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63 2018年 63 2014年 65
2013年 66 2007年 65 2006年 68
1995年 162 1987年 122 1982年 120
明朝 元朝 宋朝
北宋 50

起源

韦姓主要源自:韩姓。

源流一源于包羲伏羲氏后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

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

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岭南韦氏族谱世代记载,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为证。

源流三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韦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韦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元哲为彭祖玄孙(彭祖生潈,潈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

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韦氏为水族第一大姓。

属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24个古怪符号,在水族的水书里保存了22个。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国姓氏人数排行榜中第68位。

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

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韦氏为水族第一大姓。

属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24个古怪符号,在水族的水书里保存了22个。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国姓氏人数排行榜中第68位。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忠爱堂: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区、合肥一带,以忠爱堂为其堂号;

一、(韋)w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亦曰‘豕韦’氏,风姓。杜预云:‘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唐表》云: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2)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韩’之半改姓‘韦’。”

3、《姓氏考略》据《汉书·西域传》注云:“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

4、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

5、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

6、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

7、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

8、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载:“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韦”,“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

9、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韦,布依语指“火”,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韦”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或为姓所改,,古国名,音yí,读如“依”,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唐代有韦应物,诗人;宋代有韦许,芜湖人;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二、(韋)

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

韦姓起源:

1、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

2、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

3、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

4、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

5、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

6、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

7、仫佬、苗、瑶、水、布依、土家、景颇、藏、壮、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

韦姓名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

郡望:京兆。

历史名人

韦姓古代名人

韦方国周朝,韦姓初为韦方国 国君。周武王伐纣时,韦遐带军从征,灭商有功。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韦为伯国,迁于故国地韦,称“韦伯国”,国君韦遐,也随之称“韦伯遐”。约于西周末或春秋初,韦国亡,余民迁居彭城”。

韦孟西汉(约前228—前156年),韦孟西汉初楚国彭城人。诗人,韦伯遐之第24代孙。在世时代约自秦始皇帝中期,至汉景帝初年间。秦时政治苛暴,孟躬耕不仕。韦孟傅楚王三代,亦通《诗》,传为家学。汉高帝六年高帝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封同父弟交于楚为楚元王,以孟为其传。自后又传元王子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因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不从,孟辞官举家东迁至邹(今山东邹城),此时他仍怀念先生旧恩,不胜依恋,作诗述怀。后逝于邹。据史书记载,他精于鲁诗,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韦孟诗仅存《讽谏诗》、《在邹诗》两首四言长诗。前者用以谏王,后者用以述志,如并合起来,也可以当作他的自叙诗。诗体为四言,中正和平,不失诗人温柔敦之旨。或云:此二诗系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类志而作。(见《汉书韦贤传》)

韦贤西汉(约前148—前67),字长孺,西汉时鲁国邹人。韦孟第5代孙。被召而举家迁入长安做官。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以经书致仕,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以为人主师,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封爵扶风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食邑700户,赐宅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从此,韦贤家族成为平陵荣贵门第。为相五岁,多恩,公元前69年以老病辞官,赏百斤黄金。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韦贤有四个儿子,三人为官。汉元帝时,拜韦玄成(贤之小儿子)为丞相,封于京兆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其长兄韦方山、二兄韦弘两家留居平陵,后世不显贵。杜陵玄成的子孙世代相传,累分立为数十家,成为大宗族,向全国迁徙。死后陪葬于平陵(汉昭帝刘弗之陵)。

韦方山西汉,韦方山西汉时鲁国邹人。韦贤长子曾为高寝令,早丧,后世不显贵。

韦为宏西汉(?—前36年),西汉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韦贤次子。官至东海太守,后世不显贵。,(?—前36年),字少翁,西汉时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徙为太子太傅。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韦昭三国(204-273),(204-273)(《三国志》作韦曜,因避晋帝讳改)字弘嗣,三国吴郡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尝承令作《博弈论》,(见《三国吴志》本传及《文选》)为时所称。孙亮时,为太史令,与华核、薛莹等同撰《吴书》。公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校定群书,掌管国子学。公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昭屡忤其意,卒下狱杀之。昭会注《孝经》、《论语》及《国语》,著《洞记》、《官职训》、《辩释名》等。陈寿《三国志·吴书》的参考来源就是韦昭的《吴书》。

