节度推官。有《沃洲杂咏》。

吕三余: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希纯:寿州人,字子进。吕希绩弟。登进士第。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历官太常丞、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谏哲宗勿复新法。寻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绍圣初出知亳州,为谏官劾元祐中附会吕大防、苏辙,徙睦州、归州。后贬金州居住,又责道州安置。徽宗即位,起知瀛州,改颍州。崇宁初,入元祐党籍。卒年六十。

吕天泽:吕天泽,原籍涿州(今属河北)。追慕朱熹,似为弟子辈。今录诗三首。

吕炅:吕炅,生卒年不详。一说字子元,排行二,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泽州刺史吕牧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举博学宏词科。与元稹、白居易同年,贞元、元和间交往颇频。宪宗元和初为校书郎。四年(809)与元稹会于洛阳陶化坊。行事怪诞,韩愈曾作诗讥之。事迹见《元和姓纂》卷六、《登科记考》卷一五、《元氏长庆集》等。《全唐诗》存诗1首。

吕太一:生卒年不详。郡望东平,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初射策登科,睿宗景云中为洹水县令。玄宗先天元年(712)为魏知古所荐,历监察御史里行,迁户部员外郎。开元中为张嘉贞所荐,授中书舍人。后任户部侍郎、右庶子。能诗,颇自负才华。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魏知古传》及《张嘉贞传》、《元和姓纂》卷六、梁肃《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全唐诗》存吕太一诗1首。

吕午:(1179—1255)徽州歙县人,字伯可,号竹坡。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历知馀杭、龙阳县,有政绩。累拜监察御史,疏论切直,独立无党。迁浙东提刑,复为监察御史,屡为史嵩之所忌。官至中奉大夫。有《竹坡类稿》、《左史谏草》。

吕钦问: 吕钦问,字知止。公著孙,希绩子。事见宋胡稚笺注《简斋诗集》卷一《送吕钦问监酒受代归》诗注。今录诗二首。

吕江:吕江,字叔济,一字子恒,金坛(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江东漕举。四年,廷对入等,为吴县教谕。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隐四平山中,学者称四平先生,卒年八十。有《山中山外吟稿》等,已佚。事见《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清光绪《金坛县志》卷九。今录诗九首。

吕祖谦: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吕胜己:[约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季克,建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末前后在世。从张栻、朱熹讲学。工汉隶。父吕祉,绍兴七年(1147)于淮西兵变死后,敕葬于邵武,胜己因家焉。从朱熹讲学。仕为湖南干官,历江州通判,知杭州。淳熙八年辛丑(1181),知沅州,坐事放罢。罢官后至长沙,有《满江红·辛丑年假守沅州蒙恩贬罢归次长沙道中作》词。官至朝请大夫。

吕希哲:(1039—1116)宋寿州人,字原明。吕公著子。少师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复师程颢、程颐、张载。弃科举,一意古学。以荫入官,管库近十年,后除兵部员外郎。哲宗绍圣初,出知怀州。坐元祐党贬和州居住。徽宗即位,知单州,召为光禄少卿。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邢州。有《吕氏杂记》。

吕源:吕源,1995年7月7日出生。曾创办“分享中国”、“拿钻网”等各类网站,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并于2010年初中国CN域名遭受重创时创建了“拯救CN联盟”,发动了一场拯救中国CN域名的大型公益活动,得到了许多站长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学业在身与管理能力欠缺,当联盟站长会员数近百时活动宣告失败。参与“免费午餐”、“禅意人生”等大型公益活动;现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吕夏卿:泉州晋江人,字缙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江宁尉。皇祐元年调充《新唐书》编修官。长于史学,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又擅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出力颇多。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仁宗求治道,陈时务五事,朝廷颇采其策。神宗熙宁初,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有《唐书直笔》。

