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1.高而上平;高高突起。

2.形容山秃。泛指秃:~鹫。

〔兀秃〕也作兀突。水不凉也不热:~水。

(1) ——“兀秃”wūtu:同“乌涂”wūtu

(2) 另见

形容词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动词

动摇,摇晃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词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如:兀坐(端坐)

代词

(1) 这,那 。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姓

(3) 另见

兀【子集下】【儿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兀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兀【卷八】【儿部】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

说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讀若夐。夐今韵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人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兀。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茂陵有兀桑里。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葢周秦舊名。

汉语字典

[①][wù]
[《廣韻》五忽切,入没,疑。]
“掘3”的被通假字。
(1)高耸貌。
(2)独立。
(3)谓独立貌。
(4)光秃。
(5)静止;使静止。
(6)无知貌。
(7)昏沉貌。
(8)仓促。
(9)断一足之称。引伸为斩,断。
(10)摇晃。
(11)仍,还。
(12)某些词的前缀。参见“兀誰”、“兀那”。
[②][wū]
见“兀2秃”。

汉字字源

兀

兀字造句

1、她的声音是那样突、那样粗暴,以致那两个妇人以为听见了什么男子说话的声音,她们转过身来,大为惊讶。
2、胜利与失败从没来得像这次这般突过。
3、这神禾原从西到东,在潏河与滈河之间突而起,状如一腾飞的巨龙,穿行在秦岭北麓,原的南缘,在滈河阳坡形成危岸,约几丈高峙。
4、受雇的画家尝试着将突的巨塔融入周围的风景之中。
5、雄性双眼突,非常享受的表情显示他已经“送过货了”。而雌性面露愠色表明他的货送得太早了,他只顾自己享受了。
6、果不其然,我刚运转体内的灵气,突的感觉到体内如同火烧板的痛楚,逐渐的痛楚越来越厉害,急忙的停下,但是那是早已经晚了。
7、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摩天大楼和高速网络司空见惯。坐落在一片林中空地内的万国甘榜显得有些突
8、而来的震动在一瞬间将祥和的气氛破坏殆尽,庞大的灵气波动刹那间席卷了整个天羽门,千山万壑在同一时间内剧烈地震颤着。
9、美好的定义是她若走进人群之中如同遗世独立突的存在会让他人立时感觉空气发生变化,而普通人一走进人群如同水滴汇进海洋不见痕迹。
10、健美又不显突的身材和美术馆里的男性石膏像一样富有美感,让人忍不住要窒息。
更多兀字造句

大家正在搜索的汉字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