韦叟南朝,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初给还未做上皇帝的宋武帝刘裕看相,裕问其能否得州官。韦叟当众人面说可为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刘裕本来就有心造反,听了这话当然心领神会,“若成,当为司马”,后武帝举事成,韦叟果然做了镇军将军。

韦子粲北朝,北朝齐人,官任豫州(今属河南省)刺史。

韦睿(442—520年),(442—520年),字怀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被誉为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韦元恢北朝,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北朝北魏东海太守韦合宗之子。任职北魏绿州刺史。北魏孝明帝(516-528在位)时值刺史元法僧据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潜规克复,事泄,为法僧所害,时人伤惜之。

韦孝宽南北朝(509年-580年),(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韦节隋朝,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衮隋朝,隋代京兆长安人。隋文帝开皇年间,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

韦桃符隋朝,隋代京兆长安人。初为韦衮仆人。桃符除侍候韦衮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入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得赐姓。他的儿女由此姓韦。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

韦总唐朝,唐太宗韦贵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

韦园成隋朝,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韦贵妃珪之父。官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隋朝,(573—617),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韦尼子之父,贵妃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奉御、舒国公。

韦圆照隋朝,韦总的第三子、韦氏姐妹的叔父。尚隋丰宁公主杨静徽驸马都尉。

韦思言隋朝,韦匡伯长字,韦尼子长兄。

韦思齐隋朝,韦匡伯次字,韦尼子次兄。

韦思仁隋朝,韦匡伯三字,韦尼子三兄。

韦贵妃隋朝(597年-665年),(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县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韦尼子唐朝,(607年—656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应,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为韦孝宽,祖父为韦总。她的父亲韦匡伯是韦总的次子,即为贵妃韦珪的叔父。韦尼子是韦贵妃的堂妹。死后追封正一品。

韦挺隋朝,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韦挺,小时与隐太子建成关系不错。后因事与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进入东宫后,征拜他为主爵郎中。贞观初年,王珪几次举荐他,于是迁为尚书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将韦挺女儿许配给了齐王李祐为妃子。韦经常与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议政事。不久改授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当时李泰受宠,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禁语被贬。当时,韦挺也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我已贬了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于是原谅了他。不久迁为太常卿。

韦弘机隋朝,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脩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任司农卿兼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宿羽,高山等离宫。上阳宫位于洛阳,四面彼临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宫城,其正门正殿皆东向,临洛水作横亘一里长的长廊,并作虹桥跨洛水与西上阳宫相连。宿羽宫和高山宫亦辉煌壮丽,承高临深,有眺望之美。因宫室过于壮丽,被指责为诱导皇帝弃俭从奢,获罪丢官。但其在建筑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应被埋没。如临洛水作长廊是园林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宿羽,高山宫则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韦庆嗣唐朝,韦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韦正矩唐朝(?-663年),(?-663年),或作韦政举,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韦庆嗣的儿子,属于韦氏的东眷房。驸马长孙诠被杀后,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称韦正矩“遇主不以礼”,龙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将韦正矩杀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礼节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过,之后唐高宗又允许韦正矩与公主合葬,韦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韦思安唐朝,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肇唐朝,唐代京兆人。韦贯之之父。唐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韦绶唐朝,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散骑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清气爽时尘外见,碧飞飞处静中看。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参看《石门岩志》)

韦贯之唐朝,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唐宪宗朝宰相。避宪宗讳以字行。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举进士。唐德宗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武拜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贯之呜咽流涕而退。后数月,除补阙。是年,元衡帅西川。顺宗永贞时累迁尚书右丞,宪宗时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迁中书侍郎,罢为吏部侍郎,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韦温唐朝,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韦皇后唐朝(?-710年),(?-710年)名果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后(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是唐朝第一美人。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

韦凑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玄宗713-741)十一年任杭州刺史。开元中太原尹。