吕祖异:吕祖异,祖籍东莱(今山东莱州)。理宗淳祐八年(一二四八)为江东安抚司干办(《景定建康志》卷二五)。今录诗二首。

吕谔:秀州嘉兴人。真宗天禧初进士。仁宗天圣、景祐间弟吕询、吕评相继及第,皆有名于时。

吕思诚:吕思诚(1293年-1357年),字仲实,平定人,元朝名臣。历任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国子监翰林学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曾参与编修过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其人性情刚直、倔强,直言敢谏、秉公办事。主要著作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

吕同老:约公元一二七四年前后在世字和甫,济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成淳末前后在世。入元不仕。能词,尝与唐珏、唐艺孙、陈恕可等唱和于天柱山房,作赋蟹调,寄桂枝香。

吕祖俭:(?—1196)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子约,号大愚。吕祖谦弟。受业祖谦如诸生。历通判台州。宁宗即位,除太府丞。因赵汝愚罢相,上封事极谏,忤韩侂胄,安置韶州,未至,改送吉州。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药自给。遇赦量移高安,卒。追谥忠。有《大愚集》。

吕文仲:(?—1007)歙州歙县人,字子臧。五代南唐进士。入宋,为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副王佐使高丽,以善于应对称。真宗咸平中累迁知审刑院,授御史中丞。官至刑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有集。

吕言:吕言,字造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官侍御史,利州路转运使,广东转运使(《宋诗纪事》卷五)。

吕价: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曾应进士试。穆宗长庆四年(824)之前登进士第。事迹据《宝刻丛编》卷八。《全唐诗》存诗1首。

吕南公:吕南公(约1047--1086),字次儒,简称南公。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人(今江西黎川县裘坊乡一带)。北宋文学家。博涉丰富,书无不读,为文不喜缀缉陈言。熙宁中,(公元1073年左右)士方推崇王肃、马融、许慎之业,剽掠临摹之艺大行,独南公不能逐时好。一试礼闱不遇,遂退而乐室灌园,益著书,且借史笔以寓贬,以斧名齐。元佑初,(公元1086年)立十科士,曾肇疏称之欲命以官,旋卒。南公著有灌园集二十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吕皓:吕皓,男,汉族,1967年4月生,山西洪洞人,198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四川省委党校法律专业毕业,党校大学学历。

吕商隐:吕商隐,字周辅,成都(今属四川)人。高宗时进士。后知崇庆州,未至官卒。曾辑《三苏遗文》,今佚(《渭南文集》卷二七《跋三苏遗文》)。

吕徽之:台州仙居人,字起猷,号六松。博学能诗文。宋亡,隐居万竹山中,安贫乐道,以耕渔自给。

吕炎:建昌人,字德明。与弟吕焘、吕焕等五人同游朱熹之门,学成而归,隐居不仕,道德闻望为时所重。

吕宜之:吕宜之,字泽父,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高宗绍兴中进士(清嘉庆《眉州属志》卷一○)。官至绵州通判(清嘉庆《成都县志》卷二)。今录诗二首。

吕造:吕造,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

吕颐浩: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吕殊:吕殊,字愚牧,号敏斋,永康(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历江陵府、温州教授(《敬乡录》卷一○、《敏斋稿》卷末胡宗楙跋)。有《敏斋稿》,收入《续金华丛书》。今录诗三首。

吕元锡:吕元锡,吕公著后裔。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游南山。事见清《金石苑》第四册、陈垣《道家金石略》宋代部分《玉城山醮坛诗》注。

吕祐之:吕祐之[947-1007年],字元吉,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初,(公元九七六年)举进士。生于后汉高祖天福元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年六十一岁。

吕文老:吕文老,字澹翁,东阳(今属浙江)人。月泉吟社第十名,署名吕澹翁。事见《月泉吟社诗》。

吕耐轩: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行中: 吕行中,字圣与,东平(今属山东)人。初知黄县。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知零陵县,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知德安县。事见《诚斋集》卷七八《书吕圣与零陵事序》,清嘉庆《零陵县志》卷六有传。

