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名)(~子、~儿)中式的长衣服:皮~子|~罩儿。

名词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衣敝縕袍。——《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礼记·玉藻》

(2) 又如:袍子

(3)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 。如:长袍;旗袍;袍带(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外衣

袍者,表衣之通称。——《正字通》

(5) 战袍 。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6) 衣的前襟 。如:袍襟(衣襟)

袍【申集下】【衣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袍音軳。《廣韻》長襦也。《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爾雅·釋言》襺也。《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論語》衣敝縕袍。

衣前襟。《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禮·喪大記》袍必有表。《註》褻衣。

《韻補》蒲侯切,叶音抔。《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集韻》薄報切,音暴。《類篇》同袌。或作袍袍

袍【卷八】【衣部】

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弊緼袍。”薄襃切

说文解字注

(袍)襺也。秦風。與子同袍。釋言、毛傳皆曰。袍、襺也。玉藻曰。纊爲繭。緼爲袍。注曰。衣有著之異名也。記文袍襺有別。析言之。渾言不別也。古者袍必有表。後代爲外衣之偁。釋名曰。袍、丈夫箸。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婦人以絳作。義亦然也。从衣。包聲。薄?切。古音在三部。論語曰。衣敝緼袍。敝各本作弊。誤。論語子罕篇文。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páo]
[《廣韻》薄襃切,平豪,並。]
亦作“袌1”。
(1)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亦用作朝服。
(2)指有夹层、内著棉絮的长衣。
(3)指戎衣,战袍。
(4)楚人称粗布短褐为袍。
(5)指包裹在葱叶基部的皮。
[②][bào]
[《集韻》薄報切,去号,並。]
亦作“袌2”。
(1)指衣服的前襟。
(2)怀抱。

袍

◎ 粤语:pou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u2 [梅县腔] pau2 [台湾四县腔] pau2 po2 [陆丰腔] pau3 [海陆丰腔] pau2 po2 [客英字典] pau2 [宝安腔] pau2 [东莞腔] pau2 [客语拼音字汇] pau2 po2
◎ 潮州话:pau5

袍字造句

1、苏海明白,这种犯上僭越之事,成则黄加身,南面称王;败则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2、岳飞可以黄加身,深明大义的他为了国家的安危,毅然选择了尽忠报国,把生命献给了国家。
3、甚至是相对而言,名不见经传的黄加身做了影帝,这本身也无可厚非。
4、史进择吉日开国名鈡,黄加身,绿林军众将也按功行赏,位列大小。
5、太祖黄加身,返回沐京后,即至崇元殿行禅代礼。
6、袁世凯黄加身做了洪宪皇帝。
7、袁世凯黄加身做了"洪宪皇帝"后,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8、民心民意算什么,只要枪杆子在握,何愁不能黄加身?
9、后来风云际会,一路顺风,居然黄加身。
10、加身’来的,搞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外人来打扛不住。
更多袍字造句

大家正在搜索的汉字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