韦见素唐朝(697-762),(697-762),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天宝五载(746年),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谏议大夫,迁吏部侍郎。天宝十三载,杨国忠用为宰相。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兼左相,封豳国公。天宝十四载,再三奏请迁禄山为平章事,调其来京。后安禄山反,从玄宗入蜀,至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被杀,韦见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才免于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与房琯、崔涣送传国玺及册命,来至灵武,肃宗出城恭迎。因附杨国忠,被肃宗冷落。后拜尚书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保,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韦谔。

韦坚唐朝,字子金,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亦称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浅,不便漕运,韦坚主持征调民工,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之东筑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舶在潭中集中。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后为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遭害。

韦谔唐朝,韦见素之子。通议大夫行尚书吏部郎中彭城郡开国公,授给事中。

韦应物唐朝(737~792),(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偃唐朝,(公元8世纪),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赋诗对其画备加赞赏,元鲜于枢诗云:“韦偃画马如画松。”所画笔力劲健,骏尾可数,如颜鲁公书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画山水风格高超,属王维一派;所写松石更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飗,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千枝万叶,非经岁不成;画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笔擦,云烟变幻,远岸长陂,丛林灌木,笔力有余,而景象不穷;人物则高僧奇士,禽兽则牛羊群驴,无一不尽其能。画迹有《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百马图》卷,李公麟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韦皋唐朝(746-806),(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诗三首,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贞元十七年(801年)尝撰并行书金铜普贤菩萨像记。卒年六十一。谥曰忠武。《唐书本传、金石录、云笈七签》

韦敻唐朝,杜陵人。宪宗元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绶唐朝,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书。

韦元礼唐朝,万年人。唐武宗会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景骏唐朝,京兆人。韦弘机之孙,景龙中年任肥乡令。

韦述唐朝,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两京新记》。

韦妃唐朝,唐肃宗妃.。

韦贤妃唐朝,唐德宗贤妃。

韦贵妃唐朝,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的贵妃,唐武宗李瀍之母,后被追尊为宣懿皇后。

韦处仁唐朝,唐穆宗李恒女义丰公主驸马。

韦庄唐朝(约836—910年左右),,(约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后蜀诗人。唐末进士,唐初宰相韦见素之后,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后蜀宰相,谥文靖。著《秦妇吟》长诗,有名于世。韦,妃,唐肃宗妃。

韦贤妃宋朝(1080年—1159年),(1080年—1159年),开封人。宋徽宗之妃,宋高宗之母。子高宗追尊其为“宣和皇后”。

韦渊宋朝,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仲魁清朝,字象时,清道光年间颍州迎仙店北仁和寨人。少年时聪颖好学,性情豪放。白日识文,夜间习武,18岁时进京应方试,当前为武解元,26岁时录为武进士。随后从军,因带禽军队在云贵一带战绩卓著,极受清廷赞赏,被授为“云贵协镇孝督”要职。当时中国西南边境一带,常有外国军队越骚扰,抢掠财物.他数次率兵抗敌,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犯,保卫了西南边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云贵注数民族地区,当时工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事业都很落后,他一面练兵御敌,一面帮助和鼓励当地人民开荒种地,开采矿山,开开辟道路,兴修水利,兴建学校同时也把内地的粮食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带到边疆,使媾的农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他的夫人是北方人,也常带侍女妇女。因此,他们夫妻在当地极受尊敬和爱戴。后因胞弟在家乡勾结土匪而受到牵连,清廷派人追查,他含冤自杀。当地百姓在昆明城西山脚下为他建庙碑,作为纪念。

韦绍光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起义。金田起义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韦以德清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

韦朝元清朝,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当丈寨人,清朝南笼(今属贵州省)起义首领。推举能做巫行医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王阿崇)为“皇仙娘娘”,取年号为仙大。韦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号为元顺,并建立丞相,副丞相、总管仙达、仙娘等文武官职,以统率义军。

韦云卿清末,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树模清朝,清代广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遐东周,初为韦方国(湋川(今陕西扶风县))国君。周武王伐纣时,韦遐带军从征,灭商有功。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韦为伯国,迁于故国地韦(今河南滑县),称“韦伯国”,国君韦遐,也随之称“韦伯遐”。约于西周末或春秋初,韦国亡,余民迁居彭城(今江苏徐州)”。

韦玄成西汉(?—前36年),字少翁,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徙为太子太傅。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韦姓近代名人