吕渭:吕渭(734年--800年)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唐浙东道节度史吕延之长子。唐肃宗元年间登进士、759年为太子右庶子,后擢升礼部待郎,出任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郡团练观察史,后被赠予尚书右仆射,是代宗李豫年间的高级官员。在湖南执政多年。和夫人柳氏生子温、恭、俭、让四子都成才。据说吕洞宾乃其孙,吕让之子。

吕延嗣: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弘:吕弘(?-400年),略阳(今甘肃天水)氐族人。后凉懿武帝吕光之子。吕光封其为常山公,后与庶兄吕纂发动政变推翻吕绍,助其登位被封为番禾公。不久再次反叛吕纂,兵败被杀。

吕昌明:吕昌明,北京人,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卫生防疫站主管医师。

吕祖平:祖平,寿州(今安徽凤台)人。本中孙。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知仙游县。开禧二年(一二○六),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二)。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知常州。八年,移知徽州。十一年,改知处州。

吕济民:吕济民,1928年11月生,安徽省潜山县人。1961年苏联莫斯科文化学院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文局局长,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主席及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人民政府三峡文物专家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顾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吉林大学考古系兼职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吕奫: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溱:扬州人,字济叔。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第一。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尝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神宗时知开封府,精识过人,辨论立断,豪恶敛迹。官终枢密直学士。卒年五十五。

吕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敞:生卒年不详。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宪宗元和初官监察御史。事迹见《元和姓纂》卷六。《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龟兹闻莺》一首为梁涉诗误人。

吕群:(?—816)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下第游蜀,性粗褊不能容物,御下苛暴,僮仆不能堪。至彭山县,县令为置酒,饮至三更,醉归馆舍,为僮仆所害。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四四引《河东记》、《唐诗纪事》卷四八。《全唐诗》存诗2首。

吕璹:泉州晋江人,字季玉。吕惠卿父。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为漳浦令,教民焚燎而耕。通判宣州,击侬智高,有功,擢开封府司录。鞫中人史志聪役卫卒伐木事,志聪以谪去。官终光禄卿。

吕夷简: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吕由庚:吕由庚,开封(今属河南)人。诲子(《宋史》卷三二一《吕诲传》)。神宗元丰中由瀛州防禦推官知陵川县。哲宗元祐初为太常太祝。

吕直夫:吕直夫,宋代词人,大约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有作品《洞仙歌》。

吕良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生:吕生(?~一一七六),传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乞食永丰。孝宗淳熙三年卒。

吕辨:吕辨,当即吕大辨,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知宜都县(《渭南文集》卷七四《入蜀记》)。

吕信臣:金冀州南宫人,字信臣。工诗。有《清漳集》。

吕祖仁:吕祖仁,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为新城县尉(清乾隆《建昌府志》卷二六)。迁新昌县丞(清乾隆《新昌县志》卷九)。

吕之鹏:吕之鹏,密县(今河南新密)人。宁宗嘉定时人(《浩然斋雅谈》卷中)。

吕存中:吕存中,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长洲。

吕量:吕量,号石林道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九)。

吕氏:吕氏,祖谦祖姑,封清源君(《宋诗纪事》卷八七)。

吕敏:吕敏,字志学,无锡人。明洪武初,官无锡县教谕。工诗,与高启、王行、高逊志、唐肃等十人号称“北廓十友”。著有《义字集》、《无碍居士集》等。

吕诚:昆山人,字敬夫,后更名肃。工诗词。名士咸与之交。家有园林,尝蓄一鹤,复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邑令聘为训导,不起。有《来鹤亭诗》。

吕高:(1505—1557)镇江府丹徒人,字山甫。嘉靖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至山东提学副使,转太仆少卿。嘉靖初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熊过、任瀚、李开先、赵时春为八才子。以大计罢归。有《江峰稿》。

吕坤: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现在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吕中孚:金冀州南宫人,字信臣。工诗。有《清漳集》。

