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的板龙灯 天津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

更新时间:2023-08-28 10:40:39

  龙是我国的图腾,我们以龙灯传人而自居,在我们许多的民俗活动中,都能看到以龙的节日道具,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穿街走巷,湖南桃源的板龙灯,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吧。

  板龙灯是湖南省桃源县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十五谷龙诞辰之夜。一阵铿锵的皮鼓雄浑的铜锣嘹亮的号角激烈的唢呐骤然震响,伴随着沉雷闷响的火铳,噼啪争吵的鞭炮和气吞山河的呐喊……这是桃源县板龙灯的闹台前奏。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湖南桃源的板龙灯

  简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民俗节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鹰潭民俗节庆,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

  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则由数十块或数百块木板连缀而成,称为灯板。灯板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长约2m,宽12~20cm,厚3~4cm,其上托彩色灯笼数盏或同样由竹骨彩纸扎成倒U型龙身,其下垂擎手木柄两根。每块灯板由木楔、圆孔与相邻灯板相连。龙身内点蜡烛。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逢春节期间,县城、乡镇及许多自然山村,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

  婺源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巡游时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翻蛇皮、鱼龙嬉戏、龙虎斗等,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乐非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迎灯舞龙又是祖辈相传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有“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内在含意。

  溯源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旺于李唐,火爆于宋朝,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清朝,完善于当代。板龙灯起源于草龙灯。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罗鼎夫妇从江西吉安到湖南桃源谋生途中拾得一颗大蛋,孵出一条金色小龙。当夜,罗鼎在客栈梦见金龙藏身于他家谷仓,大兴造谷之事,仓内每日可出稻谷36担。不曾想此梦为真,日后天天如此。

  英宗八年(1445年),久旱不雨,寸草不收,罗鼎开仓赊粮,百姓蜂拥而至,因出谷过量,谷龙于古历六月三十日死于仓底。为感其恩,罗鼎率众人裁龙八段,棺椁装殓,大礼超度,厚葬于下山坪小山嘴上,造其坟,树其碑,砌以墓围,并在龙庙重修莲花观纪念。因传说与现实的融合,从此,玩草龙灯便改为玩板龙灯。明末,九溪乡官坪村的上山坪专门修筑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九层堂”,并请名师塑一龙头人身老道,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供奉谷龙影身神位与首领塑像,朝拜至今。清末每条灯的龙板由八块、十八块、八十八块、一百零八块、二百八十八块发展到一千零八块,逐步形成了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体的板龙灯文化。

  板龙,与龙灯迥异,板龙的龙头龙尾和牌灯系纸糊篾扎,且与龙身脱节。龙身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灯板长六尺、宽五寸、厚两寸,上扎彩色灯笼三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板的两端各凿一孔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短的可连数十节,长的可连数百节,串起古、土、野、美、稀的气韵,构成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的板龙灯。

  玩龙灯不用手舞而由肩扛,即每一条长板均由两人用肩膀相抬。相传元顺帝(1333年~1368年)时朝廷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举国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带以官坪村莲花禅寺为聚集点,罗、沙、黄、彭、何姓等族首领响应农民起义,议定以正月十五玩龙灯为名,板合则为龙,板拆则为兵器,并约定以灯笼、火铳为号,元宵举事,后罗公黄公等十余族长壮烈殉难。

  起义虽被镇压,板龙灯却由此发扬光大。它吸纳民俗、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技艺,传承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有关内容与知识,汇集体育、娱乐、交际、观赏于一体,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斗争精神与生活风貌。据《湖南民间舞集成》载:“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部的漆河、九溪、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抗战时,漆河等地耍过二百余长板,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山倒海,甚为壮观。”

天津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

唐宋已有“二月二”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在唐宋年间人们就已经开始在二月初二进行一些民俗活动。当时民间的民俗活动多以踏青、郊游等为主。出了正月,春天马上就要来了,民俗活动也是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祝愿。

  到了宋代,根据记载,二月初二被命名为“挑菜节”“踏青节”,在北方逐渐形成拉野菜等习俗,南方则是行祭祀之礼,烧纸钱放鞭炮等习俗。

  元代之后,在北方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这天被改名为“龙头节”。取名“龙头”二字来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中,龙是主风雨的神仙,民间希望在春天到来之时,以龙这种形象来期盼新一年的风调雨顺。“龙头节”在民间也逐渐被改成更具形象意义的“龙抬头”。取龙抬头之意,希望龙从冬天苏醒,把恩泽雨露降于大地。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二月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津“妈妈例儿”不少

  对于“二月二”,天津的民俗活动有:“引龙回,进家宅;祛百病,敲炕沿;吃焖子,炒合菜;剃龙头,福气来;忌针线,挺泰嗐;合家欢乐庆新春,接回出阁的姑奶奶。”

引龙回

  关于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动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的《天津卫志》中。《天津卫志》中记述,每当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引龙”。所谓引龙就是以河边或者水井旁边为起点,用谷糠撒在行进的路上,一直撒到家门口。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把龙一路引回家,让龙能庇佑一家人风调雨顺。

画“粮仓”

  天津农村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时,农民在“二月二”早晨,好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用谷糠画“粮仓”,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然后画仓门,在仓门外再画个梯子形状,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粮仓”里,然后在上边盖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鸡、鸟觅食,祈求新的一年里龙王保佑,五谷丰登,粮仓满囤。

齐呼龙抬头

  在大沽口海边的渔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龙庙,举办白龙会。身强力壮的渔民们在鼓乐及喝彩声中,把一条几丈长的白色巨龙耍起来,然后男女老少齐喊“龙抬头”,相传这时渤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小白龙便抬起龙头和他想念的乡亲们见上一面。

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展开阅读
龙年运势起名神器

龙年的我提升运势的契机是什么?

起名神器起名神器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财运八字财运龙年运势龙年运势
上一篇: 美味的情人节美食 3月14日白色情人节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广东新亨摆猪羊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俗

除夕最新文章

吃啥可以缓解便秘 正月什么时候可以倒垃圾
吃啥可以缓解便秘 正月什么时候可以倒垃圾
每天吃一个苹果有什么好处 西南直辖市重庆园博园有什么好玩的
每天吃一个苹果有什么好处 西南直辖市重庆园博园有什么好玩的
的艺术特色文化 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的艺术特色文化 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一种自然行为的歌声 世界上最美的自然现象让人匪夷所思
一种自然行为的歌声 世界上最美的自然现象让人匪夷所思
上海传统乐器的 土家族的古老乐器
上海传统乐器的 土家族的古老乐器
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极具潮汕风情——潮州菜打冷
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极具潮汕风情——潮州菜打冷
具有浪漫开阔气息的乌力格尔 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历相成故居
具有浪漫开阔气息的乌力格尔 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历相成故居
漫瀚剧——一株艳丽的塞外山花 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独山花灯文化
漫瀚剧——一株艳丽的塞外山花 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独山花灯文化
历史悠久的台湾 诺丁山狂欢节历史由来与起源
历史悠久的台湾 诺丁山狂欢节历史由来与起源
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陕西民间的艺术瑰宝
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陕西民间的艺术瑰宝
清凉避暑好去处 春节好去处:浙江年味最浓的地方
清凉避暑好去处 春节好去处:浙江年味最浓的地方
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中国五大面食之一四川担担面
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中国五大面食之一四川担担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