韦拔群(?—1932),广西东兰人,原名秉吉,秉乾,后改名萃。壮族。1916年组织讨袁义军。后到贵州讲武堂学习。1921年回东兰领导农民同土豪劣绅斗争,组织东兰公民会和西兰国民自卫军。1925年1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4月回东兰组织农民协会,任东兰县农民协会军事部长。后创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大革命失败后,在右江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进行游击战争。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广西省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同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委员。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开往江西后,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先后任红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右江独立师师长。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10月17日在东兰双茶洞被叛徒杀害。

韦荣初(1884-1911),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牺牲时27岁。1905年与韦树模等一起加入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进攻两广总督署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转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激战一昼夜后,与韦树模、韦统钤、韦统淮等一起阵亡,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下。)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军,兄弟五人爱打抱不平,被称为“五虎将军”。统铃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时年34岁。一同战死的还有同族人韦树模、韦统淮、韦荣初,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上。)

韦统淮(——-1911),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上。)

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忠爱堂: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区、合肥一带,以忠爱堂为其堂号;

一、(韋)w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亦曰‘豕韦’氏,风姓。杜预云:‘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唐表》云: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2)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韩’之半改姓‘韦’。”

3、《姓氏考略》据《汉书·西域传》注云:“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

4、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

5、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

6、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

7、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

8、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载:“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韦”,“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

9、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韦,布依语指“火”,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韦”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或为姓所改,,古国名,音yí,读如“依”,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唐代有韦应物,诗人;宋代有韦许,芜湖人;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二、(韋)

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

韦姓起源:

1、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

2、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

3、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

4、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

5、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

6、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

7、仫佬、苗、瑶、水、布依、土家、景颇、藏、壮、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

韦姓名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

郡望:京兆。

姓氏源流

一、(韋)w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亦曰‘豕韦’氏,风姓。杜预云:‘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唐表》云: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2)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韩’之半改姓‘韦’。”

3、《姓氏考略》据《汉书·西域传》注云:“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

4、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

5、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

6、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

7、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

8、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载:“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韦”,“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

9、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韦,布依语指“火”,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韦”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或为姓所改,,古国名,音yí,读如“依”,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唐代有韦应物,诗人;宋代有韦许,芜湖人;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二、(韋)

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

韦姓起源:

1、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

2、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

3、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

4、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

5、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

6、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

7、仫佬、苗、瑶、水、布依、土家、景颇、藏、壮、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

韦姓名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

郡望:京兆。

堂号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忠爱堂: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区、合肥一带,以忠爱堂为其堂号;

一、(韋)w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亦曰‘豕韦’氏,风姓。杜预云:‘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唐表》云: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2)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韩’之半改姓‘韦’。”

3、《姓氏考略》据《汉书·西域传》注云:“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

4、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

5、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

6、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

7、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

8、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载:“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韦”,“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

9、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韦,布依语指“火”,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韦”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或为姓所改,,古国名,音yí,读如“依”,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唐代有韦应物,诗人;宋代有韦许,芜湖人;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二、(韋)

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

韦姓起源:

1、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

2、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

3、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

4、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

5、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

6、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

7、仫佬、苗、瑶、水、布依、土家、景颇、藏、壮、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

韦姓名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

郡望:京兆。

韦姓男孩取名

韦洪迅韦关言韦信墨韦盛迅韦伟恒韦礼荣韦杰凯韦航泽韦培踊韦良颖韦嘉锋韦晓柱韦远辉韦富仁韦博兴韦振烨韦震奎韦俊凡韦伊维韦博瑞韦巍程韦奇梁韦邦园韦溪赫韦东艺韦乐明韦弘庆韦浙蓄

韦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韦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韦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韦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韦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韦姓女孩取名

韦傲秋韦艺梦韦圣奇韦芝文韦茵琳韦九奚韦音苓韦洁婉韦如雨韦慕蕊韦雅茜韦佳舜韦佳梅韦琬云韦依奕韦如玉韦娅兰韦欣歆韦春惠韦傲欣韦雨芹韦美荷韦青书韦艾茜韦山晁韦菲瑶韦若枫韦佩秀

韦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韦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韦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韦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韦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韦的诗人