吕宗林:吕宗林(1953.12.18~ ) 籍贯湖南益阳,出生于湖南衡阳市。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新乡土诗派主要成员,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南回雁诗社副社长。

吕贵品:吕贵品 1956年4月生。祖根山东诸城,生长于东北吉林,不惑于广东深圳。早年赴农村插队,后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吉林大学工作,改革开放后远赴深圳拓荒,不久深入西部银川积累,数年后回北京发展。现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68年开始写诗,从此以诗为伴,没有间断。作品曾获《萌芽》优秀作品奖、《青春》优秀作品奖、《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等,个人诗集《东方岛》。

吕德安:吕德安,1960年出生,福建人,画家,著有《南方以北》,《顽石》,现居住于美国和福建两地。

吕叶:吕叶,男, 1970年3月生于湖南永州,中国当代诗人,著名文化活动策划人,主要作品有《青铜时代——生命系列组诗》、《面具时代——存在系列组诗》、《寓言时代——城市寓言系列组诗》等。

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  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吕采芝:江苏阳湖人,字寿华。赵镛谟妻。早寡。工诗词。有《幽竹斋诗》、《秋笳词》。

吕谦恒:(1653—1728)河南新安人,字天益,又字涧樵。吕履恒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雍正间官至光禄寺卿。与兄同官京师,以诗文相砥砺,时称新安二吕。尝读书青要山,因名其集为《青要集》。

吕潜: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号半隐、石山、石山农、耘叟。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人。南明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肃公吕大器长子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科杨廷鉴榜(1643)三甲第二百八十七名进士,授太常博士。明亡后,不仕。甲申(1644)受父命,奉母侨居浙江湖州府吴兴县桑苎村,后迁住扬州府泰州海陵。以蜀道险远且继有滇黔之乱,往来苕与扬者四十年。卖书画自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冬始扶母柩旋里,并迁父柩至遂。潜于遂宁城北门外购楼三楹,题曰“课耕”,日惟徜徉山水,以诗画娱老,年八十六卒。卒葬遂宁枣子坪。入祀遂宁乡贤祠。

吕履恒:河南新安人,字元素,号坦庵。吕谦恒兄。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工诗。有《梦月岩集》、《冶古堂集》。

吕惠如:吕惠如,(1875-1925),近代女词人,教育家。

吕留良:元史》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吕志伊:吕志伊(1881—1940) ,云南思茅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云南都督府参议、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参议院参议员。后参加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1920年后历任广州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内政部次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0病逝于昆明。 

吕思勉: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阳:明末清初江南无锡人,字全五。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入清后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有《薪斋集》。

吕贤基:(?—1853)清安徽旌德人,字鹤田。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编修,迁给事中,数论时政得失。咸丰元年,擢工部侍郎。三年,赴安徽办理团练。太平军破舒城时死。

吕锦文:吕锦文,字寿棠,旌德人。咸丰壬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有《怀研斋吟草》。

吕景端: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大临:(1040—1092)京兆蓝田人,字与叔。吕大钧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通六经,尤精于《礼》。以门荫入仕,后登进士第。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为讲官,未及用而卒。有《玉溪集》、《考古图》等。

吕陶:(1027—1103)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仁宗皇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知陈州。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有《净德集》。

吕胜已: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吕止庵:吕止庵,别有吕止轩,疑即一人。生卒、经历不详。散曲作品内容感时悲秋,自伤落拓不遇,间有兴亡之感,可能是一宋亡不仕的遗民。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晴霞结绮"。以后庭花十首得盛名。今存北词谱及阳春白雪中。所做散曲作品现存小令三十三首,套数四套。

吕不韦: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吕公:汉高祖刘邦元配夫人吕雉的父亲,姓吕名文,字叔平,单父(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被人们称之为“吕公”。

吕复:吕复,元民间医家。字元膺,晚号沧州翁,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鄞县(今属浙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