韦应物: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庄: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韦鼎:韦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梁时,累官至中书侍郎。陈时,官为黄门郎。陈宣帝太建年间,为聘周主使,累官至太府卿。陈亡入隋,授任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史称韦鼎博通经史,又通阴阳相术,善于逢迎,亦有政绩,现存诗作一首。另有同名后唐诗人。

韦安石: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 ,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

韦皋: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出身京兆韦氏,排行第二十三。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为建陵挽郎。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赠太师,谥忠武。《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韦承庆: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韦元旦:韦元旦,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补东阿尉,迁左台监察御史。与张易之为姻属。易之败,贬感义尉。后复进用,终中书舍人。

韦元甫:少修谨,敏于学行。初任白马尉。探访使韦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书右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兰歌,相传为元甫得自民间。他曾拟作一首,亦见乐府诗集及全唐诗中。

韦蟾:韦蟾 [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书记。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韦嗣立: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韦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韦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正封,一字士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任河南令,与萧颖士交厚。贞元初,官太子詹事。五年,授秘书监致仕。《全唐诗》存诗二首。

韦迢:韦迢,唐朝京兆人,为都官郎,历岭南节度行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其出牧韶州,甫有诗送之。存诗二首。

韦承贻:京兆杜陵人,字贻之。韦博子。懿宗咸通八年进士,授校书郎。僖宗乾符中,官至主客、户部员外郎。能诗。

韦处厚:韦处厚(773~828年),唐文宗朝宰相。字德载,原名韦淳,为避宪宗李纯名字的谐音,改为“处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自幼酷爱读书,博涉经史,一生手不释卷,勤奋著述。在朝为官二十多年,历仕宪、穆、敬、文四个皇帝,忠厚宽和,耿直无私,颇受爱重。

韦同则:生卒年不详。代宗、德宗间诗人。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三。《全唐诗》存诗1首。

韦济:韦济(687-754)唐代大臣、诗人。唐郑州阳武(今原阳县)人。韦思谦孙,宰相韦嗣立第三子,少以能文知名。开元初为鄄城令,三迁库部员外郎。又历任户部侍郎,河南尹,尚书左丞,冯翊太守等职。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

韦镒:京兆万年(今陜西西安)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孙,梁州都督韦令仪之子。玄宗开元间登进士第,又以宏词登科,试判入高等。曾任京畿县尉。天宝初,曾充使监选黔中。历任礼部、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及礼部、吏部、户部侍郎。约卒于天宝末年,年49。

韦遵:生平不详。五代时人,曾仕后周为起居郎。《全唐诗》存韦遵诗1首。

韦式: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三世孙,韦庄伯父。曾官郎中。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式赋一字至七字诗《竹》相送。《全唐诗》存此诗。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九及卞孝萱《元稹年谱》大和三年《辨證》。

韦瓘:韦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桂林人)。字茂弘,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己丑科状元及第。后李德裕罢相,韦瓘于大和八年(834)被贬康州,后移明州长史。至会昌末年,任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任桂林观察使,不久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任后病故。韦瓘喜作诗,常有吟咏。《全唐诗》有其存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注:唐代有韦珩之弟亦名韦瓘,但二人只是同名。

韦旻:邕州上林人,号白云先生。闭门读书,无所不通,乡人以书楼目之。哲宗元祐间应举不第,隐居罗洪洞。善养生,寿至百余岁。

韦居安:韦居安,号梅雕,宋朝诗人,吴兴人。为官期间,广施仁政,减少纳税,深受百姓爱戴。着有《梅磵诗话》。有子韦奇。

韦执中: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宪宗元和五年(810)任河南令,与韩愈、窦牟联唱。后官至泉州刺史。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〇。《全唐诗》存诗1首,又联句1首。

韦述:韦述(?-757年)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京兆万年人。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韦夏卿:韦夏卿,字云客,杜陵人。父迢,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夏卿与爱妻生下韦丛,多年后将韦丛许配给当时未曾有官名的元稹。夏卿苦学,大历中与弟正卿俱应制举,同时策入高等,授高陵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

韦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即位之初,任殿中侍御史。又任监察御史。官至考功郎中。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御史台记》、《大唐新语》卷一三。《全唐诗》存诗1首。

韦检:生平不详。《全唐诗》收其《悼亡姬诗》与《梦后自题》共2首,附韦检亡姬后,乃出于《抒情诗》(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九)。

韦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官户曹,陪兖州刺史充太州团练使任要至岱岳致祭,并题名题诗刻石。事迹见《金石萃编》卷五三《岱岳观碑》。《全唐诗》存诗1首。

韦奇:韦奇(一二四六~一二七○),字学易,号若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居安次子。理宗景定五年(一二六四)中科举嗣榜。度宗咸淳六年卒,年二十五。事见《诗话》卷下。

韦表微:韦表微,始举进士登第,累佐藩府。元和十五年,拜监察御史。逾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迁左补阙、库部员外郎、知制诰。满岁,擢迁中书舍人。俄拜户部侍郎,职并如故。时自长庆、宝历,国家比有变故,凡在翰林,迁擢例无满岁,由是表微自监察,六七年间,秩正贰卿,命服金紫,承遇恩渥,盛于一时。卒,年六十。表微少时,克苦自立。著《九经师授谱》一卷,《春秋三传总例》二十卷。

韦检亡姬: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韦不伐:韦不伐(979-1052),字次德,原籍南京宋城(今河南商丘),后因其祖葬谷城,遂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久处应天府院师席,年五十余始为房州司法参军。后以张方平荐授乾州军事推官。又以大理寺丞知许州司录,退居襄阳。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四。事见《乐全集》卷三九《韦府君墓志铭》。

韦冰: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晚唐进士。武宗会昌二年(842),有若耶溪女子题诗三乡驿,自伤身世,冰见而题诗和之。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六七。《全唐诗》存诗1首。

韦道逊:韦道逊,京兆杜陵人。曾祖肃,随刘义真渡江。祖崇,自宋入魏,寓居河南洛阳,官至华山太守。道逊与兄道密、道建、道儒并早以文学知名。道逊,武平初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入馆,加通直常侍。《全唐诗》收《晚春宴》诗1首,列为世次爵里无考作者。按韦道逊,《北齐书》卷四五有传,为京兆杜陵(今陜西长安县东北)人,寓居河南洛阳。早以文学知名。北齐后主武平初任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入馆,加通直常侍。卒年不详。《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韦骧: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字子骏,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皇祐五年(公元一0五三年)进士,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韦抗:韦抗,韦安石从父兄子,京兆万年人。弱冠举明经,累转吏部郎中,以清谨著称。景云初,为永昌令,不务威刑而政令肃一。都辇繁剧,前后为政,宽猛得中,无如抗者。十四年卒。抗历职以清俭自守,不务产业,及终,丧事殆不能给。玄宗闻其贫,特令给灵舆,递送还乡。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抗为京畿按察使时,举奉天尉梁升卿、新丰尉王倕、金城尉王冰、华原尉王焘为判官及度支使,其后升卿等皆名位通显,时人以抗有知人之鉴。

韦谦:开封人。韦渊子。好学能诗,官至建康军节度使。

韦能谦: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韦鹏翼:韦鹏翼,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懿宗咸通前人。曾至盱眙。生平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下。《全唐诗》存其诗1首。

韦渠牟:韦渠牟(749--801),唐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慧悟,师李白习古乐府。及长,为道士,自号遗名子,又为僧,法名尘外。贞元二年,为韩滉使府从事。八年,入为四门博士。历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官终太常卿。与皎然、颜真卿友善。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著有《韦渠牟诗集》、《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均佚。《全唐诗》存其诗二二一首、联句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五0六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卷四九0权德舆《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旧唐书》卷一三五,《新唐书》卷一六七。

韦纾:唐京兆杜陵人。韦廉孙。德宗贞元十八年进士。宪宗元和末,官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判官。文宗大和五年,自驾部员外郎出为括州刺史。入朝为户部郎中。开成二年,官大理少卿。

韦丹: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

韦丛芜:韦丛芜(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1905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为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成员,《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篇小说《穷人》、《罪与罚》、《长拉玛卓夫兄弟》、美国杰克—伦敦的《生命》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韦丛芜选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